朱卫华:农民究竟享受到涨价多大实惠?

作者:朱卫华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农民究竟享受到涨价多大实惠?


也谈“农民为何享受不到涨价实惠”


朱卫华 2007年9月3日 新华网

  中国始于夏初的“涨价”,继续在旁若无人地朝着未知的时点大踏步地走去。9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有关经济数据显示,8月与上月比(7月20日到8月20日间),普通商品房住宅以及包括猪肉价格在内的食品类价格整体继续呈上升趋势!

  涨!涨!!涨!!!老百姓终于被涨得看不明白了,尤其是农民被彻底地涨晕了!

  官方说,这是恢复性涨价。就是说,过去一段时间物价较低,现在“补”涨,从而恢复到过去的水平。可这轮食品涨价是这样吗?老百姓感受到的是,过去没涨过的这次都涨了,尤其是过去已涨到历史最高水平的,这次又再创新高!于是官方说,农民能够从涨价中得到实惠。

  专家说,这是结构性涨价。就是说,目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所以有些产品发生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食品除了猪肉供应偏紧一些,其他种类供应都没有问题。可这轮食品涨价是这样吗?老百姓感受到的是,“猪肉得道,鸡犬升天”,连老鼠肉都跟着涨价了,餐桌上所有可供食用的商品全部都涨价了!于是专家说,农民能够从涨价中得到实惠。

  这几个月来,农民一直在辩解,他们不仅没有从这轮农产品普遍涨价中得到好处,而且切身的体验竟然是不得不举家节衣缩食!这从网上言论中可以看得很彻底。但网民言论的平台绝对是不入流的“媒体”。或许,是这不入流的“媒体”触动了主流媒体。终于,主流媒体开口说话了:农民为何享受不到涨价实惠?这声音,来自新华社!

  9月2日,新华网首页醒目位置发表一篇“新华视点”记者采写的重要报道,标题是《农产品涨价追踪:农民为何享受不到涨价实惠?》,副标题是“黑龙江部分农产品价格追踪”。尽管记者小心翼翼地对采访地域和农产品范围进行了限制,但之所以这篇报道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内容带有普遍性。

  该报道称,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双城市、望奎县等地农民反映,这两年粮价一路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很高,但他们的日子并没有因粮价上涨而更好过,有的反而因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而变得“紧巴”。 海伦市东林乡富兴村村民袁有山说,农产品没有卖上好价钱不说,问题是农民为了生活还得购买农产品。 2007年初,他的大豆每斤只卖1.1元,而大豆油现在每斤涨到5.8元,他得花钱买;他的水稻每斤只卖0.7元,现在买大米每斤要花1.6元。村民王兴贵表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销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他种一亩大豆的成本已涨到143元,按亩产150公斤、0.5公斤售价1.2元计算,毛利只有360元,除去人工费几乎不挣钱。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该报道称,种粮时没得到实惠,买粮时却多花了钱,那么农产品利润谁拿走了呢?农产品从收购到加工到销售,每个中间商都有不菲的利润!绥化市一位粮商透露,近年粮食经营颇有利润空间,从小贩子到大户再到加工企业,每个环节都是要挣钱的。 他每年收购大豆至少4000吨,还收购数万吨的玉米、杂粮。像他这样的粮商,手下至少有20个收粮大户给他收粮,每个收粮大户联系很多小粮贩子。商人是要挣钱的,所以粮食销售环节层层加价。一般情况下,他的收粮利润率应保持在5%,收粮大户和小粮贩子的利润率也不低。今年他除去中间费用,至少赚了100万元利润。

  更要命的是,粮食加工企业的利润更高。据这位粮商讲,有的加工企业利润率低于30%的不干。而加工企业又关联着许多代理商、分销商,直到粮油市场及超市,每个环节都要层层加价的。于是乎,农民1.1元卖出1斤大豆,要花5.8元才能买回1斤大豆油!

