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 (二)

作者:张文木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357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 (二)

张文木

       

       2000年我去印度,体会到了当时尼赫鲁搞"混合经济"的后果。尼赫鲁开始时也搞社会主义,后又转为"混合经济",既有私有制又有公有制,结果步履维艰,用一点地就给地主钱,生产资料的交易成本极高。地主在议会有代表,可维护其私有利益。印度基础设施至今仍特别差。差到什么程度呢?我在新德里,有一次印度整个北方停电有两天之久,说是哪出了故障,电力系统坏了。这要在西方,甚至在中国,都是事关国防安全的大事。而在印度这事却是此起彼伏,经常发生。印度北方有些邦至今都是最富的大地主掌权。南方共产党搞得好,受到人民拥护,南方喀拉拉邦大街小巷挂的尽是镰刀斧头共产党党旗。在印度任何书店都能买到马恩列毛的书,还有邓小平的书,都译成了英文或印地语。为什么呢?印度的穷人多,穷人知道马克思列宁是为穷人说话的,毛泽东是为贫苦农民说话的,党给农民分土地。因此他们挂共产党党旗是发自内心的。共产党在喀拉拉邦执政时间很长,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做到?quot;耕者有其田",贫民有温饱。印度共产党在其辖区内没有搞打土豪、分田地。尼赫鲁也没有搞,因此在所有制改造上,不如我们彻底。中国的发展现在已开始第二个飞跃:中国的计划经济已为新中国打下了钢筋铁骨,此后的任务就是打通全身的神经脉络,让身体各关节正常和自然循环,各部正常"营养"交换,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邓小平对中国的最伟大的贡献,市场经济提高了生产力,此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便不可分割并越来越紧密。中国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经济,从而世界政治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从此才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据我国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的统计,截止2002年9月,中国GDP已达10万亿元 经济总量世界第六。(人民网 ,2002年9月18日08:27 )外汇储备2002年7月底已增加到2456亿美元左右,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居第六位。吸收外资已连续九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曾培炎:最近13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时期",来源:中国新闻社 2002年9月16日 )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的同时,中国外贸易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到1999年,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接近40%;(国家统计局: "九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将会持续加深。

    现在国内内需拉不动,原因不在消费不足而在大部分百姓手头的钱太少,没钱就没有消费。你看我们产品多了,价格这么低,可在国内就是卖不出去,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滞销就不能实现利润,所以就只有依靠海外市场拉动。国内老百姓不仅不能分享生产发展的利益反而是陷入贫困,贫困造成消费市场疲软,其结果就是我们对国际资本依赖日益严重并使我国经济失去民族市场根基,这样,国际市场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我们的经济就吃不消。比如前一阵,欧盟说要检验我们的打火机,因为中国温州的打火机竞争力强,到欧洲一下就占领了那里的市场。西方人竞争不过就会人为给你制造麻烦,说打火机有质量问题。这个检验报告结果下来以后,整个温州打火机生产就会发生地震。这是小事儿。如果说美国和欧洲发生什么事儿,我们工厂的产品就会积压,工人的工资就发不出去,又会有一大批人下岗。

    其次,生产发展不仅仅是生产本身的问题,还有资源与消耗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迄今,现在才发现这种资源内耗型模式已走到尽头。生产力的良性发展应该是生产力在发展的同时,资源消耗在下降。我们现在是生产力往上走,资源消耗也是往上走,同步走,甚至还快,这种发展模式已给我们造成生态灾难。我们现在是在靠资源支撑生产力,如果我们用挣来的钱再去补资源,搞生态,正负抵消,GDP增长就会回到它的起点,等于什么没有。这是不正常的经济发展方式,短期内还可以,长期不能这么搞。听说山西地下的煤已挖得不能再挖了,再挖下去地质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我们现在所需石油已有三分之一靠进口,美国几乎一半靠海外的石油来供应,但我们对海外石油进口线的保护几乎无能为力,它完全掌握在美国海军手里,这对当代中国来说是致命性的,因为当代中国已将自己的部分命运(即市场和资源)托付给了世界。

