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东北,毛主席1958年亲下基层视察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2019-11-06 1116

 心系东北,毛主席1958年亲下基层视察

人不离蹬,马不卸鞍。从南宁归来,毛主席即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并作讲话,主要阐述工农业发展目标、工作方法、知识分子和对右派分子的政策等问题。他信心百倍地说,经过去年的大鸣大放大辩论,群众热情甚高,有把握15年赶上英国。

他还从东西方的饮食习惯和特点引证“小米加步枪”的威力,他说:中国地大物博,还有那么一点田,但是人口多。没有饭吃怎么办?无非少吃一点。东方人吃素,东方风味,恐怕还要继续下去,这样身体健康。西方人食物多脂肪,越往西越多,我说西方肉食者鄙。我们过去的战士每天是四钱油,三钱盐,可是能够打胜仗。那些美国大少爷兵却打败仗。

毛主席信心十足地提出要向两个方面开战:一是像除四害一样打掉官风官气,最好根绝;一是开展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火。注意力要逐渐引到搞技术革命上去,但社会革命还要天天革。

毛主席对明朝人徐霞客充满钦佩,认为他没有官气,跑了那么多路,发现了“金沙江——导江”,从而推倒了以前经书上的“定论”、陈陈相因的旧说——“氓山导江”。毛主席还说到郦道元,那部《水经注》的作者: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

2月12日,毛主席的专机离开被他视为只“是个加工厂”的北京,往能出产“原料”的基层而去。

毛主席说:“我们在南宁开会,有华东、中南、华南三个地区的人参加。东北找了个欧阳钦,华北找了一个刘仁,西北是张德生,西南是李井泉。下一次我们准备到成都,大概是三月上旬,去谈一谈。因为《六十条》里有一条,一年要抓四次。东北我没去过,就是有一年路过,那不算去。华北的山西也没有去过,绥远也没有去过,河北的事情我也过问不多,西北根本没有去过,西南没有去过。所以我这几天又到了济南,又到了沈阳,又到了抚顺,又到了长春,这就多了一点了。等几天我还要跑。”

1958年2月12日15时,毛主席乘飞机离开北京到东北视察。

傍晚,到沈阳。辽宁省委的有关负责人冒雪等候毛主席的到来。

毛主席身穿大衣,精神饱满。一下飞机,互相认识寒暄之后,他提出第一个要求是:去工厂看看。

去工厂?这会儿?他们都愣住了。按预先的安排,应该是去宾馆休息。省委负责人上前说:“主席旅途疲劳,还是休息吧,再说工厂事先又没做安排。”

毛主席不松口,重复说,他要去工厂。而且他对这个理由不屑一顾:“没安排也可以看嘛!”

又有人过来劝说:“天黑了,都下班了。”毛主席有点不高兴了,反问道:“工人不是三班倒了?”再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挡他。于是在辽宁省委、沈阳市委负责人黄欧东、焦若愚的陪同下,毛主席直接从机场到黎明机械厂。

在此等候的厂总工程师程华明既兴奋更紧张。毛主席下车后,拉程华明一起坐进了车,并请他坐在自己的身边。问清了程华明的职务,毛主席说:“总工程师管很多的事情哟!像总理一样什么都得管!”

说话间,总装车间到了。毛主席径直走进厂房。正在工作的工人们被照相机的闪光灯吸引,都怔住了——这不是毛主席吗?大家纷纷朝前聚拢。

毛主席边走边询问生产情况,有时为弄清楚一个细节,一连询问好几次。他问程华明,全厂总共有多少人?年生产能力是多少?厂里的工人、职员、管理人员各有多少?程华明一一回答。

“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职员,不是太多了吗?”毛主席有些不满意,但语气和蔼。

在光荣榜前,毛主席站住,问起干部下放劳动的情况。程华明汇报说,这光荣榜上的下放人员,有些是到农村定期锻炼,有些则轮流到第一线当工人。毛主席满意地点头。并说,要把干部参加劳动作为一件大事坚持下去才好。当他听程华明说边上一名正在操作的工人就是下放干部时,他特意走过去,和他握手。

宽敞的车间里,贴着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大字报。指着这些大字报,毛主席扭头问程华明:“你们这里也有浪费现象吗?”

