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老照片:最初和最后的合影

作者:郭千千 来源:天下韶山网 2020-12-05 1575

毛泽东的老照片:最初和最后的合影

郭千千

  编者按

  与父母的合影中,他面容青涩;在延安发表讲话时,他紧皱双眉;公布新中国国徽时,他笑容满面……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展区,陈展着570多张与“他”有关的珍贵照片。透过这些“历史的眼睛”,我们得以走近一个伟岸的身影——他是革命家、又是战士,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有万般豪情,也有千般柔情,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就是毛泽东。2020年,毛泽东主席127年诞辰将至,来听,天下韶山网为你讲述主席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天下韶山网讯(记者 郭千千)1919年,毛泽东与父母分别拍过一次合影,留下两张珍贵的照片。这两张照片,是他对于父母最后的纪念——照片拍摄后不久,他的父母就相继去世了。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展区第一部分,毛泽东与父母的合影悬挂在墙上的醒目位置,游客走进展厅,第一眼便能看见。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原生家庭决定着人的情绪、人格和行为。说起毛泽东的“原生家庭”,除去亲朋好友的回忆,他与父母的合影或许是最直观的体现。

毛泽东的老照片:最初和最后的合影

毛泽东与母亲的合影

  “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出生于湘乡县唐家坨的一个富裕农家,18岁的时候出嫁到仅一山之隔的韶山冲,成为农民毛贻昌的妻子。

  文素勤没上过学,但受佛教思想影响极深。那个年代,韶山冲多数人生活贫苦,没有饭吃是常事。文素勤心地善良,便时常瞒着丈夫接济贫困乡亲,遇上饥荒年有穷人乞讨,更是多加布施。耳濡目染之下,毛泽东从小就同情弱者,并与母亲一样乐于帮助他人。

  毛贻昌常年在外贩运粮食,家中22亩田地,日常主要靠母亲打理。长久以往,文素勤积劳成疾,不到52岁已经是疾病缠身。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文素勤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1918年更是病情加重。

  1919年的春天,毛泽东结束在北平半工半读的生活,回到长沙。当时他还不怎么出名,唯一的成就,或许是收获了和杨开慧的爱情。也是这一年春,文素勤在毛泽东的劝说下,走出偏僻闭塞的韶山冲,来到长沙治病,寄住在毛泽东的好友蔡和森家中,得以与毛泽东兄弟三人短暂相聚。这期间,毛泽东在母亲床畔亲侍汤药,未尝废离。

  一天,毛泽东提议照一张合影留作纪念,母亲欣然同意。于是,他带着两个弟弟,搀扶着母亲去了照相馆,留下这张珍贵的照片。那是文素勤生平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后一次照相。

  1919年10月5日,文素勤病逝韶山,享年53岁。母亲临终前,毛泽东并不在身旁,当他日夜兼程赶回家时,母亲已入棺二日。毛泽东带着弟弟妹妹为母亲守灵,就着幽幽的油灯,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一篇《祭母文》,追述母亲勤俭持家、爱抚子女、和睦邻里的优良品德。他在给好友邹蕴真的信里谈起自己的母亲,说道:“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就是这后一种人。”

  父与子

毛泽东的老照片:最初和最后的合影

毛泽东与父亲的合影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是一个克勤克俭,精明能干的农民。毛家祖上是贫农,在他的操持下才逐步走向富裕。在旧社会,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阶级的跨越,毛贻昌无疑是成功的。

  毛贻昌的人生心愿很简单,就是守住自己打拼得来的家业,并希望儿子们能将这份家业发扬光大。他首先将发家致富的愿望寄托在了长子毛泽东身上,在很小的时候,就手把手教他打算盘、记账。可是,少年毛泽东的志向并不在此,随着毛泽东年纪的增大,父子俩的矛盾愈发尖锐起来。

  毛贻昌最看不惯毛泽东一读书就入迷的习惯,认为这是“懒而无用”的表现。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毛贻昌对儿子们并没有过高的期待,只希望他们经营好田地房产,至于其他,都是农家子弟的幻想。可毛泽东偏偏“心有大志”,他要走出韶山冲,寻找更为宽广而精彩的世界。

  16岁那年,毛泽东离家去湘乡求学,开始了他漂泊不定的求学生涯。长时间的分离让原本紧张的父子关系得到缓和,渐渐地,毛贻昌也不再反对毛泽东读书,反而为他支付学费。外出求学期间,毛泽东开始思念父母,思念家乡。他常给父亲去信,刚刚工作时,便时常寄钱和药物回家。

  母亲去世后,毛贻昌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之中。毛泽东担心父亲的状态,便将其接到长沙小住一段时间,他还邀请了堂伯父毛福生同行,给父亲作伴。在毛贻昌50虚岁生日之际,毛泽东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请来几位挚友,为父亲祝寿。这天,他还同弟弟毛泽覃陪父亲、伯父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这也是他们父子间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

  1920年的1月,毛贻昌因伤寒去世。父亲逝世时,毛泽东正带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未能回家奔丧。半年后,才得以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中挤出时间回到韶山,祭拜父亲灵位。

  毛泽东回忆往事时曾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执政党”的父亲对他格外严厉;“反对党”的母亲则十分钟爱他。自幼受父母影响,毛泽东铸就了特殊的个人秉性:一方面,母亲的钟爱使他谦和温厚又充满自信;另一方面,父亲的严厉让他懂得反抗,还学会了自我完善的本领。父母不仅给了毛泽东生命,而且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16
0
0
15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