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远古文明一道绚丽曙光——序长篇小说《岐黄传》

作者:忽培元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1-24 527

按语:甘肃庆阳作家路月明耗费10年光阴写就的长篇小说《岐黄传》,将由读者集团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应邀为此小说作序,在此向好友路月明致敬和表示祝贺。

忽培元:远古文明一道绚丽曙光——序长篇小说《岐黄传》

“岐黄”应该是指两位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轩辕黄帝与臣子岐伯。说来震撼山岳,大名如雷贯耳。史上认为轩辕黄帝及臣子加帝师的岐伯,不单是伟大的思考者和统一中华大地各个原始部落的军事首领和政治人物,更是农耕文明的积极倡导者、践行者和中华医学开山之作《黄帝内经》的联合创作者。可见,《岐黄传》题材与内容不同寻常。书中这一段久远的生活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告别野蛮开启文明的上古时代与传奇人物。由此,小说所塑造的文学典型本身是不朽的。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大书,它既是历史研究成果,又是文学的集中呈现。把遥远的,形象已经模糊的一组群雕式的历史人物,多侧面、活生生有血有肉地展现在当代读者面前,必将功泽后世。小说的宏大叙事,是史实与哲理的融合。读着这也许还不够完善的文本,你会感到作者孤身逆旅的艰辛与沉重。研究历史与创作过程,无疑是一次艰苦的长途跋涉。尽管坑坑凹凹、恍惚不定,总算沟通了今人与远古人物之间的一次深度对话。这可不同于当代人写当代生活那样的“不易”,体现了一个写作者的探索与挖掘的勇气和坚毅。在生活节奏空前加快和急功近利几乎驱使着一切的当下,人们大都忙于赚钱、忙于社交、忙于恋爱、忙于刷存在感,忙于游乐的情况下,一个身患残疾,生活清贫甚至拮据的平凡人,硬是咬牙拿出十年宝贵青春年华,来探索研究和埋头写作,完成一部很难迎合现实功利的长篇历史小说。这本身就是超凡脱俗、值得点赞的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样一个题材,长期无人问津。甘肃庆阳作家,路月明先生他做到了。他完成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一次长征,我在此向他致敬并表示祝贺。