    美国人的危机观、消费观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停会电就是大事。2001年初,加利福尼亚民用停电是断断续续地,这在美国国内就跟地震一样。我们中国要是民用停一会儿电,一般来说没什么事。但将来就不行了。我们的高速公路都上去了,如因能源供给不足,石油因紧缺而价格上升,这就会摧毁中国的汽车市场继而汽车产业。到最后只有让少数有钱人买汽油,没钱人把车放在家里,过期报废。那当然不行。我们得想办法。

    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一个东接财源西接能源的优点。东部接着市场,西部接着世界石油宝库。我们与俄国及中亚国家搞了个"上海五国"。阿富汗战争后,我们在中亚的影响力大为削弱,海上我们又没有控制力,这很麻烦。现在有人研究中国的能源战略?走出去和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谁都知道走出去是对的。那天石油部门的同志高兴地告诉我,我们现在跟一些国家签了贸易合同,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我想,如果没有军事自卫能力,尤其海上自卫能力,我们就不能保证我们的合同协议的有效性。说实话,美国一天之内能够把你这些合同协议全都变成废纸,搞个政变就可一了百了。别的不说,它给它的领导人施加点压力,领导人就把你这合同给废了。马克思·韦伯说过:"部署一打舰只在一定时刻比掌握一打可以废止的贸易协定更有价值。"(戴维·比瑟姆:《马克斯o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这话对我们理解贸易与海军的关系绝对是有帮助的。

    保卫海外能源自由贸易权利的能力取决于海外军事投送能力的远近。没有海上军事投送能力,海外贸易的保护就只是一纸空文。有人说,美国干嘛要惹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是说我跟你好,你就得对我好。南斯拉夫当年对美国多好,在美苏抗衡中南斯拉夫可说是为美国立了大功。怎么样?苏联一解体,美国一甩手,回手给南斯拉夫一巴掌,全完了。南斯拉夫曾经是中等发达国家,人民享受着幸福,享受了近50年的幸福,一打就完了。南斯拉夫长期受西方影响,知识分子觉得美国讲人权,是不会真打我们念书人,他们每人戴一个星靶,走到桥头上唱豪迈的英雄歌曲。但等导弹打过来之后,一看是真的,是可以爆炸的,这些学者们后来就再不出来了。真导弹与假导弹是不一样的。战场应是国民教育的最后课堂。理念不是从书斋里走出来的,现实的问题也不能是光靠你的理念来解决的。跟美国这样的霸权打交道,就得靠力量。在国际斗争中,力量(军事)要走在前边,不然的话,我们的经济成就是保不住的。中国的经济体越长越丰腴,但只是软绵绵的丰腴,原因在哪儿呢?没有骨头。有一点儿骨头也缺钙。(笑声)骨头就是军队。

    我们中国的安全观念也正在面临着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大变革。

    邓小平同志真是了不起。他给我们定了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在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目标决定手段。目标既定,一切都会发生变化。小平曾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解放了人。当经济发展起来后,我们由此才发现中国国防也需要有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大变革。打赢未来的战争不有再指诱敌深入的战术。在你一贫如洗的时候,你可以诱敌深入。现在我们整个东部地区已接近现代化水平,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所在。这时再诱敌深入,了得啊?就是把鬼子们打出去,打赢了,作为国家存在的核心能力即经济再生能力也没有了。

    我在印度时与中国商人交往,他们担忧的是他们的海外安全。我们嫁到国外的姑娘强烈地祈盼着中国强大,因为她们在国外委屈多。你看美国,一个记者失踪问题就跟巴基斯坦纠缠不休,就得死要见尸,活要见人。未来中国的海外侨民走到哪里都要有底气,要有安全感。这靠什么?靠我们的军人,尤其是我们的海军。我们现在的军事外投能力在哪儿呢?我们海军出海进行友好访问的能力倒是很远,但这是展示、交流,问题不大。但打起仗来,可能就不会太远。发生在我国东部海上撞机事件"和目前日益严重的台湾问题,就是我们海军力量不足的反证。

