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所谓“4+4选择品德最高尚的学生”的辩解成立吗?

作者:辣椒小仙女 来源:文安君 2025-05-07 2323

1.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

他这么解释协和4+4医学教育,原话:

“从全球最优秀高校,选拔出素质最优秀,最有助人之心的,品德最高尚的,最有悲悯之心的,最愿意学医的,将是中国医学界的梦之队”。

王辰所谓“4+4选择品德最高尚的学生”的辩解成立吗?

我见过不要脸的,但没见过校长院士这么一本正经不要脸的!

我见过心黑的,但没见过校长院士这么一本正经心黑的!

他究竟是怎么,能脸不红心不跳地,把这么虚伪的欺骗词汇给说出口的?

王辰所谓“4+4选择品德最高尚的学生”的辩解成立吗?

2.以前确实有这样一个人,北大金融学的,没被选上,后来退学重新高考了。

比如,上海籍贯的北大本科生——陈月如的履历(上海很优秀的高中、高考上的北京大学本科生),明显碾压其他4+4申请者,就算这样,他们连一个名额都舍不得拿出来.....

王校长院士提到,什么有助人之心、悲悯之心、品德最高尚、素质最高的之类的,漂亮话术欺骗性跟诈骗犯差不多。

所谓有助人之心、悲悯之心、品德最高尚,这几个都是无法量化,虚无缥缈的东西,

院士说你有,你就有,

校长说你没有,你就没有。

按照校长的这个选拔标准,培养出来的协和医学博士,

比如董小姐,素质最优秀,论文12页;

品德最高尚,喜欢当小三;

最有悲悯心,患者扔手术台;

最愿意学医,脊柱外不想轮。

话很文青,漂亮话很动人,也许能够欺骗无知的人,能够感动那些文青,

但在现实中,你要靠这种标准,去选拔人才?

去培养医学博士?

非常有猫腻。

3.如果4+4选拔培育出来的学生,质量真如王辰所描述的那样:最有悲悯之心的,最聪明的。

那为什么,这些人连高考都不敢参加呢?

先参加正常高考进入高等学府学医,再申请4+4,不是更能显得自己优秀吗?

医学的分数历来都高。就是普通二本院校,临床分数也是一本线。

这些4+4,连国内本科都上不了,去国外玩一圈,回来就名校博士了?

北大协和正经的八年制,那个个都是人中龙凤,高考近700分的成绩。这波孩子,无论智商、勤奋程度还是自我管理能力,都是中国同龄人中顶级的。这波中国最聪明最勤奋的孩子,在几乎可以随便选择任何大学任何专业的情况下,出于对医学的热爱,选择了医学八年制这样一条艰苦的道路。一群中国最聪明最勤奋,最热爱医学,在第一时间选择医学的人,协和没办法把他们培养成医学领袖级的人才?反而是,一帮智力不如他们,勤奋不如他们,高考成绩不如他们,对医学的热爱不如他们,

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医学,而是先去读了四年新闻经济,又半路出家来学医的人,

协和反而可以花四年时间让他们超越前者,成为医学领袖级的人才?最聪明最勤奋的,第一时间选择医学,培养八年的人,协和培养不成医学领袖人才。没那么聪明没那么勤奋,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医学的人,协和反而可以用四年把他们培养成医学领袖人才。王辰是当十四亿人都是傻子吗?

4.我们需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必须是科学的、刚性的,

而不是伸缩的、可随意变形的,由这些掌权的人随意控制的。

试问,助人之心、悲悯之心、品德最高尚,如何度量?

真正可以度量的,是你的学历文凭、考核的成绩、实践的多少。

如果抛去这些硬标准,你单单给我讲助人之心、悲悯之心、品德最高尚,

与几千前年咱们老祖宗的察举制有啥区别?

千万别把这说成与美国对接。

美国优秀的东西要学习,可垃圾的东西我们也要学习吗?

察举制为什么会被中国人淘汰,是因为它被证明过时、落后。

王辰所谓“4+4选择品德最高尚的学生”的辩解成立吗?

现在我们一些人,对美国那种推荐信制度推崇备至,

在美国,可是靠一些知名的名人和有影响议员的推荐信,就能够上名牌大学了。

那些加分项都是一些什么,比如说体育运动啊,比如说社区活动啊,比如说游学啊,比如说艺术特长啊什么的……那还不是富人和有钱人官员的后门?

说到底,王辰他们不就是想让权力和富贵能够继承,实现代际传递吗?

协和的“4+4”制度,你要缩短培养时间,我没有多大意见,

但是标准必须是量化,可以考试的,杜绝后门的。

目前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量化标准,这让权贵们有了无限可操作的空间。

当年,张雪峰在直播中劝普通家庭学生谨慎选择学医,

因为学医需要读博士,而博士不是靠考而是靠申请的,

申请制,就非常不好把握标准了,因为缺乏量化指标,结果就是,谁家有资源谁就能获得推荐。

这不就是,拼谁家有资源有权有钱吗?

这,对其他所有考生公平吗?

一个校长一个院士,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出这么虚伪的话,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评价他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0
0
9
0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