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官员和文人办不靠谱的事儿

作者:李定凯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012.2.18)

广大人民群众对欺压百姓的官、贪污腐败的官、通敌卖国的官极端痛恨,理所当然。那些恶官、贪官、国贼窃取了人民的权力,处心积虑与人民和国家为敌,对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些人在官员队伍中虽然是少数,但是危害甚烈,最需要防范、揭露和打击,这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面,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昏庸的、名不副实的官员和他们的高参,他们的危害往往受到人们的忽视。这些人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不会思考,人云亦云;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他们执掌着大小不等的权力,管理着一个地方或方面的事务,或者充当着各级机关的智囊和顾问,可是不在现实的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上下功夫,而是善于跟风,今天一个馊主意,明天一个花架子,像不少二三流的艺人一样,热衷于上媒体,造影响,吸眼球,追求所谓的“政绩”,实际上是要抬高自己的“票房”。这些官员和文人,看似忙忙碌碌,风风光光,但在老百姓的眼里,却尽在办一些不靠谱的事儿,糟蹋了原本属于人民的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我不认为这些官员和文人就是坏人,究竟是些什么人,我也说不清,但就他们做的那些不靠谱的事儿,权且把他们叫做不靠谱的人。

近日看报,有些大张旗鼓宣传的事儿我就觉得不靠谱,下面试举几例。

一、城市精神

北京前一阵子搞出了一个八字“北京精神”,叫做“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在下就觉得很不靠谱。爱国是全中国人民的责任,怎么就成了北京的“精神”?作为一个北京的居民,说起这些年来北京的“创新”难免脸红。建起高楼大厦、马路地铁实在谈不上是创新。自问北京究竟“创新”了什么?内心里觉得很恍惚。内瓤里的情况我不清楚,可是门面的事儿还是看得见、听说了的。奥运会主运动场(鸟巢)、新央视大楼(大裤衩)、国家大剧院(巨蛋)、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这些北京新的标志性建筑都是外国人为主设计的;北京满大街跑的出租车是引进的韩国品牌,整个城市就是一个“万国汽车展览馆”;遍布全市的沃尔玛、家乐福、华堂、易初莲花、华联等等大型商业设施有一个是北京的甚或中国大陆的品牌和资本么?当世界工厂为世界市场生产廉价商品属于附庸经济;我每天吃的阿司匹林药片是从德国进口的。没有创出多少新东西的“创新精神”有什么用?我不相信在一个弥漫着崇洋媚外气氛的国家会有大面积的创新。真创新不是靠喊口号。像毛泽东时代那样埋头苦干,原子弹炸响了不仅让外国人大吃一惊,而且让国内人民喜出望外才是真正的创新精神。至于“包容”和“厚德”更让人好笑。从时间上说是不是从孔夫子的时候就有了这些词汇我不知道,单从这两个词的含意讲,封建皇帝、民国军阀和蒋介石、曾经在中国横冲直闯的帝国主义者都能接受——老百姓能包容他们多好啊,都能逆来顺受不造反多好啊!就是在人民内部,正确也不能包容错误,真善美也不能包容假恶丑,否则共产党提倡批评和自我批评干什么?我是不是在强词夺理呢?我觉得不是。我认为一个正确的口号,总要有一定的时代指向性和内容的规定性,不然张三有张三的理解,李四有李四的理解,歧义纷呈,就可能会乱套。总而言之,我觉得这个“北京精神”不靠谱。

更不靠谱的事儿还在后面。从今年开始,北京市将开设小学、初中和高中“北京精神”地方课程,正在编写不同版本的系列教材。众所周知,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已经够重,学习已经不堪重负,难道还要把他们的腰向下压得再弯一点不成?