    中美撞击事件,还有最近发生的中美撞船事件,发生在我们家门口。有人说这是正常的嘛,美国到这儿来看看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我们如果到夏威夷转一圈,你敢说这对美国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吗?还没到夏威夷上空美国就会将它打下来了,当然有可能又是"误打"(笑)。你看,前一阵,咱们在古巴没怎么着,美国就开始炒作中国与古巴有什么关系。美国的观念是跟它安全有关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大家读美国的战略报告,美国的"本土"两个字绝不意味着就是位于北美的国土,它是包括它在全球所有已控制的象迪戈加西亚这样的岛屿。确切地说,美国是一个世界的概念。美国的国务院跟我们朱总理管的国务院不一样。美国国务院是世界的概念,是管世界的。有人说美国怎么这么坏,到处都去管。其实国家政治没有好坏,只有利益。美国商人到处投资,美国还得靠中东的石油,其欧洲盟国也要靠中东的石油,它怎么能不管?我们对美国人的外交政策不理解,只是因为我们没走到它那一步。美国眼中的安全观念是世界的,它海外越安全,本土就越安全。它始终都是这样,这个思想就是从19世纪末马汉那个时候开始的。这不仅对当时的美国人,甚至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安全哲学。

    中国的安全哲学不应只是生存的而应是发展的哲学;中国的国际政治学也不应是自守家门而应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学说。发展是一个国家主权中必然拥有的一种权利。既然中国是发展的,那么,中国也应该是世界的;中国概念就应当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全球化不能不包含着自卫手段的全球化。进入全球化进程的国家的安全是 "边界安全"与"安全边界"的统一:前者是主权安全或领土安全,后者是利益安全;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安全边界越远大,边界安全就越有保障。。过去在自然经济下,边界安全和安全边界是合一的。那时候危险的概念是敌人入侵,把敌人入侵定为安全与否的标尺。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利益安全而并非仅仅只是国土安全。只要威胁到我们的利益,而不管我们的利益在哪里,就威胁到我们的安全。利益所在即我们国家安全之所在。

    我们的主权安全即边界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概念,而发展则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它不仅涉及世界一切地区,必要的话,它还包括外层空间。由此便派生出涉及发展利益的"安全边界"的概念。安全边界就是利益边界。我们的利益走向哪里,我们就得走向哪里,我们的军事力量就得走向哪里。我们经济走向全球,我们的外交、政治也应走向全球,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保护我们的全球和地区利益问题。而联系全球各地区的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海洋,所以我们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在革命年代,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但在国家发展的年代,没有强大的海军便不会有国家的一切。

    我们的石油消费的主要部分将来要依靠中亚进口,我们的产品要在国际市场,我们对海外贸易的依存度已达40%。在公正的情况下,我们按照WTO的规则做事,这问题不大。但不公正怎么办?西方给你随便找个借口,就会制裁你。找借口很容易。大家知道"银河号事件",就是美国人没事找事。我们的海军到不了那里,没有办法,你就得让人家上船检查。还有印尼部分人挑起的排华事件。有人解释说,他们入了人家的国籍了,我们管不了。但这正如我们家的姑娘尽管嫁出去了,跟我们还是有关系的。嫁出去了是人家人,但你不能欺负她。受欺负了,我们不好说你什么,但我们可以接她回来,接回娘家。这是可以的。现在咱家外嫁的姑娘受气了却没处躲。再从经济战略考虑,这些人大部分是有投资能力的,如果接回来100个,国内投资也会增多,因为保障他们人身安全会使他们相信中国投资环境是安全的。把命都保了,他为什么不回来投资啊?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海军力量到不了那里。我们只有表示"遗憾"。

