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建中:周总理的心愿——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崛起和未来

作者:聂建中 来源:昆仑策网 2017-07-19 1058

周总理的心愿——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崛起和未来

 

聂建中

聂建中:周总理的心愿——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崛起和未来 

  1964年3月3日周总理栽植油橄榄树

  2014年6月16日《中国绿色时报》报道:

  “……日前,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重点选择30个优势特色树种,优先规划布局,重点予以扶持,以期到2020年,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健全、效益良好的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格局,实现优势产品供给能力、粮油安全保障水平、生态富民增收效果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

  文件里,特色经济林的第一大类即木本油料类的5种特色树种中,油橄榄,豁然排在了第一位。

  “中国油橄榄人”微信群里沸腾了!

  来自北京、甘肃、四川、云南、重庆、陕西、湖北、浙江、贵州等地的官员、专家、企业家、种植户们纷纷发言参与讨论,气氛热烈,信心满满。

  忽然有人提到:“假如徐纬英先生看到这些消息,她该多高兴啊!”

  是啊,我们的徐纬英先生,她一定会是最最高兴的那个人。

  然而,她没能看到。

  2009年2月6日,她永远离开了整整牵挂了49年的油橄榄园,和那一株株排列整齐的、就像她的孩子们似的油橄榄树。

聂建中:周总理的心愿——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崛起和未来

  1978年冬徐纬英(左三)和中国油橄榄考察组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资助赴意大利考察

  周总理的心愿成了她的终生使命

  上世纪我国经济困难时期,林业专家们写出了《1961及1962年油橄榄引种工作总结》,为国家估测木本粮油资源潜力和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1963年,出生于1916年5月5日已经47岁的徐纬英和她的学友们一起被林业部派往阿尔巴尼亚学习油橄榄树引种栽培技术。

  早年曾在法国留学、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非常了解她。她从金陵大学一毕业就到了延安,是我国最早期的林业育种专家,南泥湾大生产时曾经和毛主席、周总理一起在窑洞前纺过纱织过布,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农林建设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周总理也非常了解油橄榄,这是产自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最好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而中国却只有出国还乡的个别人士带回来少量品种散种,即形不成规模,也构不成产量。

  周总理决定从阿尔巴尼亚引种油橄榄并向当时的阿尔巴尼亚政府领导人提出了要求,立刻得到了积极回应。1964年2月18日,满载着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向中国政府赠送的10680棵5个品种4年生油橄榄苗木的法罗纳号轮船顺利抵达中国湛江港,阿尔巴尼亚农业部林业局总工程师伊利亚纳科和油橄榄种植专家贝特尼罗曼尼也随船到达,指导帮助中国学习种植油橄榄。周恩来总理出访回国未及休息就赶赴昆明会见了阿方专家,探讨了许多有关引种的问题。3月3日,周总理亲临栽植现场,率领中国第一代油橄榄人把油橄榄树苗种在了云南昆明海口林场的山坡上。

  同时,周总理亲自把研究油橄榄引种栽培技术的任务亲自交代给了徐纬英,叮嘱她:要使油橄榄在中国成活、开花、结果,并且繁育第二代。第二代同样要开花结果,为子孙后代造福。其实,早在1960年1月,徐纬英就已经被农业部指定进入了负责油橄榄引种工作的五人小组。她肯负责任,周总理相信她一定行。

  1969年5月在全国农展馆的油橄榄展台,周总理又关切地仔细察看了油橄榄的每一张照片和每一件展品。随后,1978年-1987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资助的“中国油橄榄生产发展项目”又引进了50余个品种。

  从周总理亲手种下油橄榄树那一刻起,中国人就把1964年3月3日当作油橄榄成规模引种的纪念日。到2017年3月3日,中国油橄榄成规模引种伴随着周总理的心愿,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历程。

聂建中:周总理的心愿——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崛起和未来

  徐纬英(右一)在油橄榄种植基地为技术人员授课(1992年)

  象征和平的橄榄枝

  1950年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为在华沙召开的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绘制宣传画,是一只口衔橄榄枝的鸽子,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因此将这只鸽子称做“和平鸽”。橄榄枝是塞浦路斯国旗上的图案,而橄榄花是希腊、突尼斯、塞浦路斯的国花,在很多国际比赛中,以橄榄枝作桂冠奖励优胜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橄榄枝成为联合国会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来火种采集仪式中,站在祭坛旁的男童要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橄榄枝递给最高女祭司,再由第一火炬手点燃火炬并接过橄榄枝,此时一个庄严的声音就会响起:“告诉人们,无论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这里充满着友爱与和平……。”而在《圣经》里,油橄榄被称作上帝送给人类的“神树”,提到六、七百次之多。