程华明说:“有时也出废品的。”毛主席又问:“有停工现象吗?”程华明说:“有的时候会由于原材料、零件供应不上,出现局部的停工。厂内还有一部分剩余生产能力。”毛主席说:“我看你们最大的浪费就是开工不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程华明回答:“除生产主产品外,我们打算生产供农村做动力用的机械。”毛主席很高兴:“这样很好!生产农业机械是个方向。像你们这样的大厂,不支持农业是没有道理的。”短暂的视察很快结束。

12日晚,毛主席在宾馆与辽宁省委书记、鞍山市委书记等人谈话。然后继续工作。午夜1点,负责保卫的同志催毛主席休息。毛主席说:“我有些事情还没办完,你们辛苦了,先休息吧!”凌晨4点,毛主席还在看书。当保卫人员再一次催促他休息时,毛主席却催促他:“天快亮了,安排今天的活动吧!”

13日7时开始,毛主席先后视察了沈阳飞机制造厂总装配车间(松陵机械厂)、沈阳小型开关厂和高坎乡。

清晨,通宵未睡的毛主席简单用过早点,便紧着催促安排下面的活动。由于昨天已经去过了黎明机械厂,所以今天的日程上便只剩下视察松陵机械厂,然后乘车去抚顺。

谁知这一天,毛主席又两次改变计划,增加了对沈阳小型开关厂和高坎乡的视察。

早上7点半。毛主席和随行人员的四辆轿车开进松陵厂。

厂领导一一被介绍给毛主席。厂长牛荫冠,毛主席早在抗战时期就已听说了他的名字。说:“噢,你就是牛荫冠,是山西人吧?今年多大年纪了?”

“今年47岁”,“还是青年团员嘛!”

踏进总装车间大门,毛主席一边和工人们打招呼,一边听介绍,有时还登上窄窄的工作梯,观察产品的内部结构。他看到车间黑板报上的时事专栏,就伸出一个指头,点点说:“应该注意时事!”他的目光停留在报上“关于7003号废品卡片”的标题上,问道:“这写的是什么?”车间干部说:“是批评官僚主义的。”毛主席说:“官僚主义应该批判”。他转过身来环视周围的干部说:“群众贴没贴你们的大字报?”又说:“要充分相信工人群众,依靠工人群众才能管好企业。”

毛主席特意问一名车间主任,是否出国学习过。车间主任回答,是在工厂里学习的。毛主席又问:“有没有工程师帮助你?”车间主任说:“有一个助理工程师,是车间副主任。”毛主席说:“这很好。”

谈到如何培养技术工人,牛荫冠介绍说:“我们的办法是让一个工人固定一门技术,这样学得快,但有一个缺点就是占用的人多。”毛主席问:“那你们下一步怎么办呢?”牛厂长说:“叫工人再学会第二套本领。”毛主席问:“学会两套本领就可以少用人吗?”

毛主席走到工人苗春雨、刘智渊跟前,没等他们擦掉手上的油泥,就握住他们的手。他还弯腰拿起他们使用的风钻掂了掂:“再轻一些就好了。”

随行人员提醒毛主席,时间不早了。大家朝门外走去。到了墙角前,毛主席忽然停下,伸手去摸暖气片,问:“那么大的厂房用这样的暖气片冷不冷?”

坐进车,毛主席说:去沈阳小型开关厂。

原来,在视察黎明、松陵这样的大厂时,毛主席注意到,由于有些原材料和重要零部件不得不依赖进口,生产主动权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他一再问,哪些零部件我们自己能造,哪些还不能造?