    在安全边界和边界安全的关系上,毛泽东处理得比较有长远眼光。1950年,我们刚解放,很弱。毛泽东为什么作出参加朝鲜战争的决定呢?这是由于东北是我们的重工业基地,毛泽东绝不能让它旁边有美国军事存在。美国一旦把北朝鲜占了,就可以影响我们的战后仅留的一点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命运的重工业家底。美国人今天说不会进犯中国,那么明天呢?美国当时的报告里确实是说不进犯中国,毛泽东却不那么想,他认为你说的话没有用,报告里写的也没有用。国际斗争中不管是谁,一旦得寸就会进尺,没有道理可言。所以毛泽东选择了参战。结果有人说打平了,可是中国当时穷得跟阿富汗一样,(笑声)打平了就是打赢了。现在如果本o拉登真把美国打赢了,本o拉登现在要去参加国际会议,大家也未必个个怒目圆睁,说不定在第三世界还是另一番情形。没打赢可就没有办法了。那个时候我们是什么条件,美国是什么条件。如果从武器对比上说它是绝对领先的,它有原子弹,我们1964年才有。从1950年算,它比我们早14年啊!那时候毛泽东敢拍板,打!最后战争在"三八线"停下来。脊梁硬才能赢得和平,东北亚到现在近40年了没打过大仗。

    还有1950年进军西藏。大家知道1947年印度独立,中国国共两党正在作事关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当时蒋介石代表的是买办力量,共产党代表工农力量。1947、1948年,印度、达赖、美国都开始考虑西藏前途问题了。尼赫鲁这个人是受英国教育的,没有"泥腿子"厉害,他一点点地搞"前进政策"。而我们的毛泽东兵贵神速,出手不凡,1949年10月建国,次年春就出兵并一举拿下西藏。试想如果1947年到1949年间,尼赫鲁将1962年入侵西藏的行动提前到1948至1949年间,那不管你怎么谈,西藏也不会是今天的情形,很可能雅鲁藏布江不保。所以政治有时候不能犹豫,该出手就得出手。片刻犹豫,敌人都会掏光你的利益养你的后悔。(笑)1949年底新中国成立,1950年初毛泽东就进军西藏。1962年毛泽东又对尼赫鲁的不轨企图再出重拳,中印此后再无战事。毛泽东在他的任期内将中国的安全边界推得很远,他的伟业无愧于中国。

    五十年过后的今天,我们的国民经济重心移到东南部地区。这就是说,中国的东南地区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心所在,既如此,中国的安全边界就绝不能与中国的东南沿海重合,至少要扩展到台湾以东。台湾如不在我们所控制的范围内,我们的上海、广州,包括江苏的边界安全就无法保障。跟毛泽东当时理解东北问题的道理一样,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要靠东北,东北是重工业中心,日本人、苏联人的一些建设都留在那里,毛泽东要利用这个基地。今天我们面临着的不仅有安全边界威胁比如海外能源进口不保,而且边界安全也面临巨大的分裂威胁,比如台湾、南沙的统一和收复任务日益艰巨。

    从经济史来说,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所有经济形式可概括为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从军事史来说,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扛杆。中世纪国家是依靠地区性的和封闭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维持的。在这样的资源配置中居有主导地位的国家,便会形成地区性贡赋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并由此保持其大国的地位;而保持这样地位的国家的军事前提就是强大的制陆权。比如古代埃及、中国、印度、巴比伦都曾是这样的国家。到了近代,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市场和利润成了生产的导向,资本及与此相应的包括市场资源在内的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铺展开来,此时国家兴衰取决于其在资本全球化和资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其间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和资源,从而获得大国必需的物质条件。同样正是这些国家,比如现在的北方七国,在世界资源和市场的分配中占居主要份额,才使其成为大国。既然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纪的地域性封闭性质并转化为世界性的开放方式,而海洋又是畅流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便捷的载体,那么从军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权,就成为大国控制世界资源并据此保持其大国乃至霸权地位的主要方式。同样新兴国家也正是通过优先发展海军并争取与大国平等分享海权利益而进入大国行列的。比如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美国与英国、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的结果都是这样。当然,后来又出现制空权、制太空权(外层空间)的军事技术革命,但其性质还是服务于制陆权和制海权的。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的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的杠杆。美国在20世纪末发动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及21世纪初的阿富汗战争中取得的军事胜利,就是很好的说明。