  油橄榄起源在史前时代,小亚细亚南部有大面积的野生油橄榄树林。希腊克里特岛居民在旧石器时代就栽培油橄榄。公元前16世纪以后陆续传播到埃及、巴勒斯坦、西班牙、意大利并影响了那里的文化。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油橄榄开始在墨西哥、秘鲁、智利、阿根廷种植。如今,油橄榄已经遍及非洲南部、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

  公元8世纪,油橄榄通过“丝绸之路”从波斯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旅欧留学生带回少量油橄榄,种植在云南、重庆、福建和四川。1907年由法国传教士引种在云南省德钦县茨中教堂的植株现仍存活,年年开花结果。1956-1962年,我国面临粮油匮乏,油橄榄被列入国家引种计划,先后从前苏联、阿尔巴尼亚引进12个品种1800株和部分种子。

  油橄榄在植物分类学上被划归为木樨科木樨榄属,是亚热带常绿乔木,喜光耐旱。正常管理下,油橄榄二年生苗定植后三年始花始果,六年进入盛果期并可持续四五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油橄榄因为橄榄油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适度合理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因而能调整人体血清中的高、低密脂蛋白,有助于人体对矿物质和钙的吸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胆固醇几乎为零,在食用植物油中品质最好。

聂建中:周总理的心愿——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崛起和未来

  徐纬英在田园公司总经理董兰女士陪同下参观橄榄油化妆品车间。

  为了实现周总理的心愿

  中国农民从不了解油橄榄到学习种植油橄榄,中国消费者从不认识橄榄油的健康价值到形成消费热潮,中国市场从橄榄油进口大国到形成自主品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的风风雨雨而充满坎坷艰险。

  徐纬英先生是中国林木遗传育种学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导者,从1964年开始,负责油橄榄的全国大面积引种试验。由于我国大陆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不同,必须开展品种驯化研究,首先在全国选择了八个省区12个引种点进行试验。

  中国究竟有没有油橄榄适生区,当时有争论,主要焦点是,中国气候是夏雨型,而地中海沿岸是冬雨型,有人认为雨型不同就不能引种。徐纬英怀揣着周总理的嘱托,抱定引种决心,依据气候相似理论寻找、论证中国油橄榄适生区。在研究了大量国外资料后她发现,位于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也是夏雨型国家,引种油橄榄已有数百年历史,说明夏雨型地区可以引种成功。她继续研究油橄榄不同品种生态特性和世界油橄榄发展史及现今分布,研究了地中海沿岸地区及非洲油橄榄的栽培措施和中国广大亚热带气候、雨量及其分布差异。结果证明,夏季干旱是油橄榄发育周期中的逆境,为了植株和果实发育良好,夏季需要浇水灌溉。

  1965年昆明海口林场和湖北林科所共有20株油橄榄第一次开花。1966年有6个引种点94株开花22株结果。1968年八省区12个引种点油橄榄共结果2500公斤。1976年我国油橄榄由10196株发展到200多万株。1978年甘肃武都汉王油橄榄基地定植的14亩油橄榄9年生平均株产44.5公斤,平均亩产油81.2公斤,连续多年高产稳产。引种范围逐渐扩大到15个省市区的2000多个引种点,年产果达2万公斤。到1980年我国油橄榄总数已达2100万株。徐纬英总结了试验,证明我国干旱亚热带地区就是油橄榄在中国的适生区,而发展油橄榄种植对长江中上游、金沙江、白龙江及汉水流域的水土保持,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989年国家计委投资150万元建设了良种园和橄榄油加工厂,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油橄榄的发展。

  随着筛选和培育出适生区优良品种,徐纬英先生陆续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油橄榄在中国的适生区》一文.被译为英、法、意大利、西班牙、阿拉伯五种文字,在国际油橄榄理事会主办的权威性刊物《OLIVAE》上发表,我国油橄榄适生区从此被国际组织承认。86岁高龄时,她又完成了油橄榄专著《中国油橄榄》,国际油橄榄理事会执行主席Fausto Luchetti先生亲自为她作序。