在“北京精神”的带动下,全国十几个省市也不甘落后,纷纷效法,一窝蜂搞起了“精神标语”运动。据报载,“在这些标语中,‘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10次,‘和谐’出现9次,‘诚信’出现7次,‘包容’和‘爱国’分别出现5次和3次。”总的趋势是“东部爱‘包容’,西部爱‘奋斗’”。精神太多的结果是没有精神,就像中心太多的结果是没有中心一样。照我看,全中国只需要一个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如果共产党和它领导的政府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人间什么奇迹创造不出来?

二、北京的中轴线

为了“整合首都文化中心功能,提升首都文化整体水平”,北京市的政协常委会呼吁“恢复中轴线沿线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该拆的拆,该改的改”!有的文人听了很兴奋:“期盼恢复京都古韵”!这不完全是昏话么?如果真的恢复了“京都古韵”,现在的北京百分之九十就要被夷为平地了。

我很奇怪,所谓“中轴线沿线的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是否担当得起北京的“文化中心功能和文化整体水平”?在一个城市的文化设施中,古建筑仅仅是一部分,还有图书馆、博物馆、书店、艺术中心、剧场、文化馆等等东西呢。再进一步,文化的主体是人不是物嘛。人不“文化”,物再“文化”,“文化”就死了。把中轴线吹得那么神圣,是不是脑子有点进水?即使“中轴线沿线的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确如常委大人们说的那样重要,而北京城的中轴线从明代建紫禁城的时候就有了,而至清代,而至民国,而至新中国,“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又如何界定呢?“历史”和“传统”都是相对的——前天是昨天的历史,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封建时代有封建的传统,半殖民地时代有半殖民地的传统,社会主义时代有社会主义的传统。你总不能说,1949年前的才是历史,那以后的就不是历史或者是反历史吧?

有的人主张把地安门商场和天桥商场拆掉,还要把不在中轴线上的隆福寺大厦拆掉,在原址重建隆福寺,恢复隆福寺的宗教功能。解放后住在北京的人大概都知道,这三个百货商场当年可是有名呢,北京许多普通居民的生活因它们而方便,而快乐,而自信。如今地安门商场和天桥商场因在中轴线上而要被拆除,建议的人考虑过周围居民的生活之需没有?隆福寺商业街现在不景气,恢复了隆福寺的“宗教功能”,群众都去烧香拜佛,就能景气起来么?北京90年代建了一条两边有仿古垃圾的平安大街,现在那里又有多少文化和景气的气息呢?前车之覆,不可不鉴。

大拆大建是要花钱的,花的都是人民的血汗钱。我倒要建议北京市政协的常委们,有时间不要坐在会议室里高谈阔论,而去市中心破败的胡同里走一走,和大杂院里的居民聊聊天,看看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听听他们的心声,也许会想出靠谱点的主意,做点靠谱的事。

三、PM2.5

大约两个多月前,一个词汇在一夜之间进入了寻常百姓的视线——PM2.5。这是一个与空气质量有关的英文词汇的缩写,全称是particulate matter with an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2.5 μm,翻译成中文就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

PM2.5一时搅得中国官方、媒体和民间议论纷纷,盖因去年12月初美国驻华使馆公布了他们测得的PM2.5浓度异常之高。当时北京的天气雾霾重重,大气环流停滞,空气质量确实很糟。美国大使馆一个小小的动作,就牵着全中国的鼻子跟着他走。北京市果然迅速动作,很快研究出八大措施防治PM2.5,其中一条是“增绿扩水”,计划在5年时间里增加平原林地100万亩,而且说干就干,在今年市政府拟办的35件重要实事中,治理PM2.5列在第一位,除了要在全市建设PM2.5监测网,还要造20万亩林地。在我看来,这也有点不靠谱。

说它不靠谱,大约北京市政府第一是要争“世界城市”的面子,怕人家说三道四,影响形象,第二可能是在没有完全搞清PM2.5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做出了决定。

