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发:美丽幸福的西霞口

作者:徐宜发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8-02-20 5061

美丽幸福的西霞口

徐宜发

西霞口村名片

徐宜发:美丽幸福的西霞口

西霞口村隶属于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东、北部临海,全村500多户,1300人,是一个村企合一、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村庄。改革开放以来,西霞口村紧紧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发挥临海优势,迈上了“以海兴村”的发展道路,坚持“人人有股份,大股永归村”和“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的原则,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走和谐共富之路,实现了三次传奇式经济跨越,创造了数个全国第一和诸多发展奇迹,成为今天拥有海珍养殖、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国际海运和旅游度假五大支柱产业、下辖27家企业、数千名员工、总资产超过60亿元的一个大型企业集团。2015年,实现总收入28亿元,纯收入3.5亿元,人均创纯收入28万元。西霞口村创下了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村办一类对外开放港口、全国第一家村办国际海运公司、全国第一家村办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全国第一家村办AAAA级风景名胜区等。自2006年起,西霞口村先后入选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新农村十大名村(居)、全国十大幸福村、全国文明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小康示范村等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

 

山东荣成有一个美丽的西霞口村。村子不大,500来户人家1300多口人。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资产超过了60亿元人民币,2015年实现总收入25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荣获“全国新农村十大名村”等光荣称号。

 

西霞口是一片古老的土地。1490年(明弘治三年),为防倭寇侵犯,山西太原府榆次县槐树村田氏族人田万顷,奉朝廷之命前来山东镇守成山卫,任卫官。当年的西霞口荒无人烟,田卫官来到这里发现环境宜人,山川秀美,决定扎寨建村。田氏家族驻扎此处之后,看到太阳落山晚霞透过山口直射村里,故取名“西霞口村”。“西霞口”的名字是美丽的,然而西霞口村民的日子过得并不完美,一年到头都是紧紧巴巴的,直到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西霞口人才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西霞口的起步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历来都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词,“三农”问题也是困扰西霞口的大问题。

1977年,“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时年29岁的田文科接任了西霞口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小小村官责任大,田文科深知肩上的胆子重如千斤。摆脱贫困,让全村的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梦想。这是责任,更是使命!

村支书是全村1000多号人里最高级别的干部,当干部首先一条就是以身作则,简而言之是一个“干”字,苦干,实干,领着大家一起干。

田文科生在西霞口,长在西霞口,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唯一与他的同龄人不同之处是走出去当了几年兵。196719岁的田文科穿上军装成了一名陆军炮兵,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有一定观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遇事有主见,办事有担当。5年的军旅生活培养了他不同一般的思维方式,锻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可别小看了这几年的戎装之旅,岁月的磨炼让他一天天成熟起来,田文科的眼界更宽了,心胸更广了,办事更稳了,这正是他赢得大家信任的可贵之处。

田文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耕地“开刀”,下决心向土地要粮食,先解决温饱问题,连肚子都吃不饱还能干啥啊。人勤地不懒,没有付出哪来的回报!这浅显的道理不用多讲,说来说去离了“干”不说事。说干就干,田文科带领全村能干活的人下地,撸起袖子,挽起裤脚,又是挖,又是填,几天过后初见成效。又过了一段时间,村里的农田全部整治一遍,山坡地、水洼地、海滩地都平整出来,该翻的也都深翻了一遍。田文科是把种庄稼的好手,他把整理出来的耕地依照科学种田的理论做了全面规划,本来就不多的土地不能浪费,向土地要粮食,向农时要粮食,向汗水要粮食。那几天,他带领大家起五更打黄昏,凌晨天不亮下地,晚间天黑透才收工,汗水、雨水、泥水搅合在一起谁也没有说一个“累”字。

苍天绝对是公平的。这一年秋天,西霞口的耕地出现了奇迹,种出来的玉米、谷子、红薯产量大增,意想不到地在全公社20个自然村中,粮食产量一举夺冠。从未得过第一的西霞口人,第一次尝到扬眉吐气的滋味。田文科的一把“火”点燃了全村人的生活激情,大家顿感今后的日子大有干头,大有奔头。

1976年,安徽小岗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中国农民思想的一次大解放,人们劳动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81年荣成尝试性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田文科思来想去认真掂量,也把分地的事在支委会上作了汇报,征求大家的意见。意见一致,有了共识,他们随即挑选村民组成工作小组,只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地全分了下去。那一年,西霞口的小麦喜获丰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为他们增添了新的活力。

