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言正若反 春晚创新一则思考

作者:司马南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2-08 852

司马南:言正若反 春晚创新一则思考

2024春节诗歌晚会。

点击,放大再放大,一点一点挪着看,

看看都有谁

看谁故事多

看谁常青树

看谁笑呵呵

这张图是李双江老师刚发给我的,不敢私藏,分享与大家。

小品与诗歌,哪个更适合春晚?

从央视春晚小品类节目曾经爆火的角度看,当然是小品。

从诗歌中国、诗意中国、诗经以降文化中国角度看,当然是诗歌。

不学《诗》,无以言,是为孔子古训。

那意思是,不学习《诗经》,就不能提高与人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孔子时代,《诗经》象征着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与文化修养。不学习《诗经》,就无法参与君子间的各种交往,就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孔子对《诗经》与社会交往关系的论述,实际阐明了文学的教育功能或者说文学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孔子之后,又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汉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了。

春晚乃为大雅之堂,当然雅音为主,戏谑笑谈不是不可以有,但不应当成为主流。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也是孔老夫子的话,大意是说,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这话强调了领导做好垂范表率的重要性,引申之,央视及其它卫视台春晚的文化样板作用。

史记里不是还有个滑稽列传吗?干嘛跟戏谑笑谈文艺形式过不去?

你看看滑稽列传在史记中的排序与位置,就知道这个东西可以有,但不可以是头盘,更不可以是主菜。滑稽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六十六。

这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所谓滑稽,西汉时期的本义是指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没有阻难之意,后世被理解为作诙谐幽默之意。而言正若反才是问题的关键。

《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并非今人所理解的简单搞笑。

如果我们今天的喜剧小品能搞到滑稽列传的水平,那就不得了了。司马迁笔下的滑稽列传中的人物,他们出身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六艺于治一也,这句话非常重要。就是说你正襟危坐照本宣科,一切拿捏的恰到好处,然而无趣,远不及滑稽列传。六艺于治一也的正面作用。隔壁王奶奶说,嬉皮笑脸拿捏到好处就是正能量。

遗憾的是,有这把控力和能耐的人不多。

遗憾的是,有雅量容忍当今滑稽列传的人不多。

P2P所谓金融创新可不可以入戏啊?

打击电诈,4万多人押解回国,可不可以入戏啊?

大A过山车一样把很多人血压都弄高了,可不可以入戏啊?

贪官贪心不足蛇吞象,可不可以入戏啊?

司马迁倘若活到今天,滑稽列传会怎么写?

诗经才是真性情,绝少歌功颂德,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继之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大雅》18篇,那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公元前770年)以后。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大体相当于今天文旅部的官员)谱曲,演唱给领导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由此我们可以找到春晚创作的一个方向,用今天的词儿来说就叫做创造性转化,如此,焉有不严肃之理?焉有不火爆之理?焉有不趣味横生之理?焉有不口口相传之理?

质言之,切不可低估观众的觉悟与智商,送到心上的话,温暖到心的话,观众是最善于体察的,而堆砌炫技,只有形式上的所谓创新,言正若反也。

(2024年2月8日早饭前,写于海花岛上椰子树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司马南
司马南
主持人,学者
5
1
1
15
2
1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