    要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在军事上要赶上军事技术革命。南斯拉夫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它开始想的是我不怕,我有军队,整套打法都是过去的。跟南斯拉夫军人谈的时候,他们都设想,等敌人进来,他们一拨一拨地退,然后再打巷战,再打人民战争,一直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后来,他们的军人不认输,可败了就是败了,败了国家就完了。现在美国人打仗,基本上用不大部队深入你的陆地。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两次都因伸入内陆而失败,那个时候它没有经验,再就是武器也没有远程精确打击的技术。我们知道:情报、速度与后勤是战争成败的三个最关键的要素。现代情报靠卫星,速度靠远程导弹,远程导弹使陆军攻坚和后勤跟进的工作量大为简化。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可以从阿拉伯海上用导弹打阿富汗的山洞或摧毁某个堡垒。以前我们夺下一个碉堡或山洞全靠人力,董存瑞是用身体扑到敌人碉堡枪眼上的,现在就不需要这样做了。在远处一按电钮导弹就可以越洋打到内陆山洞里。(笑声)董存端也不需要举着炸药包同志们,冲啊"。现在同志们不需要冲啦,(笑声)导弹冲上去了就可以了。高科技使后勤也省了许多事,作战速度也因此得到极大扩张。巴顿将军打仗速度之快以至后勤跟不上;还有朝战中麦克·阿瑟一看朝鲜人民军南下的速度就知道它们必败无疑,是由于金日成的战线过长至使后勤容易被拦腰斩断。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高科技使军事作战中的情报、速度、后勤这三个关节点都发生革命。

    航空母舰是实现制海权的最重要工具。航空母舰是制空权、制海权,从某种意义上还包含一部分制陆权的作战力量三位一体的统一,航空母舰不应被理解为一支战舰,而应被理解为一个最具机动性质的国家海上作战大平台。航空母舰可以比陆地运输更快的速度,根据战争需要,将集海陆空一体的作战力量及时推进到作战海区。目前有人认为,随着导弹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出现,航母就成了海上毫无自卫能力的活靶子,因此发展航母应为发展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所代替。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不是导弹技术的产物,而是外层空间

    卫星及以此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现代航母本身就已与现代卫星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并据此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问题是远程精确打击仅具有本土防御的意义,对于世界范围的制海权而言,则意义不大,它解决不了关于海外商业争执、资源进口线受阻及海外商人和侨民保护问题。一句话,航母不是战舰,它也不仅仅属于海军,它是一个集海陆空及一切最先进军事技术为一身并在全球范围具最机动性质的作战平台。它本质上是国家作战力量而不仅仅是海军作战力量的标志。其次,航空母舰是与经济发展概念相联系的因而具有攻势性的军事工具,而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攻势社会运动。没有航母,我们在国际上任何重大涉我事件中,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发言权力;没有航母,我们就不能对影响我海外安全的行为,在其初始阶段实行制止;最后,没有航母,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的巨大的海外利益就不会有实质性的保障,从而中国国内经济就会因资源进口和利润回流中断而发生危机并由此阻碍中国崛起。