  黑龙江省海伦市发改局副局长陈洪生认为,多数农产品利润被流通环节赚走已成不争的事实。 他以大豆为例算了一笔账:农民卖1斤大豆仅得1.1元,这些大豆经过加工再走向市场,价格则翻了几番;按60%计算出油率,1斤大豆出6两油,外加3两豆粕,按当时市场价,两项相加可卖3.72元,扣除制造成本和机器磨损费,还可赚3.52元,可见农产品加工环节利润之高。

  不仅黑龙江如此,农产品涨价而未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在全国是普遍现象,哪个农业大区不存在这种状况?也不仅粮食如此,其他农产品涨价也同样未能让农民充分享受利益。黑龙江农民的这一笔笔账,在相当意义上揭开了中国农民普遍并未在涨价中受惠的谜底。官方和专家都用涨价拿农民“受惠”说事儿,不仅让农民感到天大的委屈,而且由于这种对涨价因果逻辑的误判,加剧市场价格的无序状态甚至违法犯罪还在其次,更为严重的是,势必给农民乃至整个民生以雪上加霜的沉重打击!

  农产品涨就涨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千万别让农民披上“受惠”的空褡裢,却眼睁睁看着不法奸商把大把大把的银子从农民的血汗里淘走。这样,极有可能导致政策性坑农的严重后果。

  官方和专家总是试图把这轮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往“市场经济”上拉扯,还弄出一些冠冕堂皇的辞藻如“恢复性”、“结构性”来进行包装。这是市场经济吗?从黑龙江农民的情况看,这绝不是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本真。这轮涨价,粮价是“炒”起来的,其实所有农产品的价格几乎都是“炒”起来的,甚至包括猪肉价格暴涨都夹杂着这种混水摸鱼的投机!这样,在农产品的利益链条上,其他所有环节上的口袋都鼓起来了,恰恰是最该发财的农民没有受惠!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焦方义认为,粮商囤粮然后再到市场上高价销售,是一种变相垄断行为,夺走了农产品涨价带给农民的实惠。黑龙江省是商品粮大省,粮食主产区应该是粮价最低的地方,可是每年有大量南方的粮商来黑龙江购粮,有许多粮商追求高利润,从而炒高了粮食主产区的粮价,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

  这位院长说了句公道话!但“变相垄断”未免太给政府和奸商们留面子了,因为这分明就是伪市场背景下一种赤裸裸的资本垄断!找到了涨价的根本原因,政府就应知道该如何铁腕遏止这种垄断,就该知道如何把农产品涨价的市场罗盘矫正到真正让农民受惠的轨道上来。这应该不难,即使是没有相关法律的时代也决不是一件难事,更何况,《反垄断法》不是刚刚出炉吗?那么就让它为农民、为民生,为所有的弱势群体做件善事吧!毕竟,这个国家还有一个庞大的困难群体,还没有“资本”去跟“新社会阶层”中的大鳄们较量。

  到了今天这个份儿上,说句让人泣血的话:亏谁也别再亏农业,坑谁也别再坑农民了!作为一个GDP大国,现在敢不敢问自己一句:你走出“无农不稳”的时代了吗?你可以舍弃农业了吗?如果没有,如果不能,你又凭什么不把农业当一根葱?凭什么不把农民当一碟菜?!有人建议政府部门加强监管,针对粮商的变相垄断行为,提高粮食流通环节的准入门槛,或者通过税收手段调节粮商与粮农的收入分配。但仅有这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东西显然远远不够,还是反思一下重农的制度设计吧,今天我们把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了吗?如今工业GDP如此之大,农业沾了多少光?农业自身不强,“反哺”终究有限啊!

  这几个月来我常常在想,一个国家连一轮涨价的原因和结果都弄不清楚,如果不是有难言之隐,那就一定是“市场”之外或之上的相关部位发生了问题!30年了,我们把中国农业“发展”到如此羸弱的地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相关新闻地址: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9/02/content_6647588.htm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朱卫华
朱卫华
0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