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在老革命之后全国政协委员与中青年学者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高梁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351

    高梁在老革命之后全国政协委员与中青年学者座谈会上的发言:改革开放和工业科技的自主发展问题

    2006年2月17日下午五位全国政协委员董良翚(董必武女儿)、任远征(任弼时女儿)、周秉德(周恩来大侄女)、刘太行(刘伯承儿子)、罗东进(罗荣桓儿子)等开国元勋老革命之后应邀出席北京乌有之乡书社在北大资源宾馆三层1308号举办的与中青年学者的座谈会,听取社科界部分学者对改革开放国家大计的意见和建议。胡木英(胡乔木女儿)和苏铁山也应邀出席。座谈会由苏铁山主持并致辞。苏铁山在致辞中申明这些老革命之后继承父辈先烈的遗志,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坚持劳动人民的立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应邀出席的学者有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杨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左大培研究员,国家发改委高梁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毛立言、李延明、许建康研究员,《国际社会科学》副总编黄纪苏,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祝东力研究员,其他社会学者有电影导演周国瑾和“三农”专家李昌平、军事专家宋晓军等。大家座谈的主题有四个:(一)依靠国家力量重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科研体系;(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调整对外开放的各项经济政策;(三)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建立全面福利保障体系;(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下面是国家发改委研究员高梁就第一个主题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主讲人审阅。


一、后进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途径
 
   现在我们社会上有自发的关于改革的反思。我个人认为我们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是主要的,有目共睹。
整个转轨时期,中央一直在强调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一直把改革看作促进发展的绝对动力,这也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要先把改革开放的目标确立下来,把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确定下来,然后在这个前提之下,来规划改革问题。所谓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总量问题,不仅仅是GDP问题。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两个最关键的目标:一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二是综合国力、国家竞争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工业和科技体系,也就是自主进步的能力。综合国力不仅仅指的是工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也是指现代化的基础。把世界各国现代化的道路作一下比较,可以分出四个类型:欧美型、苏联型、日韩型、拉美型。欧美是先行的现代化国家;苏联是计划经济体系下的现代化国家;日韩是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实现的现代化;拉美是依附性的现代化。所以,我认为,后进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结合。既要发挥政府动用资源的能力,同时也要发挥社会整体的积极性。这个过程不是自然、自发的。作为后进国家要赶超,就要有战略,要有雄心壮志,要有奋发图强的精神,没有这个精神,是不可能实现赶超的。当前在这个问题上,在我们理论界显然是有争论的。20年来流行的理论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资本无国界”来论证民族工业的概念过时,就是没有必要再搞民族工业。以此为理由,来否定国家自主研发的必要性。主张自己搞研发技术不如购买技术,其核心思想就是“比较优势论”。甚至还有论调说,“只要在中国土地上吸收就业、缴税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我曾经在若干会上提出自主发展问题,有主流学者就公然对我说“你这种说法是义和团、红卫兵、冲锋队”,直接这么骂。一个著名的主流经济学家,就这么当着面对我讲这样的话。我没有反问他,“你既然这么说,那你是什么心态呢?”


二、全球化,中国工业科技面临的挑战

    我们中央几次提出:中国经济到了一个结构调整升级的阶段。在当前全面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工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给我们施加的强大竞争压力。他们正在进一步压榨我们的市场空间,蚕食我们的核心工业企业,瓦解我们的科技研发体系,压制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空间,甚至影响我国的发展政策。这这个挑战面前,中国面临着被动融入全球化,走依附性的工业化道路,还是保持自主发展能力这两种方向的选择。
   