    关于中国的海权,至今还有同志认为中国不需要发展强大的海权。批评"一些人对马汉的海权论的崇拜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认为"中国始终无法在发展海上力量上倾注太多的资源(海军要比陆军昂贵得多)" ,(见《再论中国的大战略》,《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第33页、37页。)但问题是,如果不发展海权,第一个问题即东部的国民经济命脉就保不住,再一个就是我们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得不到保证。但同时我认为未来50年内,中国海权的发展目标不应当是美国式的无限海权,即海军力量可覆盖世界任何地方的海权。中国未来50年的国家发展目标是小平同志为我们制定的"中等发达国家",与此相应,此间中国的海权还只能是有限海权,其覆盖范围主要限于中国台湾及南沙群岛等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海域。前面说过,没有海权,我们就不能享有与其他世界大国平等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有保障的权利。但是中国的海权并非霸权。霸权是什么呢?霸权是一种垄断权力而非权利,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恶霸行为。中国不想放火,只想为自己点一盏海权之灯。可这对霸权来说就不行,灯只能由它来点。因此中国必须为自己争取本属于中国的平等使用海上交通资源的权利。

    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控制世界资源而不仅仅是地理要塞是现代地缘政治的要义。资源地理位置决定地理要塞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是国家地缘政治的目标所在。

    世界海权是一个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印度洋,因为世界资源最密集的地方在这里;世界海上交通要塞、最关键的地方也在这里:一个是马六甲海峡,一个是红海海峡。从拿破仑到彼得大帝、勃列日涅夫、小布什,都在争夺这一个地方,最终决战和妥协的地点都在北印度洋的中亚,决战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印度洋。1907年英俄争霸最终在阿富汗结束。美苏冷战的终点也在阿富汗。历史上谁占据了阿富汗,谁也就占据了中亚;谁占据了中亚,谁也就占据了世界。

    尼克松和勃烈日涅夫是比较早地注意到这一点的政治家。他们都看到争霸世界关键是控制世界资源。我们知道,环印度洋,特别是环北印度洋地带是世界资源,尤其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于是这里便成了20世纪70至80年代美苏两霸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最后苏联入侵阿富汗将这场争夺推向高潮。冷战后,美国一直试图推动修一条从中亚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进入阿拉伯海的油气管道线路。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副总裁马蒂·米勒同塔利班就这条输油管道问题举行了谈判。但是,由于阿富汗内战不止和塔利班的反西方态度,美国一直无法达到目的。但2001年3月俄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建的从里海沿岸的田吉兹油田到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的管道宣告修通,首批试运原油已输入管道。这对美国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更令美国人担心的是,中国也于2000年宣布要修建一条从中国西部到东部沿海,全长4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计划。这条管道一旦修通,中国不仅会在经济上受益,在政治上还将中亚国家,乃至东北亚油气资源稀缺国家的利益与中国联为一起。1999年美国的导弹就打过阿富汗,那个时候美国就想动手。此后美国又出现能源危机。小布什上台后时不我待,利用"9o11事件"发动了阿富汗战争。资料表明,布什事先得到"9.11"撞机的情报,这有点儿象珍珠港事件,与罗斯福一样,布什成功地利用"9o11事件"干成了西方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他不仅独控印度洋,同时还将美国的军事力量深深地插入欧亚大陆板块的中轴地带即中亚地区。

    小布什没有那么多书生气,但有时候有点蛮干。克林顿有点象德国的俾斯麦,小布什有点象威廉二世。俾斯麦为政较稳,为了德国的统一和强大,韬光养晦,稳步前进。但是威廉二世有些乱来,到希特勒时德国就开始疯狂。小布什是什么样的人,现在还不知道,但我看他在中亚这个地方要一竿子插到底,不会绕很多弯,最近他又说伊拉克要怎么着,我倒觉得他在瞒天过海。为什么呢?因为伊扎克根本就没制空权了,连塔利班的阿富汗都不如,就等于是在美国怀里抱着的顽皮孩子,随时都可以打,犯不上这么兴师动众,阿富汗都拿下了还拿不下伊拉克。美国说打伊拉克要用20万还是50万军队,他实际上想借打伊拉克调动资源使美军在中亚地区深深扎下根来,并将封锁中国发展的箍子卡的更紧。最终目的是要使中国成为抱在美国怀里的另一个"伊拉克"。