田文科是一个思想活跃的人。上任村支书几年的他并不满足在地里“刨食”这种单调的生活,他有理想、有梦想,心里清楚光靠种田种不出“新天地”。他想到了“靠水吃水”的那句名言,向大海要收益,那里有取之不尽的财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党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1982年,田文科造了几艘小船,他利用农闲撑船带头下海打鱼了。这是一次新的尝试,没想到初次下海收获颇丰,确认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条好路子。当初,胶东半岛近海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只要渔船出海肯定都是满载而归。西霞口组织村民到近海打鱼引起了轰动,远近十里八乡纷纷效仿,为农村发展带了个好头。

正当周边邻村纷纷起来入海打鱼的时候,田文科把那几条小船出手卖掉换上了大船,效益成倍增长。时间长了,西霞口的渔业生产已小有名气,村集体的家底儿也厚实起来。这时,田文科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他找来要好的朋友田文虎商量,把闲散的打鱼船组织起来,组建成立渔业公司,这样西霞口的渔业生产会越做越大,船大好航行。

1987年,西霞口渔业公司正式挂牌。全村的村民都是公司员工,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大家心齐劲足,目标一致奔小康。

万事开头难。西霞口渔业公司开张最大的困难是缺少资金,大海里有丰富的资源,倘若有大型的机动捕捞船下海作业,生产效率肯定会有极大提高。遗憾的是眼下没有资金购置大型捕捞船,只能望洋兴叹。

“借船出海”,一句话打开了公司领导的新思路,公司把发展渔业的主意盯在借船上。公司派出专人到处联系,都未能如愿以偿。最后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海军某部求援,没想到子弟兵爽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一对250马力的机动捕捞船加入了西霞口的海洋捕捞船队,当年实现捕捞收入1087万元,净利润高达300多万元。西霞口人用挖到的“第一桶金”,一下子买了18条船,海洋捕捞作业迅速扩张,到1992年西霞口捕捞队已发展有50多条作业船,其中大马力钢壳机动船占有半数,成了威海市最大规模的海洋渔业公司,年捕捞收入超过1亿元,纯利润高达250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攒了后劲。

西霞口这艘承载着父老乡亲几代人梦想的航船,向着美好的未来启程了。

 

西霞口渔业公司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们要以“捕捞”为主业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时候的西霞口虽说不上“财大气粗”,也不再动一动都为资金犯愁。他们通过市场考察,自筹资金开办了渔网厂、冷藏厂、鱼粉厂和罐头厂,扩大再生产,服务生产主业。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出海捕捞用工都是男性劳动力,闲散的妇女劳动力不仅全部派上用场,外来务工人员也做了适当安排;二是捕获的海产品直接入库存放,调节市场,避免了变质损耗;三是对海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收益率。这些工厂的兴办,全村人都成了产业工人,村民家庭收入增加了,村里年集体积累超过6000万元。

西霞口地处山区,通往外界的是一条只有3米宽崎岖不平的砂石路,极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路,成了影响致富的一大制约因素。那个时候,一个小小的西霞口想修一条路,谈何容易。

规划的新修路要经过几个村庄的责任田,田文科跑上跑下到处求人,有的村民经过做工作同意开工修路,有的人磨破嘴皮子硬是不答应。无奈,田书记只好修改图纸绕道建。他顶着三伏天火辣辣的大太阳,穿梭般地实地勘察,完成了西霞口通往外界的大道设计,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全村的男女老少。开工了,父老乡亲自发地跟在他后面,男人们光着膀子挖土铺沙石,妇女们挑着饭菜一趟趟地送往工地,呈现出一个个感天动地的热烈场景。

1985年春天,西霞口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手挖肩扛地修通了这条致富路,车来车往送走了贫穷与落后。现在这条路几经翻修,变成了长达10余公里的村级公路,平坦宽阔,四通八达。出山,与国道相连;下海,连接着港湾。这条路连接着家家户户,这条路连接着父老乡亲的心。