听说沈阳市小型开关厂在设备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几百个人在窄小破旧的民房里,硬是靠牛头刨、皮带车床、老虎钳子这样的简单工具造出了供机床控制用的电器开关时,他十分高兴,表示:“要去看看。”

小型开关厂接到通知,准备得匆忙、仓促。猜测会是哪位首长来。这时,毛主席已经进厂。

毛主席十分详细地询问电器开关的制造工序。特别问到车间是否有通风设备,关心工人劳动条件的改善。

他拿着机床自动控制电器开关,翻来覆去地看。

心系东北,毛主席1958年亲下基层视察 

1958年,毛主席视察沈阳市小型开关厂,同装配女工苏玉春交谈。

离开开关厂,前往抚顺。路过高坎乡旧站村,毛主席叫停车。

高坎乡旧站村的饲养员老王头屋里屋外忙活着,他端一簸箕苞谷,套上车准备去拉料。刚推门出来,就看见几辆汽车开进村饲养场院里。车上下来几个穿大衣的人,当中有一个是毛主席!

老王头呆呆地站在那儿,不知上前也不知说什么,看着毛主席在那里和生产队长赵文泉说话。

毛主席问赵文泉:“大牲畜是分槽饲养还是集体饲养?”赵文泉一个劲地重复:“是集体饲养,是集体饲养。”

毛主席询问生产队的土地、劳力、产量、社员收入等情况,特别关心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等问题。当赵文泉介绍去年入冬后农业社社员冰天雪地里破土动工打高坎乡第一眼电井时,毛主席来了兴趣,拉住赵文泉的手:“走,你领我们看看电井去!”

踏着积雪,一行人来到打井工地。毛主席探身望着挖了九米多深的井筒,问赵文泉:“你们为什么要打电井?”

赵文泉说:“因为电井坚固,用水泥灌的,打得深,水量大。”

毛主席问:“能浇多少亩地?”

赵文泉答:“能浇三百多亩!”

毛主席又问:“电从哪里来?”

赵文泉指着远处高压线的大铁架子说:“就从那里引过来,电线杆都埋了。”

毛主席很高兴,指着第一眼电井的井架,又指指远处刚竖的电杆,说:“这就叫集体化!机械化!”

他嘱咐陪同的省委负责人:“辽宁的工业比重大,一定要再把农业搞上去!”

从电井工地往回走,毛主席问积肥的情况,问社里壮劳力一年干多少劳动日?每个劳动日的分值是多少?男女劳力各占多少?种多少旱田,种多少水田?今年能完成多少水浇地?

离开高坎乡旧站村,毛主席直奔抚顺。

毛主席漫步沈阳小型开关厂和高坎乡旧站村的时候,抚顺市的负责人心急如焚。照原定的时间表,毛主席早该到了,怎么还不见踪影呢?别会出现什么情况吧?毛主席临时去开关厂和旧站村,当时无法通知抚顺。他们在毛主席要来的方向放了瞭望哨,随时通报消息。

就在越来越焦灼不安的时候,瞭望哨有了消息:毛主席的车队到了,正往这里开来!抚顺市委负责人立即驱车前往迎接。没多远,毛主席的车队就迎面而来,掠过他的车朝前开去。市委负责人坐的车连忙调头。就在这调头的工夫,车队已开出一段距离。抚顺市委负责人忙叫司机加速,追上车队。追上了车队,他又让司机超车超到车队的最前面。他要赶到前面领路,等着毛主席下车才行。超车可没那么容易?一次两次,屡试屡败。为毛主席开车的司机弄不清这辆小车的身份。好好的干嘛非要挤到前面去?何况安全保卫制度一点也马虎不得。这边的负责人急得出了汗,伸出脑袋大声向车队那边报出身份姓名,说明要赶到前面去的目的。这一招管用,只一会儿,他便超到了前头。气喘未定,毛主席的车队到了。毛主席下了车,好奇地问:天不热,你怎么出这么些汗?

