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一枚神奇的鱼雷

作者:宋晓军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一枚神奇的鱼雷                       

    “如果我们仍试图利用北朝鲜的威胁作为内部政治斗争的手段,那么一枚的鱼雷的威力足以将一个国家撕成碎片。”这是5月20日韩国官方公布了3月26日“天安号”爆炸沉没的调查报告几个小时后,韩国《中央日报》在一篇题为“不要再辩论了”的文章中的一段话。意思是在调查报告将炸沉“天安号”的所谓“真凶”定为一枚朝鲜制造的鱼雷后,劝诫韩国的反对党不要再发表对调查“缺乏足够证据”的质疑了。有意思的是,网上的中国军事迷对调查结果的惊叹,却像是给韩国反对党的质疑提供了佐证。
    事实上,很多中国军事迷并不知道韩国军民联合调查团选择5月20日公布调查报告的日子刚好是6月2日韩国地方选举开始造势的日子。他们只是对“调查报告”中提到的鱼雷感兴趣。按照“调查报告”公布的所谓“关键物证”——朝鲜的CHT-02D鱼雷的相关参数看,这枚鱼雷长约7.35米,重1700公斤,射程10~15公里,是战斗部装药约250公斤的533毫米口径的重型鱼雷。按照这些参数,如韩国军方及几位外国专家所分析推测的CHT-02D在“天安”舰燃起轮机舱下方6~9米的水中爆炸的话,其所产生的“气泡喷射效应”确实足以将“天安”炸成两段。这就像1999年6月14日和2004年4月11日澳大利亚海军和美国海军对美国制造的Mk-48ADCAP重型鱼雷进行实船攻击试验的效果一样。但所谓的CHT-02D鱼雷是怎么能产生“一雷毙命”效果的呢?
     根据韩国媒体透露的CHT-02D鱼雷出口说明书的信息看,CHT-02D鱼雷采用的是被动声自导方式。所谓被动声自导,是指鱼雷上装有一部小型被动声纳,通过接收目标发出的噪声确定目标的位置,进而通过鱼雷上的控制系统修正鱼雷在水中的弹道,以使鱼雷与目标发生交汇。如果目标是水面舰艇,其中螺旋桨噪声是早期被动声纳捕捉目标的主要噪声源。这是因为螺旋桨在水中转动时,在叶片的叶尖和表面上会产生低压和负压区,随着螺旋桨转速的增高当负压足够高时水就会自然破裂在水中产生小气泡从而形成所谓的空化,稍后这些小气泡一旦破裂就会产生带宽脉冲,而大量的气泡破裂产生的脉冲就形成了舰艇相对连续辐射的噪声源。自从二战时由德国人发明的声自导鱼雷后,早期的自导鱼雷都是采用被动声自导方式,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鱼雷上的被动声纳不仅接收了舰艇的辐射噪,同时也接收了鱼雷自身的噪声和环境噪声,因此抗干扰能力差、捕捉概率低。二战结束后不久,美、苏和西欧一些国家很快就开始研制主动/被动声自导鱼雷,即在采用被动方式发现目标后,再用主动声纳来修正鱼雷的末弹道,以弥补被动自导方式难以精确捕捉定位或容易丢失目标的弱点。那么仅仅靠被动声自导方式能不能捕捉到“天安号”军舰呢?
    根据韩国媒体披露的信息,“天安号”正在以6节的速度航行,如果以这个航速分析,鱼雷采用被动自导方式是很难捕捉到“天安号”的,因为螺旋桨只有达到一定的转速时才会才会产生空化,而6节的航速也就是刚刚超过产生空化的临界速度。试验的经验表明,当舰艇航速在18节时,鱼雷以被动自导方式捕捉到舰艇的距离约为1100~1400米左右,而当舰艇航速在30节时,捕捉舰艇的距离约为2200~2400米,那么如果航速是6节,鱼雷以被动自导方式捕捉到目标的距离只能在500米以内,这就会大大降低捕捉概率和弹道修正的空间。此外,根据韩国媒体披露CHT-02D鱼雷采用的是被动电磁感应非触发引信,而这种技术相对落后的引信很难在鱼雷与目标交汇时精确确定炸点。比如美国的Mk-48ADCAP鱼雷除了采用主动/被动声自导方式确保鱼雷可与舰船交汇外,还采用了先进的主动电磁感应引信以确保鱼雷在舰船龙骨下方引爆。
    总之,按照韩国公布的调查报告推断,朝鲜鱼雷在水声环境复杂的浅海海域、采用上世纪50~60年代的技术、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鱼雷试图达到的攻击效果。当然,最让中国军迷惊叹的还是,韩国军方明明知道朝鲜的小型潜艇在3月24日就离开了基地,作为对朝鲜潜艇和鱼雷了如指掌的反潜舰“天安号”和周边舰艇,竟然没有能用警戒声纳记录下任何来袭潜艇与鱼雷的“声纹”信息。最搞的是,韩国公布的“关键证据”上的配装件还赫然用韩文写着“1号”,如果按“调查报告”所说CHT-02D真是朝鲜准备批量生产出口的鱼雷,这难道不是一则天价的广告吗?如果真是这样,美韩舰艇今后怎么还敢在朝韩双方的争议海域航行呢?