许多年前,我在陇东西峰镇,见到了路月明。在未见其人时,我感到他的这个名字很有诗意。见面后短暂一席交谈,果然发现他正是那种脚踏实地,却时常都在仰望星空的人。他心中想着的许多事情,都是常人眼睛里“无用”的,感觉我们都属于一种类型的不合时宜的人。这使我对他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当下加了微信,从此成了文友。记得那次他是写了《岐黄传》电视剧本,研讨之后准备开机的。可见从那时开始,月明就已经在做着这件事了。许多年后我得到了他完成本书的好消息,并希望我为小说作序,我欣然答应了。我其实是想先睹为快。作为同是炎黄子孙和一个同样负重前行写作者,我真替他高兴。我真诚佩服他的勇气和定力。作为旁观者,我们无法想象完成这项工作的艰难困苦境况。此刻讲到这些,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作为一个黄帝的后裔,读着这本书,在倍感亲切之外我深切意识到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来之不易,都离不开有依据的推理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难度还在于绝不能是那些单纯依靠想象和某种经验而信马由缰、和仅凭所谓才华与惯性信笔挥洒。更不同于当下充斥文坛的以猎奇与凭空杜撰不同凡响为能事的虚假写作。阅读长篇历史小说《岐黄传》,我最初的感觉就像面对故乡西安城南郊的大雁塔。塔其实并不很高,结构也不复杂,看着却有一种无声的庄严感和历史的厚重尊严。我登上过大雁塔,耳边鸣响着大慈恩寺的悠远钟声。我伸手抚摸大雁塔的每一层,每一块方砖,感觉仿佛都还带着唐人的体温与气息。那不言而喻的自豪与自信,暗示出更具有跨越时空的宽博与包容。当我面对那座历史天空下的杰作,我像一个想象力贫乏的少年,扪心自问:当初这平地而起的高塔,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于是我想到了积土成丘与汗流浃背的勤劳的人们。无穷无尽的松软黄土,竟然能够堆积出如此雄伟的千古流芳的绽放。《岐黄传》也就像用文字码出的一座高塔,在陇东高原黄土地上。这本书,无论是题材与人物产生的时代与典型环境,都与那片世界罕见的土层最为深厚的陇东高原密不可分。已经记不清我有多少次走进那片雄阔博大的高原。从东边南边西边北边,不同的方位每次进入,我都被深深地震撼。那高原在我的心中,是一片金色的海。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摇篮,更是文史哲挖掘研究的最富有的矿区,也是产生厚重与不朽之作与人物的圣贤福地。正因为岐黄的故事与《黄帝内经》诞生在此,使之愈加神奇。书中对高原美景的描述贯穿始终。这更令人感到《岐黄传》的与众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从黄土塬上赫然长出来的一株参天大树。这本书告知我们,黄土地与岐黄,这是人类进步演变的无可分离的天意的标配。遗憾的是,千百年来除了司马迁《史记》中的只言片语,便很少有人拿起笔潜心讲述这一段不寻常的故事。作为黄帝与岐伯的后人,路月明勇敢站出来了,他用并不高大的身躯,扛起了这副重担,完成了这一使命。当他写完这本书,回顾来路,才深切地意识到,结果来之不易。我想听听作者怎样讲。质朴无华的路月明,用了三个“最”字。他说“是我创作生涯中投资最大,耗时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一次艰难历程。”“从搜集资料到成书,历经10年。主要是现存历史资料极缺,可以查找考证的文献很少。”为了写这部作品,作者四处采访,寻找线索、搜集资料。曾跑遍了甘肃、陕西等西北、华北和西南九省三十多个市县。

当然,历史小说不等同于学术著作。它的目的在于塑造人物。用文学揭示一个民族的上古“秘史”谈何容易。我国上古时代,是中华文明肇启之时,一切都是从无到有。要真实还原上古生活,揭去那扑朔迷离的“神秘面纱”绝非易事。别说是历史文献,就连我们今天所能了解到的神话传说,大多也是稍后所撰,而非当时就有。且许多都没有文字记录,口口相传而已。这就存在广泛搜集和鉴别真伪的问题。小说所讲述的,正是我们的祖先由野蛮步入文明的艰难历程。这是中华民族最堪自豪,也是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一段历史。《岐黄传》所写正是这样一段历史,属于中华民族的“千年孤独”,填补了一个时期文学典型的空白。十年间,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探视到了中华民族的源头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小说《岐黄传》不是历史专著却又胜似历史专著;不是历史教科书但又胜似历史的教科书。它所带给我们历史知识与科学常识往往超越二者。比如书中对中医中药,特别是对养生保健的大量生活化形象化的描述,传播的是中医科学原理与辨证施治方法,客观上即是对中华医学最好的颂扬与传播。同时,其中讲述的军事、政治与农耕文明故事真切动人。譬如对“神农八卦”、“嫘祖养蚕”、“仓颉造字”、“青铜冶炼”、“创造指南车”等名垂青史的“五大发明”真切生动的描述,复活了历史,也写活了人物。书中贯穿始终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等规律,皆令人顿悟。特别是以“岐黄论道”为中心,讲述中医药巨著《黄帝内经》诞生过程及其重大意义,把小说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堪称好戏连连,绝活不断。总之,这是一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充满正能量的中国历史故事。当然书中尚有不足,主要是叙事语言的时代感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还不够突出。全书的主要情节连贯上还缺少更严密的内在逻辑,主人公的个性细节刻画尚有欠缺。然而瑕不掩瑜,总体上看,这还是一部成功之作。希望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能够喜欢。

2024年1月23日于海南三亚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6年5月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腔》《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纪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守望大庆》等。《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编成电视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1
1
4
1
2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