毛主席上午视察了抚顺西露天煤矿。

矿长王齐芳介绍了露天矿解放前后的变化和目前的状况。讲到厂矿在总体改建设计施工中,常常因为进口材料、设备不能按时到达,影响生产,毛主席说: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发动群众。群众发动起来了,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王齐芳告诉毛主席,矿工们跃跃欲试,要在1958年增产60万吨煤。

毛主席问:“要不要增加人?”“不增人,也不增加投资。”

“那用什么办法来增产呢?”毛主席问。

“靠发动群众,搞老矿挖潜。”矿党委书记葛玄吾说。

毛主席点头:“这样做好。我赞成。”听取汇报后,毛主席说:各级领导干部要懂马列,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使自己逐步由外行变为内行。他拿起一块带有树叶、昆虫的叶岩,颇为内行地讲到煤的生成过程。讲到抚顺的主要产品煤、油、电、钢、铝中,电是动力,是为其他工业服务的。他举出十多种特殊钢含有的化学元素,谈到什么是特殊钢。

他说,抚顺是个以燃料为主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煤的埋藏,量多质好,油的产量在逐年增加。煤和油含的成分很多,要研究如何把煤和油的原料提炼出来。综合利用很重要,价值很大,要把综合利用的问题好好研究,这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央支持你们搞。

毛主席谈到抚顺农业的发展,说,应当很好贯彻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争取超过四十条。郊区应当很好地发展副食生产,建立副食基地,郊区生产要为城市服务。蔬菜供应要做到自给,肉蛋供应要逐步做到多解决一些。养猪就看你们干不干了,要干,肉食就能自给。

谈话后,毛主席踏着很陡的梯蹬,登上观望台,俯视露天矿全景,远眺抚顺市景,对露天矿的生产资源及过程,对180多公尺厚煤层及丰富的人造石油的资源——油母叶岩,发生很大的兴趣。他问得很详细,从大问题到小细节;他看得也详细,从远到近,从南到北。看台风大,寒冷,陪同人员几次劝他下来,他都表示再等一会儿。看到老远有几个工人沿着大卷下盘铁道一步步向坑上爬,便问:“那是工人吗?他们为什么不坐在上下坑道的车上来呢?”

“他们是大卷扬机铁道检修工,在那里工作。”

毛主席点点头。

忽然,他的视线停在远处冒着的几股烟上,问:“那是什么?”

王齐芳答:“伪满时,日本侵略者乱掘乱挖,造成不少暗洞自燃发火。”

“能解决吗?”

王齐芳答:“能有办法。”

毛主席说:“要加紧灭火,不要把国家的资源白白烧掉了。”

中午,毛主席又视察了抚顺铝厂。

毛主席出现在车间门口时,人们惊讶又激动。正在检查铝锭质量的常桂荣放下小锤,摘下手套,想和主席握手,伸出一半却迟疑地缩了回去。毛主席主动伸出手去握常桂荣的手,问厂里的负责人:“是自己培养的工人吗?”“都是本厂自己培养的。”

天气很冷。来抚顺前,随行的人看毛主席衣服单薄,准备了一件皮大衣。毛主席不要,说:“不用。冷,对自己是个锻炼,要不怕冷不怕热才行。”抚顺铝厂车间温度特别高,室内室外相差30度。有人提出,这样容易感冒,最好给主席送件大衣,毛主席又谢绝:“工人同志穿得单薄不是照样进出车间吗?”

电解车间弥漫着烟尘和怪味。毛主席一进门,车间干部就送来两个口罩。他接过来,却不在意地用手拿着向电炉跟前走去,看工人操作,了解炉体结构和生产过程,还看了炉头上的电压表。直到离开车间,那两个口罩还在他的手里拎着。

参观完抚顺铝厂,毛主席到抚顺宾馆休息。他应大家的要求,接见了市委机关部委以上的领导干部,照了相。

结束在抚顺的视察,毛主席乘车赶往沈阳机场。

毛主席在机场,同辽宁省、沈阳市、沈阳部队和辽宁省军区的两千多名干部一起合影留念。

下午,毛主席乘专机离开沈阳去长春。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欢迎主席再来辽宁视察!”毛主席微微一笑说:“你们辽宁的粮食什么时候过了关,我再来!”