    如前所说,中国在近代军事技术革命中已经失去了两次机会并由此两次遭到几乎是灭顶之灾,第一次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当时曾国藩跟洋人打交道真难打,为什么呢?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发生,洋人还热着呢,在中国你要割这一片土地,他要割那一片土地。李鸿章上台,洋人很快就签了协议就走了。李鸿章还纳闷呢,洋人怎么这么容易打发?实际上他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洋人得赶快回去参战。天助我也,中国因此有幸得救;更重要的是,西方洋人走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发展,1924年北伐军至少使南方地区政治统一,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从此中国开始上升。

    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日本在近代时候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的。日本政府自认为其本土太狭窄,资源缺乏,对海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领土狭窄,不足以应付本土战争;因此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远远推到敌国境内,是日本的最好的安全政策。它还认为,日本从地理位置上看很像英国,因此它必须有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1895年日本利用强大的海上力量击败亚洲最强大的中华帝国,并迫使清王朝割让台湾。日本从此打通南下南中国海途中最关键的一环。1905年又把俄国打败。此后它在东北亚地区迅速扩张。1910年将朝鲜据为已有,紧接着占领中国东北、华北,再在中国南京扶持汪精卫傀儡政权。当时日本大体上已建成了以日本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环境。假设日本不发动太平洋战争当时美国很有可能对日本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实行妥协,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中国东部被肢解成几个围绕日本的卫星"国"。日本当时执政的是近卫文人政府,他们打算对华战争到汪精卫伪政权建立为止,这有点俾斯麦稳健的特点。但日本军方不听,1941年10月东条英机组阁,偏要一打到底,与希特勒讲哥儿们义气,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1940年袭击珍珠港得罪了亚太两个最大的国家中国和美国,由此便败局铸定。这又是天赐不亡中国的转机,美国人参战,在太平洋上把日本一打败,直接轰炸日本本土,日本自明治以来的一切"成就"由此全部灰飞烟灭。

    我们中国人应该从这两次灾难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呢?我们有人简单地将此归结为"中国经济不发达"或"政治制度落后",这显然没说服力。因为在189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远远高于日本,而1937年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参见安格斯o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我认为中国失败最直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军事观念的落后。19世纪下半叶日本在亚洲率先接受制海权观念,大力扩张海军,这导致中国1895年的失败。20世纪日本又注重制空权,中国在海上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在陆地又失去制空权,结果又是惨败。而日本在太平洋被美国打败也首先是从失去制海和制空权开始的。有人说我们可以长期坚持游击抗战。这不是那回事。红色高棉和塔利班都是游击战的高手,结果并没有等到柳暗花明的时机。世界政治说到底还是大国政治,散兵游勇式的战斗,只能起辅助作用。好在天佑中华,我们又崛起了。毛泽东来了,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经过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又一次在亚洲崛起。

    但是,我们今后再也不能指望老天给我们幸运,在中国经济已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应在军事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

    那么,现代技术革命的特点应该是什么呢?我觉得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军事技术发展最快也最见效的是依托于卫星技术的信息革命;其标志是外层空间、空中预警和海陆空精确远程打击力量有机结合。精确取决于有军事卫星从外层空间发出并被空中预警机先于敌方接收到的准确的情报,没有在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我们的任何地面或海空打击力量就犹如瞎子,再多的航空母舰或陆海空部队也只能是任由敌人宰割板块。因为你不知道敌人从哪儿来,也不知道人家在哪儿,根本没办法打仗。外层空间信息技术、空中预警技术、陆海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这三大不可分割并有机联系的技术链环是未来中国国防现代化必须攻克的关键。未来的中国的海权不应当只是海军的事,它实际是国家总体国防力量的集中表现,它应是外层空间、空中预警两大技术链拉动和引导下,集陆海空远程精确打击技术并被应用于海上作战的力量结构。