 

下面是天安舰刚刚爆炸沉没后,在我《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

 

                                  军舰沉没的“政治压力波”

    自从当地时间3月26日晚9时45分韩国反潜护卫舰“天安号”神秘地沉没后,媒体就玩起了一场“猜谜游戏”。第二天,就有媒体让我猜谜,我只好凭借着有限的信息和以往的经验给出了答案——内部爆炸。随着舰上失踪的46名水兵生还希望越来越小、家属对政府和军方的不依不饶,韩国媒体给出的“谜底”也越来越多了。“愚人节”这天又有人向我询问了一个更雷人答案——称“天安号”是不久前参加美韩联合演习的美国核潜艇用Mk-48ADCAP重型鱼雷误击击沉的。我听了这个答案后,马上就想起了网上流传很广的两段视频。
    1999年6月14日和2004年4月11日,澳大利亚海军和美国海军为了测试装在各自潜艇上鱼雷的攻击能力,分别向作为靶舰的 “托伦斯号”和 “约翰•扬号”驱逐舰发射了1枚 Mk-48ADCAP重型鱼雷。事后,两次测试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从视频上看,服役了28年、满载排水量2700吨的“托伦斯号”和服役了26年、满载排水量8040吨的“约翰•扬号”被击毁的过程几乎一模一样:中部拱起——侧倾——艏艉断裂——艉部沉没——艏部沉没。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Mk-48ADCAP重型鱼雷的特点是不直接撞击目标舰的舰体,而是通过对引信的控制让装药相当于540公斤TNT的鱼雷战斗部在目标舰下方一定距离上爆炸。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与高压气体在水中会形成一个高速膨胀的球体,这就在比空气密度高近800倍、可压缩性是空气2~3万分之一的水介质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由冲击波和气泡脉动构成的压力波。如果这个压力波足够大并作用在目标舰底的龙骨上的话,就有可能使目标舰发生断裂。那么“天安号”是不是被鱼雷击中发生断裂的呢?
    军舰在正常航行状态下,重力和水压力是舰体结构承受的两个主要外力。舰体结构承受的重力包括军舰不变的空重和装载的重量两部分,承受水压力取决于舰体浸水深度,比如水深每增加10米,舰体结构上每平方厘米上就会增加1千克力的压强。假设“天安号”浮于静水中,就全舰而言,其承受的重力和浮力是处于平衡的。但若把全舰纵向分成若干个区段,实际上沿着舰体纵向分布的各个区段上的浮力与重力就局部而言分布并不是平衡的,这样舰体在纵向上就会发生弯曲。中间拱起两端下垂的弯曲状态被称为中拱,两端拱起中间下垂的弯曲状态被称为中垂。中拱时甲板承受的是拉力,舰底部承受的是压力,舰舷侧受到的应力则按直线规律变化,中垂时舰体结构受力与中拱时刚好相反,在拉力与压力过渡处为结构中性面位置,应力为零。同时,无论是中拱还是中垂最大的弯曲都会产生在舰体的中部。舰体能承受的中拱或中垂的纵向弯曲被称为总纵强度,这取决于舰体的外板、内底板、纵隔壁以及纵向加强筋和纵向主龙骨和辅龙骨等强力结构件。当外力的作用大于总纵强度的承受时,舰体就会发生变形、损坏甚至断裂。很显然,从目前公布客观信息来看,服役了21年、满载排水量为1220吨的韩国“天安号”显然是外力对舰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总纵强度,致使舰体发生了断裂。那么到底是“中拱”还是“中垂”造成的断裂呢?
    4月2日,韩国国防部长金泰荣在国会表示:“我们相信,军舰沉没可能是因鱼雷所致,不过我们应对所有可能性进行研究。”随后,韩国媒体又引用了白翎岛上地震测量仪上的数据称当时附近海域有相当于180公斤TNT当量炸药的爆炸记录。若按这两个信息推断,“天安号”最有可能是被1枚战斗部装药180公斤左右的鱼雷在舰体下的水中爆炸,使其发生了“中拱”而断裂。而朝鲜海军潜艇装备的533毫米鱼雷的战斗部装药刚好是相当200公斤的TNT。但此前韩国和美国都肯定地否认了出事地点附近有朝鲜潜艇的活动。因此,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舰体内靠近底舱的弹药发生爆炸,弹药在底舱内的封闭空间发生爆炸将使舰体产生“中垂”现象,致使舰体断裂,若爆炸弹药的数量足够大,甚至可以在爆炸处将舰体炸穿造成断裂。
    值得玩味的是,无论是“中拱”还是“中垂”造成的“天安号”断裂沉没,其中都包含着一个巨大的“政治压力波”,而谁来承载这个“政治压力波”,恐怕还要等沉船打捞上来后进行真实、科学的鉴定。但最让人担心的是,鉴定者根据“政治压力波”可能造成的损害评估来作出沉船原因的鉴定。(该文原载201015期《三联生活周刊》)

     韩国《朝鲜日报》5月20日的报道:

   韩国民主党代表丁世均19日在中央选举对策委员会会议上表示:“政府单方面公布在面纱后面进行调查的天安舰沉没事件的真相带有政治意图。一直有人指出在6.2地方选举前后公布调查结果不合适,但政府还是决定这个时候公布,其意图显而易见,就是要将北韩问题利用到选举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宋晓军
宋晓军
军事专家,央视特约军事评论员
0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