13日下午,毛主席飞抵吉林省长春市。

一下飞机,省党政军负责人都迎上去彼此问候。毛主席眼尖,竟在人群中发现了曾经在自己身边做过警卫员、一年前已到吉林工作的申虎成。“噢,小申,你也来了!”他很高兴地向申虎成打招呼。小申告诉毛主席,自己这次还是担负主席的警卫工作。有人请毛主席去休息室休息,他不同意,要求直接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他首先到铸造车间。走廊上贴满了大字报,内容是反浪费反保守,既有对干部提出的批评,也有对整改的合理化建议,还有对新人新事的赞扬。毛主席放慢了脚步,又停下来,从头至尾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他对大字报中表现的工人主人翁的责任感尤其赞赏,说:大字报好啊!看到大字报下面的实物展览,他又说:又有大字报,又有实物,这好。毛主席问工作,问生活,周到细致。

从铸造车间出来,毛主席来到总装车间。这里扳手哒哒,手锤叮当,好不热闹。工人们见到毛主席,都赶紧把手底下的活干完,站起来欢迎他。毛主席边走边看边和工人打招呼,还问他们累不累?

厂领导说,这个车间的工人大多数是20多岁的青年人。毛主席点头,关切地说,青年人很多,要好好教育,加强青年的思想教育很重要。

在总装配线,一辆崭新的解放牌汽车装成开出。毛主席注视着它,脸上洋溢着舒畅的笑意。

在底盘车间,毛主席看了正在飞快运转的一台台平行排列的自动机床,看了加工成型的零件。他拿起一个齿轮细细地看,又轻轻地用手摸着表面的光洁度,然后鼓励工人们说:“好好干!”

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归来,毛主席听取了吉林省委负责人的汇报。

在长春,毛主席喝的茶,吸的烟都是自己带。头一顿吃的是大米和小米掺在一起的二米饭,外加一块红薯,两三样菜和一碗汤。第二顿依然如此简单。人们送来吉林的特产松花江白鱼,盛情难却,他才让厨师切下一段,算是额外加了菜。

13日晚上,毛主席又工作到深夜。

14日上午,毛主席接见了吉林省党政负责人。毛主席谈笑风生,和大家一一握手,询问每个人的姓名、职务、哪里人,毛主席说:“好啊,你们这是五湖四海啊,哪省来的都有。做革命工作,不一定都在家门口,可以多跑几个地方,可以多做些工作嘛!”

毛主席很关心吉林省的农业。一再强调,要搞好农业,农业搞不上去,其他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要把农业搞上去,用小农经济的办法不行,要搞大农业,要改变生产条件,要实行科学种田。

毛主席跟大家讨论有关农业科学的知识,问大家,“看没看过土壤学方面的书籍?”还向大家介绍中外土壤学的各种版本。他说,他最近一直在读有关土壤学方面的书籍,他赞成一位土壤学专家的观点:“没有瘠薄的土地,只有拙劣的耕作技术。”地薄不打粮,人可以改良土壤嘛,人定胜天嘛!

毛主席给大家讲土壤的团粒结构,说破坏了团粒结构,土壤就会变得板结,要注意研究土和水的关系。他强调要加强对农业的研究。

毛主席还打听吉林省的肥源,当听说肥源中有草炭时,他很感兴趣,详细地询问草炭的形成和效用,并指示,要多搞农家肥。毛主席滔滔不绝地讲到肥料被农作物吸收的道理,说这是靠细菌帮助的。

这时,毛主席问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一斤土壤里有多少细菌啊?”在场的人谁也答不出来。见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吭声,毛主席说:“你们都是做领导工作的,要注意学习,除了政治理论,还要多读一点专业方面的书”他这次到长春,随身就带了不少农业问题的书籍,还让省里的同志帮他找有关土壤学的著作。

毛主席问:“东北地冻天寒,冬季搞不搞农田基本建设?怎么个搞法?”