    我们这几年国防工业的发展慢了点,但在外层空间领域我们没有慢,虽然和国际上比差距较大。空中预警这一点我们远未跟上。原因在哪儿呢?就在于我们长期买飞机。当然这有各种各样的考虑,但是国防技术不是能靠买解决根本问题的。国防技术是世界保密性最强的领域,国家军事技术递次升级链条一旦中断,其性质无异于终断,很难接上。在国防安全问题不应有东郭先生。上世纪90年代迄今,国际斗争留给中国的最重要的经验是:今后不管经济发展的任务如何繁重,中国的国防技术升级链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中断。上世纪50年代迄今,国防建设的重要经验应当是:市场的方式不能应用于国防战略产业的发展。中国国防工业技术发展最快最好和最有效的时期是计划经济时期,国防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不是在股市指数中表现出来的。国防是世界上唯一不能进入市场并由短期利润主导的产业,它得按国家意志有计划地发展。开会时曾有同志反驳说,你搞大型飞机、空中预警,可是你有没有算过我们的投入产出和市场效益。我说毛泽东搞原子弹,其市场效益就是近40年的和平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这是多大的市场效益!这个账怎么算?因此,国防战略产业根本不是用近视的数学曲线能描绘出来的。

    现在,我们已经加入WTO,卷入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也日益依赖于世界。国家同理。家里人看天气预报,都看哪几个地方呢?儿子在哪儿上大学,妈妈准保看那个地方下雨不下雨。我父母家在西安,我看天气预报准保看西安冷不冷。经商与此同理,自己的钱投向哪里,利益走向哪里,投资人的关注点就投向哪里,安全就走向哪里。中国农户粮食卖到加拿大了,加拿大的政治就与他们家有关系,他们就得看加拿大的报纸,看哪个政府上台,它对我的产品销售有利还是没利。中国既然已与世界产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就不得不从世界联系的角度看问题。

    中国未来的定位是中等发达国家,但仅靠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这个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参与世界资源分配。除非我们放弃这个目标,不然中国就必须拥有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最起码的海权。而达到这个目标的第一个台阶就是统一台湾,其次是南沙地区。统一台湾是世界发给中国参与世界利益分配的第一张资格认证书。我们东部沿海一带是我们的工业重心,统一后的台湾是保护我们东南沿海经济"软腹"的屏障,不能没有;而南沙群岛则是我们寻求中太平洋国际资源的最起码的滩头堡。没有南沙群岛,我们就对马六甲海峡,从而对国际资源没有一点控制力。现在印度都知道要关注亚齐问题。亚齐是马六甲西北出口处的属于印尼的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目前亚齐部分人要搞独立。根据历史经验,亚齐从印尼的分离将会成为必然。历史上看,凡是海峡密集的地方必然出现小国,巴拿马、厄里特里亚、塞浦路斯等都是这样。在海上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必有大国插手。另外,印美矛盾很有可能就是中美矛盾之后的下一个世界性的矛盾。届时,从印度南部分裂印度就成了美国为首的西方海权国家的可能选择。在斯里兰卡北部和南印泰米尔纳德邦之间可能还会出现一个小国。美国不会允许在世界海权心脏地区存在一个核大国。

    东急西重仍是目前中国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在东部地区,美国将台独火焰越挑越大,在西部地区,一场阿富汗战争使美国掌握了中国必须依赖的中亚石油的源头。前者挡住我们的财源,后者卡住我们的能源。小布什上台以后把话说得很明白:中国是美国的潜在对手。有些人还报有幻想,认为不至于吧。我们中国在1945年和1971年两次用体温暖活了你美国这条已被冻僵的蛇,你苏醒后总不至于反咬我们中国一口吧。但美国就是要咬人,不管你是敌人还是恩人。国际斗争就是这回事。目前美国对中国的东西夹击使我们的安全环境处于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但是,与英国的压力曾使美国破土而出一样,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压力也使我们在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考验的同时,也面临一次破土而出的巨大机遇。这是一个必须通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大发展的时代。

    让我们张开双手迎接这个伟大的时代吧!

    谢谢大家!

    2002年5月

(本文全文刊发于《大学演讲录》(第二辑),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主要部分刊发于《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一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张文木
张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