争不争面子且不去管它,只说植树造林真的对治理PM2.5不会有大的贡献。全世界的,包括北京的专业研究人员都知道,PM2.5主要是由燃料的燃烧过程和产生气溶胶的其它工业过程引起的。北京的PM2.5浓度过高,不是因为森林覆盖率不高,而是在干旱少雨的地区建设了一个有20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和过多过快地发展小汽车。城市人口太多,对能源的集中需求必然巨大,而中国又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小汽车太多,必然排放大量的尾气。这些都与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针的失误有关。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技术发展阶段,治理PM2.5不宜急于求成,否则代价太大,容易落入美国等发达国家设置的陷阱。治理PM2.5的重点是调整城市规划,限制城市规模和包括小汽车在内的机动车的使用,狠抓提高能源效率,增加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提高固定燃烧源的烟气排放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依靠国内的力量可以做到的。

北京市和全国各地对PM2.5的过度反应,可能会正中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下怀。别的不说,全国各城市都要很快建立PM2.5监测网,光进口监测仪器就要一笔巨大的资金。美国大使骆家辉先生也许会坐在使馆官邸里偷着乐,不用谈判和公关,只公布了一点北京的空气质量数据,大把的商业订单就到手了。骆大使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太厉害了——他把诸葛亮在大雾弥漫中草船借箭的计策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另外,像北京这样动辄拿出100万亩平原土地(实际上是可耕地)来造林,与粮与菜争地的做法,也是合乎骆大使胃口的,因为这样一来我们中国就会向美国进口更多的粮食了。

四、“五好家庭”改“和谐家庭”

多年前北京市搞过“五好文明家庭”评比,究竟哪五好,我也不甚了了,大概是一家人和和气气,家庭成员奉公守法,讲求文明,各自干好份内的事一类的吧。我家所在的小区给发了一块“五好文明家庭”的牌子,至今还在我家的门上贴着呢。

不久前北京的章法变了,把“首都五好文明家庭”改为“首都和谐家庭”。我不懂“和谐”二字比“五好文明”四个字有什么进步。可能是“与时俱进”吧,现如今时兴“和谐”,官场上都在贴这个标签。

最令我感到不靠谱的是“城区版和谐家庭标准”里有下面几个条件:“家庭主要成员经常上网;家庭藏书量在300册以上,订阅报刊不少于一份。”“经常有旅游、聚餐、购物等家庭活动,促进家庭凝聚力和加深感情。”

“家庭主要成员经常上网”。城区居民经常上网要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的客观条件才行:金钱和时间,即一要有钱买计算机,支付上网设备的初装费和网页的流量费,二要有比较多的时间用来上网。不知道统计局做过入户调查没有,那些下岗的,贫困的,靠政府发低保金过日子的家庭,或者像出租车司机那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人群,是否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如果不具备,那么这一群人的家庭内部实际上不管有多么和谐,也与“和谐家庭”无缘了。

“家庭藏书量在300册以上,订阅报刊不少于一份”。我用自己做参照,感觉如果不是知识分子或者勤于读书的干部家庭,而且有面积比较大的住房,是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的。我和我的夫人职业是教师,读了、教了一辈子书,而且我们的专业涉及文科和理工科,我把家里书架上的书数了数,包括中外文的工具书、专业书、还有文史哲、社会和生活类的书加在一起,比300本多不了几本,装这些书的书架占了大半间书房。我相信,很多不是以脑力劳动为职业者的家庭,年轻的主要以上网获得知识的人的家庭,住房紧张的家庭,在这个条件面前,都会失去“和谐”的机会。

“经常有旅游、聚餐、购物等家庭活动”。这也是一个以金钱为基础的条件,而且是一个以是否为扩大内需作出贡献来衡量的条件,哪一个家庭在这些方面消费量不足,也没有“和谐”的资格呢!

上面的“和谐家庭”条件靠谱吗?透过这些条件,可以猜得到提出这些条件的人,心里装的是哪些人。

贪污腐败已经在人民的心中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更多的不靠谱的官员和文人又通过他们不靠谱的言行,把党和政府的威信进一步降低。这样搞下去,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如何高得了?真让人着急呀!怎么办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李定凯
李定凯
清华大学教授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