    1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1)竞争地位不平等-基础工业和科技的差距正在拉大
     加入WTO后,我们越来越明显面临着跨国公司的强势竞争。主流经济学家唯一值得拿出来骄傲的就是家电企业,很可惜我们家电企业中那些核心技术、核心元器件还没有自主产业化。包括DVD的芯片。我国工业的弱点在于,企业的规模、科技开发能力、产业整合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在营销、跨国营销方面不是跨国公司的对手。在消费品工业、轻纺工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过去最大工业的核心——装备工业,正在陷入衰落。我国是一个投资拉动占很重要地位的国家,投资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而在投资中间,设备投资占了40%。在设备投资中间,我国每年有2/3以上的设备投资是通过进口来实现的。一算就知道,进口装备占了我国GDP总量的10%。光纤设备100%,集成电路、石油化工80%,轿车、纺织机械、数控机床70% 靠进口。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适当进口装备是必要的,但是我们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资金:消化吸收技术资金=1:0.08(日韩在与我相同发展时期时是为1:5),使得我们在工业技术引进上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在这样一种循环下,一方面养肥了跨国公司,一方面削弱了本国的装备工业。由于装备工业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一方面技术落后没钱开发,另一方面受到外国公司的竞争,造成了另一轮恶性循环。东三省的经济总量大约也占我国GDP的10%。东北工业基地的衰落,一重要原因是国外竞争。一学者在八年前说过,国企的衰落,实际上是洋重复打垮了土重复。分割细碎的产业面临被跨国公司分头合资并入他们的跨国分工体系的前景,我国多年建设形成的产业体系,正被跨国公司分割整合,成为他们全球竞争的棋子。一方面消费市场繁荣,另一方面基础工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差距越来越大。一般认为,中美科技水平差距,一般估计15-20年,包括军事科技。集成电路、CPU、新材料:落后6-10年。全球R&D投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我国仅为1.7%。韩国的研发投入和我们持平。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大中型企业1180种专业设备中,先进水平占26.1%。已授权的发明专利:是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国际技术贸易:发达国占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98%。我国是微乎其微,所以说我国是净技术输入国,发达国家是净技术输出国,这就是发达与不发达的区别。工业技术的落后,使得我们在很多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
  (2)外资大举进入,挤占市场,控制产业
美国一中国问题专家指出,中国对国外投资的依赖日益加深,以及外资企业和中国本国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George J Gilboy2004),形成了一种外商控制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所以他认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不值一提,不存在威胁。我国实现了二十年的外资优惠政策,使外资企业的税是本国企业的一半,还有很多进口装备的优惠政策,所以对我国的上游工业的冲击是非常严重的。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外企占总销售收入的22%,工业增加值28%,资产15%以上,吸收直接就业2200-2400万人,提供税收20%。我出口占GDP的35%强,外资企业占其中57%。至2003:机械工业占79%,电脑设备92%,电子和电信产品74%。高技术产品出口82%。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产品,占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产业地图》(中国并购研究中心):我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资产控制权。汽车工业:外国品牌占销售额90%,零部件60%,对外资依赖超过任何国家。手机行业,我自有品牌,但核心部件、核心技术、生产线购自外国,跨国公司赚大头。现跨国公司开始降价,2005全部亏损,市场占有率萎缩,退市。流通:大型超市(主导领域),外资控制80%以上,本国零售企业只占中低端市场,面临逐渐萎缩。研究指出,流通行业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血管。血管没有了,工业可能成一个单纯的贴牌加工车间。
   (3)更重要的是,外资通过对我国企业的大规模并购,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极大压制和削弱。
   (4)在中国已经经营多年的若干跨国公司到了影响我国国家政策的地步,干预我国的体制改革政策。
   (5)外资以"帮助中国国企改革"为名,入侵上游装备工业和经济命脉。装备工业的很多龙头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下放到地方到省市一级,所谓改制就是产权改革,MBO不行了,地方财政又无力承担,所以地方积极与外资谈判并购。一个案例:杭州齿轮厂。承担了军品任务的,要被地方政府卖给外国人,后来由于某个报纸的披露,才阻止被卖给外国人。如果这样的情况不再给予关注的话,照此下去,不出两年,国防工业的基础就没有了。
   (6)威胁我经济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
在中国经济界有人大肆鼓吹"只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吸收就业和交税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的同时,兰德公司提出:"一国的技术独立是经济独立的基础,技术及经济独立是国家独立的基础"。
   (7)打工经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拉美化
    我国如果对外资无节制,在形成外资依赖同时必然形成技术依赖,我国可能成为依附性经济。流行的分析认为,国际产业价值链呈"V"型曲线分布,处于两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各占利润的20-25%,中间的加工环节利润只有5%。所以有人总说美国的第三产多么高,可他们第三产的利润是怎么来的,就是跨国公司的利润,营销利润,研发利润,新产品开发利润带来的。长此以往,我们就会被锁定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成为一个单纯的加工车间。有人说,这是一个自然的经济发展过程,我们的人均收入还能继续提高。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能力的话,这样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没有后劲的。
    三、应认真反思过度市场化、过度开放
过度开放的最大危害,是扼杀民族产业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前不久,科技部一个副部长讲得很精辟:所谓市场换技术,它的隐患是市场让出去了争不回来,学技术人家不给你,拿到图纸文件不等于学到技术。让市场争不回来,高技术不给,学不到技术能力。真正的核心在于自己的科技研发能力。一味"融入全球化",靠招商引资来治百病,是绝对错误的战略思路,是对国家对民族缺乏责任感。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民族工业,特别是其中的骨干企业,国家就失去了独立自主发展工业和科技的能力和机会,就只能仰仗洋人的鼻息,就会被长期锁定在国际分工链条的底层,就是殖民地经济。
    1  转变增长方式,必须批判懒汉思想和洋奴哲学,调整政策。
什么叫懒汉哲学?就是把把技术进步、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外国人身上。“让市场,换资金技术","最小代价,最大收入"是一种懒汉哲学。提高自己的工业能力科技能力是国家振兴的希望。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失去未来发展的根基。
    2 体制改革的单向市场化不能解决国家竞争力问题
    四、自主创新和战略产业问题
1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方针,指出了新时期发展的方向。具有纲领性意义。
胡主席:"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2战略产业:在全球化条件下,保留国家产业安全和核心竞争力的底线。
战略产业:①主体是高科技和骨干制造业,构成综合国力的核心部分。②超越企业或地方部门的局部利益,关系国家的核心战略利益。国家不能任其在全球竞争中自生自灭。
国家对战略产业保持控制和支持,使其在竞争环境中得到发展壮大,是国家贯彻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意志的主要基地和最后屏障。
国家保持对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和发展,是保持工业和技术进步自主发展能力的最低条件。国家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首先要落实到对战略产业的支持,并促进其提高竞争力。
主要部分:①军工  ②国有大型能源、加工企业  ③装备制造业
民营经济正在发展壮大,特别是其中的高科技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已经跨入了先进行列,也应纳入我们支持的范围。
3.主要建议:
第一,审查吸引外资政策,尽快促进两税合一。
第二,审查国企改革政策,对于国企改革中的由于腐败等种种不规范操作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和使我国核心能力受损问题必须加以审查。
第三,调查我国国有装备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家底,现在很多此类企业下放到省市了,但丢了他们就等于丢了我们的命根子。
第四,在调查清楚的前提下,出台紧急措施,制止出卖关键国企或外商占优势的合资并购,国家给以必要扶持。
第五,建议恢复工业部。我们有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工业这么大一块怎么没有部来管?
第六,考虑制定战略产业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高梁
高梁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