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五月麦田的思考
有一句农谚:
叫“谷雨麦挑旗,
立夏麦穗齐”。
如今立夏了,
如时而来呀,
齐刷刷的麦穗,
铺满了中原大地。
从小在麦田里长大,
长大了依然那么欢喜,
这麦田里甜润的空气,
那布谷鸟的欢鸣,
洒满了我们童年的记忆。
如今渐渐老了,
生活走进了城里,
可依然那般怀念,
那无数个丰收的麦季。
于是一群年纪,
不算年轻,
却还算不得老人的人,
相约回到这,
一望无边的,
长满麦子的大地。
这亲切无比的,
长满麦子的大地啊,
麦穗沉甸甸的在晃动,
报告即将到来的,
又一个丰收季。
扑进大地的怀里,
就像儿女依偎母亲,
一下子找回儿时的记忆。
脚下这块,
长眠祖先的土地,
数千年来呀,
把华夏文明孕育。
我们脚下不远的地方,
也就几十华里吧,
便是孔子祖居的夏邑,
紧靠他的,
一个叫做民权的地方,
一个被叫做庄子的先祖,
那就是他诞生的故里。
明明是千里平原,
庄子却说他看到了,
大海的鱼。
他著《逍遥游》说:
“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鲲之大,
不知几千里……”
至今人们都在诵读。
可有几人,
能理解它的伟大的,
高深莫测的哲学含义。
他鼓励人应忘却物我,
游于无穷,
达到无名、
无功、无己的境界,
为什么至今,
人不能知其万一?
为什么现在的人,
每天都还在斤斤计较,
那些急功近利之类,
蝇头小利?
为什么一个精致利己,
如今居然成为主义?
为什么古人关于审美,
关于生死的奥密,
至今人们却无法弄清,
古人的话语里,
其中的真正含义?
如果顺着脚下的土地,
再往南望去,
往南望去一百里,
便是一个同样,
更加伟大的哲人,
那是伟大的著名的老子,
那块土地,
便是他老人家的故里。
故里的名字叫作鹿邑。
老子以一篇《道德经》,
成为数千年来,
一个民族不断深究探索的,
千古之谜。
每一个字,
都沉甸甸的,
深藏着伟大的哲理。
只是今人,
至今都没有真正接近,
这个先人创造的,
伟大真理。
当年啊,
孔子向老子问道,
老子笑指黄河:
逝者如斯夫!
不知孔子,
当时是否明白,
反正如今这依然,
迷糊着不少现代男女。
这一切,
都成为未曾破解的哲理。
今天我们也要问,
问脚下,
这片浩瀚的土地,
为什么这些,
最为伟大的哲人,
居然产生在同时同地?
难道这块大平原,
真的就是人杰地灵之地?
莫非古人五千年前,
已经开始探求:
人尽其言,
百家争鸣的意义?
为什么几千年前,
关于这诸多奥秘,
我们今天,
还是大学课程,
永远探求的秘密?
我们执着地,
爱脚下的土地,
爱它提供的食粮,
也爱它给给我们提供,
关于人生的哲理。
我们爱这块土地,
因为它用全国,
占比四分之一的粮食,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
华夏子孙亿万儿女,
它用甘甜的乳液,
让一个伟大民族,
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我们面前的,
这一望无际的麦田啊,
是我们民族,
生生不息的期冀。
但是谁曾想过吗?
在这片土地诞生的思想,
足以让我们在这个星球,
自强自立。
它孕育的伟大哲学,
足以让我们一个民族,
在整个世界傲然屹立。
亲爱的同志啊,
来一趟中原吧,
不光是为了看麦子,
也为了寻找和感知,
关于生命关于真理,
关于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礼仪。
许许多多的道理,
祖先在五千年之前,
已经用极简的文字,
教我们如何破解,
关于军事,
关于经济,
关于社会治理的诸多难题。
作为一种文明,
我们繁衍了五千年,
当我们用,
科学与哲学的真理,
作为先行者,
叩问这个世界的诸多,
重大问题。
西方那些称霸世界的人,
可能还在呀呀学语。
他们永远不明白,
中国人关于,
自信自立,
开放包容,
睦邻惠邻,
合作共赢,
广交朋友,
公道正义,
这些词汇的深刻含义。
亲爱的同志,
来中原一趟吧,
不仅为了看麦子,
离我们祖先近一点,
来感受来探求,
我们这些后人,
与我们的先人,
应该多么心有灵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