路修通了,田文科心里还有件事一直放心不下。渔业公司大小船只有50多艘,原来村里那个小码头显然不适应,新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码头是当务之急。为这事他曾四处奔跑,无济于事。新年一开春海风肆虐,停靠在小码头的渔船摇摇晃晃,更何况那些进不了码头的船只不是更令人揪心吗?田文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再也坐不住了,他拼着命地找到上级领导,代表西霞口全体村民恳求能立项建个新码头,这关系到渔民的生命安全,人命关天……田文科一番肺腑直言打动了主管部门,批准他们建一个码头以解燃眉之急。

田文科像拿到“圣旨”一样急速回到村里,召集村委会研究实施方案,抓紧开工生怕领导有变误了大事。

修建码头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初步测算需要投资一亿元,村领导思想统一,花再多的钱也要建,这事耽误不得。

当家更知柴米贵。尽管村里有了一定的积蓄,花上一亿元建码头也是让人心疼的事。在村民大会上田文科把家底都亮了出来,村里的钱就这么多,能少花的要少花,能不花的就不花,省着点用,省下的钱还是大家的。全村的人都发动起来了,码头修建从填海开始,没有大卡车就用拖拉机拉;铲车不够,就用手搬肩扛;石头没了,就到山上开采。一时间西霞口男女老少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填海运动”,仅仅几个月时间几百万立方米的石头,砸进了10几米深的海水里。第二年,一个大容量、高质量的“龙眼”港建成了,山东省主管部门鉴定验收定为二类码头。如今,龙眼港经历三次扩建升格为国家一类码头。这是西霞口人白手起家,用双手和汗水创造出来的人间奇迹。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西霞口已经崭露头角,村办企业红红火火如日中天,土地流转统一安排集体耕种产值大增,村民的日子无虑无忧。田文科和他的领导班子成员并没有满足眼前的一切,他们不安于现状,有更大的目标。

西霞口的渔业生产走上了巅峰,带动了威海捕捞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富了村民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田文科看到渔业生产的发展趋势,他心里比谁都明白,海产品的生长速度远比不上机械化捕捞的速度,这样下去势必会造成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西霞口不能一条路走到头,必须开阔思路,另辟蹊径,科学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大跨越”,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内需迅速拉动,许多工业产品走俏甚至供不应求。西霞口人看到了发展的新机遇,毫不犹豫选择了“工业致富”之路,把“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确定为西霞口发展的方向。

工业既是高回报也是高投入的经济实体,办大工业要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西霞口人想到了自身优势,何不利用他们的海外关系招商引资呢?他们利用在外侨胞多的特点,走亲访友与外商联系,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亲友协商投资大陆,利用外资720万美元兴办了14家合资企业。他们还利用自身积累资金、外资和银行贷款累计2亿元人民币,先后建起了船厂、石材厂、水产品综合加工厂、羊毛纺织品加工厂、塑料厂等20多家工业企业,统一归属西霞口公司集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年下来,财务决算,家家收入颇丰,效益可观。

西霞口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的船厂,承揽修、造业务,已是威海市渔业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不仅可承修7000吨以下、还能承造3000吨以下各类船舶,年修造能力超过10万吨,销售收入达1.5亿元。

人们不能不佩服西霞口人看问题的能力。当年,他们预测近海捕捞将会遇到的难题,到了90年代后期摆在了渔民的面前。海上捕捞资源逐渐枯竭,沿海渔业生产企业不得不加大投入来阻止捕捞量下滑,生产成本急剧增加。这一点,他们看得准,行动快,果断处理了效率不高的非机动捕捞船,仅留大马力机动捕捞船出海作业,保持相对渔业高效益回报。

西霞口也不是没有遇到过烦心事。20066月,西霞口船厂承造了荷兰西特福船运公司8艘多用途货船,其中两艘根据客户指定购买了瓦锡芬兰有限公司的主发动机及推进系统。从合同签订到新船试航,外方屡屡使绊致使工期延误。2008316日,在新船试航中,发现这两艘货船主机滑油压力低于正常值。428日,西霞口船厂收到瓦锡兰公司邮件,称西特福购买瓦锡兰的旧机器,经过翻新装船使用。2009713日,西特福却以生产拖期严重为由,发出解约通知。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起外方串通起来欺诈中方的事件。西霞口船厂弄清事情原委,拿起法律武器将外方告上法庭。2013414日,西霞口收到法院判决书,这场国际经济纠纷以被告败诉而告终。

吃一堑长一智。在之后的对外经济往来中,西霞口人更加注重双方合同签订的文字表述,力求准确无误,避免发生纠纷造成损失。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严格质量把关,以防不合格来料装船使用影响质量。他们用“认真”二字堵住了不少漏洞,“西霞口”的无形资产年年在升值。

西霞口人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质量第一,诚实守信,赢得了信誉,年年经营效益实现大幅度增长。

 

西霞口人选择的“大办工业、办大工业”之路,让这个昔日不起眼的小渔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固定资产年年增加,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大家拧成一股绳,众人划桨开大船。西霞口这艘承载着父老乡亲几代人梦想的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了!