有同志介绍,常用的是“拉刀切土”法。就是头一天先在挖开的暖土上划出深格,第二天表层虽然冻实了,沿着格印,一大块一大块地撬起来,又会露出下面的暖土。

“附近有搞的吗?”毛主席问。他是想去实地看一看。

有同志讲,吉林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有人主张应放弃一部分耕地,集中力量提高单产,但总产量就会下降。请示毛主席,怎么办好?

毛主席回答:“还是根据你们的具体情况定。”他鼓励大家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确定我们的农业方针。谈话中他叮嘱又叮嘱,要苦战三年五载,一定要把农业搞上去。

毛主席在机关大院分别和省市负责人合影,和机关干部以及招待所的服务人员合影。天气虽不错,室外也有摄氏零下十多度,许多人还穿着棉袄、皮大衣,毛主席却只穿一件灰大衣、单皮鞋。照相时,他还专门脱下了帽子。

14日上午,毛主席视察了长春电影制片厂。

到制片厂时,一些人正在办公大楼的走廊看大字报,看见毛主席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又惊诧又激动。毛主席和大家一起看大字报,又向厂负责人询问工作情况,问长影这年生产多少片子?全国各地制片厂一共拍多少片子?

“只能拍50多部?”他似乎并不满足这个数字。

第六摄影棚正在拍摄故事片《红孩子》,场景是一条羊肠小道,两旁绿树成荫,青草满坡,虫声唧唧,一片秋夜景象。故事情节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主力部队撤离中央苏区后,儿童团在一个夜晚机智地勒死了敌人的哨兵,缴获了武器。

毛主席蛮有兴致地看着。一个场景拍完,负责人指着小演员们问毛主席“这些就是红色儿童团,请毛主席看像不像当年瑞金根据地的孩子?”

毛主席笑了,拉过小演员们到自己身边,问他们是哪里人?哪个剧团的?在哪个学校上学?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围着毛主席,小嘴呱啦呱啦地讲个不停,都争着回答问题。尤其扮演细妹和冬伢子的两个最小的演员,更是偎到主席跟前。

看见如此动人的场景,新闻纪录片的摄影师抢开了镜头。毛主席抬头发现了,用手挡住,风趣地说:“不要把我当戏拍进去啊!”

毛主席在摄影棚内沿着布景里的小路走了一圈,指着一些人工制的树叶和青草问,真的能不能用?又指着院内堆着的拆卸下来的旧布景布,问这些东西能不能再用?

第一摄影棚在拍另一部影片,情节是:一位青年渔民得了重病,他的母亲为此忧愁无比。毛主席一出现,情况大变,扮医生的忘了给病人看病,忧愁的老母亲笑逐颜开。毛主席也乐了,说:“医生把儿子的病治好了,老太太高兴了哇!”大家笑得更欢了。扮演青年渔民的演员,光脚从床上跳下来,握住毛主席的手,说:“毛主席来了,我的病好了!”

“噢!我还有这么大的本领!”毛主席夸张地说。大家更乐了。

时近中午12点,毛主席到了第一录音室。那里正在进行《火焰驹》的录音工作。他一出现在检听室旁,一剎那,演员忘了歌词,乐队忘了伴奏,只是出神地望着这位意想不到的客人。半晌,大家才如梦初醒般叫道:“毛主席!”

毛主席举手致谢,并和大家握手。厂长介绍说,他们是由陕西来拍秦腔《火焰驹》的演员和工作人员。

秦腔电影剧团的一位演奏员,眼睛几乎全失去了视力,只能见一丝微光。他摸摸索索挤到毛主席身边,使劲地看,看到了毛主席的大衣。他高兴得不得了,逢人便说,他的眼睛没有瞎,他看到毛主席啦!

和大家见完面,毛主席走到录音室门口,院里已围得水泄不通。毛主席转过身,面前是一片欢腾的人海

下午,毛主席登上专机从长春飞抵北京。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7
1
2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