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幸福总值”提法不科学
作者:张小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1-30
378
本报华盛顿1月27日电 (记者张小溪)如何更加准确地衡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为各界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呼吁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把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受纳入考察范围,用“国内幸福总值”代替GDP。然而,纽约城市大学斯塔滕岛学院哲学系主任马克·怀特则认为该提法“不科学”。
怀特认同除GDP外,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主观感受都很重要。但他在报告《为政策目的测量和使用幸福的问题所在》中,从三方面阐释了“国内幸福总值”测量的不可操作性。首先,“幸福”是世界上最难定义的词语之一,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研究者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若给予幸福定义,那么不可避免地会与许多人的认知相悖;若不提供幸福的定义,那便会无法界定答案的范围。其次,如果给幸福定义一个范围值,让被访者从中选择。例如选项是从1到5,其中5代表最幸福,而1代表最不幸,那么5究竟是被调查者所想象的最幸福程度,还是所希望能够达到的、抑或是已经达到的?每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教育及文化背景等不同,对于程度的理解也必然有差异。最后,即使对于幸福的定义以及衡量方式都能够解决,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令人难以想象。此外,有研究认为,人类幸福指数还受基因影响,若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性,相关政策则显得毫无必要了。
怀特建议,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政策制定者不应想着如何直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幸福感,因为过程和结果都是不科学的,易走入和“盲目追求GDP”一样的误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