酒好不怕巷子深。谁也没有想到西霞口船厂订单应接不暇,生产能力出现严重不足,签订的修造合同只得排队等候。扩能改造,急不可待。

干船坞是船舶修造行业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船厂扩能改造的首要任务是建造一座大吨位、高科技含量的干船坞。一旦有了一座现代科技的干船坞,生产能力即可成倍增长。

村办企业的优势在于灵活。事不宜迟,说干就干。

西霞口派人到上海一家专业设计院联系,急需两套规模不一、技术先进的干船坞图纸,得到的回答:“一年后再说。”这可急坏了西霞口人,无论如何不能等下去。他们找到设计院领导,说明时间紧迫,提出了一个特事特办的办法,设计院同意安排专家加班加点,完成了西霞口干船坞的设计任务。

拿到了图纸,西霞口人像得到了宝贝一样迅速组织开工。

施工现场白天热火朝天,夜晚灯火通明。日以继夜,风雨无阻,一座干船坞两年多时间的工作量,西霞口人只用了13个月干完了,时间几乎节省了一半。竣工验收,一次成功。2007年初,西霞口村投资两亿多元兴建的3.5万吨级和6.5万吨级的两座大型干船坞,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为我国胶东半岛的一条大新闻,在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登场亮相,昭示着西霞口的未来和希望。

西霞口大型现代技术的干船坞建成投产的消息,化作电波传遍了亚洲也传到了欧洲。比利时抢先与西霞口签订合同,订购5艘大功率海洋多功能船舶。第一艘“北极光号”长103米,宽6米,吃水深度为6米。西霞口人把它视为“形象工程”,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精心组装,如期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努力打造“西霞口”新品牌。“北极光号”于2008118日竣工下水,外商赞不绝口。

抢抓商机,扩大经营。从地图上看威海与韩国直线距离最近,西霞口人从中发现了新的商机。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韩建交后两国民间交流日渐增多,开办两国之间的海洋运输业务将会有极大的吸引力。事业的成功与否,关键是人的思维方式。西霞口人思维敏捷,率先发现中韩海上运输贸易的前景广阔已是历史的必然,他们投入巨资改建龙眼港,建成了全国第一家村办对外开放港口。开展国际运输贸易的前期准备全部到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01年,几经周折西霞口龙眼港直达韩国平泽的国际客货班轮正式开通运营,方便了中韩两国间的商贸文化交流,又增加了两国物流的新通道,开辟了西霞口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这条航线已经成为中韩两国间的黄金水道,港口年吞吐量已达200多万吨,进出港旅客超过12万人次,运营收入突破3亿元人民币。依托这条黄金水道,西霞口又先后投资2.7亿元,购进20多艘邮轮、货轮,成立全国第一家村办国际海运公司。海上国际运输已成为西霞口的一个品牌,增强了村民的成就感、自豪感。“大龙号”船长田吉豹深有感触地说:“做梦都没想到,我这个驾船打鱼的普通渔民,也能当上国际航运的船长,太幸运了。”

海水养殖是沿海农村最普通不过的大众产业,但如何把海水养殖做大、做精、做强,那就不太容易了。

西霞口有丰富的海水资源,20公里的海岸线,海岸养殖面积有1万多亩,海底可养殖的面积也有5000多亩,作好向海水要效益的大文章,每年则是村里的一大笔收入。西霞口人想到了养鲍鱼、养海参,可是能否成功都没有多大把握。村委会认真分析了鲍鱼、海参养殖的潜力与风险,大家一致认为“爱拼才能赢”,“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化不开”,功到自然成,实践出真知。鲍鱼、海参是高档食料,附加值高,养殖成功效益可观,必将是村里的一大支柱产业。

很快,西霞口的鲍鱼养殖基地诞生了。设专人护理、投放优良鱼苗,一切运作正常,眼看着鲍鱼一天天长大。过一段时间鲍鱼长到了三四公分似乎停顿下来,养殖人员纳闷是水质问题还是食物不足呢?“重大疑情”报到了田文科那里。喝着海水长大的田书记积累了不少经验,到了养殖场一看鱼苗密度太大,300万头鲍育苗要精简到50万头,其余全部处理掉。养殖人员一算账,这可赔大了,处理250万头鲍鱼苗这不是白白扔钱吗?心疼人。养殖人员自作主张,只处理了很少一部分,想试试看能否奏效。有一天,田书记专程来到养殖场,一看变化不大,很想发火却耐着性子给大家讲了一番道理:“鱼苗太密影响发育,不解决这个问题鲍鱼不可能长大,这是科学……”田文科的一席话让他们开了窍。第二年到了收获的季节,西霞口的鲍鱼投放市场被抢购一空。

在海水养殖的探索中,西霞口积极实施“以养兴渔”战略。他们充分利用海岸线长、可养殖水面广、水域环境适宜等优势,采取“水面水底齐进、海上陆地并举”的措施,运用工厂化养殖、底播、筏养、箱养等多种方式,推行全方位立体化养殖,鲍鱼、海参、石斑鱼、鲈鱼等产品主要销往韩国、日本等国家,成了创收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

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已不再是新鲜事,西霞口的生态旅游可谓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他们因地制宜投资1亿多元,把3800多亩的神雕山开发成“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切割成块,辟有猛兽区、草食动物区、海洋动物区、非洲动物区、熊乐区、百鸟区、猛禽区、猩猩区、豹狼山、猴子山、金丝猴馆、熊猫馆等各种动物的栖息地。引进非洲狮、东北虎、蓝孔雀、袋鼠、黑熊等世界珍稀动物和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150多种,1500多头(只)。“保护区”规模大,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他们利用胶东半岛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又开发了成山头、刘公岛、槎山、海驴岛风光游览,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2015年,西霞口的旅游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

惠  民

西霞口经济发展之所以能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西霞口村的管理体制是村企合一,大大小小的企业均属集体所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村民就是股民,“全民有股份,大股永归村”。他们明确提出“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坚持村民利益优先的原则,凝聚人心,共筑未来。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走向富裕之路的西霞口村,让村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那个时候起,村里逐步建立了涵盖医、食、住、学等各个方面的保障体系。村民每人每月可以领取600元生活补助;家家户户水电费、暖气费、医疗费、闭路电视费全免;村民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村里提供2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奖学金;服兵役的义务兵,每年发给15000元的补助,军官和志愿兵发给5000元补助;困难家庭实行生活最低保障线,每人每年7000元;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再发放200元养老补助金,70岁加倍领取,还可以领取500元至800元不等的退休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富裕起来的西霞口村先后投资5000万元整修硬化道路、绿化美化环境,组织村民成立园林保洁队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投资1600多万元建成两座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达到国家标准才能排放。

2003年以来,西霞口投资6000多万元进行村民住宅改造,统一规划,拆除旧房2600多间,新建楼房16万平方米。拆除旧房按面积大小计价给予村民经济补偿,而新房则低于成本价的10%出售给村民。对于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免费安排在公寓楼房居住。现在,村民全部住进了别墅楼、公寓楼,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5平方米。家庭轿车普及率达到80%,有的家庭购买汽车不止一部。村民新居如仙境一般,个个乐得合不上嘴,都说党的富民政策好。

西霞口村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为村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他们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起了老年宫、妇女之家、公共娱乐场所和文体广场。每周社区安排放映两场电影,组织两次广场晚会,并定期请艺术团来演出,用健康的文化活动引导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近30年来,西霞口没有发生任何治安和刑事案件,没有一家安装防盗网、防盗门,村民外出串门经常门都不用锁。村民家庭和睦,邻里和善,全村呈现出一派和谐、富足、安宁、快乐的景象。

回顾西霞口的发展历程,他们事业成功的基本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大河无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集体经济是根,集体经济是源,集体经济是大家共同富裕的基石。

 

田文科治村名言

我们辛辛苦苦地干,就是要让老百姓跟着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知道共产党好。

西霞口村是我们共同的根,村民的利益必须优先。

集体富了不算富,群众富了才算富;多数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算富。

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

全民有股份,大股永归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
1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