  她研究了油橄榄果实品质及油质特性,提出了橄榄油的工业、食用品种分类标准,鉴定了43个一类油用品种干基含油率高于40%,24个一般油用品种干基含油率为30%—40%,提出了制取橄榄油的关键技术,通过筛选出乳酸菌种和脱涩工艺,研制成功油橄榄乳酸发酵制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紧接着,她又与有关单位共同研制了食用型、美容护肤型及烫伤型橄榄油制品,利用油橄榄渣饲养母牛及肉鸡,为油橄榄综合开发利用开拓了新的领域。直到她以90 岁高龄前往四川绵阳和甘肃武都种植园考察,继续为发展油橄榄事业奔波并笔耕不缀。

  从1963年算起,她耗费了一生中的46年,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仍然不忘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2006年11月8日她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交了自己的考察报告《油橄榄在中国已经引种成功》,提出了继续发展油橄榄产业的四点建设性意见。2006年11月11日温家宝总理在她的报告上批示:“徐纬英同志奋斗四十余年,成功引种了油橄榄,实现了周总理的愿望,她的事迹感人至深。要继续努力,发展我国油橄榄事业。”徐纬英先生对推动我国油橄榄产业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直到2009年2月6日逝世。作为引种油橄榄的科学家杰出代表,她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周总理的心愿。

聂建中:周总理的心愿——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崛起和未来

  甘肃武都大坪山村油橄榄种植园。

  邓明全先生出生于1930年,1956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园艺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果树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经济林研究室主任,1982年赴意大利研修油橄榄栽培技术。

  从1964年开始油橄榄大规模引种之后的十几年中,中国油橄榄种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到1980年,全国定植面积迅速扩大到陕西、四川、湖北、甘肃等十六个省、市、区,1986年获当时历史最高产量182吨鲜果,82%产自四川。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栽培技术和品种适应性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由于我国油橄榄生产中存在的大面积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关于发展油橄榄生产项目的申请。198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协调意大利政府决定向中国政府提供《发展油橄榄生产》无偿援助项目,援助金额为170.6万美元。我国政府提供配套资金73.4万元人民币,项目周期三年。1982年12月3日,该项目实施计划在北京签字。1984年9月项目技术总顾问布代尔先生到达武汉,项目正式开始执行。

  为建设中国油橄榄引种栽培的技术队伍,从1983年开始,作为国际粮农组织援助一期项目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中国农业部协调林业部动员了四批47人次出国考察并接受了三个月以上相关技术培训,同时安排接待了几十位外国专家来华考察中国油橄榄园的规划建设并提供技术指导、督察和审计。

聂建中:周总理的心愿——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崛起和未来

  邓明全(左三)在田园种植基地传授油橄榄修剪技术(2014年)。

  邓明全当时是少有的具有果树栽培专业背景的学员,对学习油橄榄种植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和其他学员一起在油橄榄园里搞根系调查、土壤调查和生长调查。他们用工具挖开了一个根系刨面,当看到深达1米都是同样的冲积沙壤土,感到非常震动。因为中国的土层普遍比较瘠薄,且粘土较多,不利于油橄榄的根系发育,根系只能分布在10—20公分的土层中,能到40公分的都很少。这是我们的油橄榄树为什么容易出现早衰的根本原因。邓明全预感到自己回国后,还将要在老师们的技术基础上开展前无古人的更多的相关技术研究,比如用油渣改良土壤或使用有机肥等等。观察并做好笔记后,他们还原了土坑,没有注意到还会发生些什么。

  警察局来人了,在他们刨过的地方又拍照片又挖地。原来,是有人怀疑树下埋藏了什么危险品而向警方报警。一通折腾之后警察局搞清楚了,原来是研究所的中国技术人员理论联系了实际。后来丰塔纳萨问邓明全,周末休息为什么还要做调查?邓明全说:“因为我们要了解油橄榄究竟是怎样生长的,因为你们的土壤和我们的不一样。”更有意思的是,丰达纳萨看到,这个叫邓明全的学生回国时,行李也和别人的不一样,别人都采购了相机、电视机、手表、录音机等中国国内当时还很稀缺的物品,而他却采集了从海拔50米到300米再到600米的土壤样品,装在大包里背回了中国。

  1984年,丰塔纳萨接受邀请到中国考察,邓明全接待老师去了陕西省城固县油橄榄场、四川省三台县,最后到云南省昆明海口林场。老师一路走一路评判,在城固看到完全按意大利标准新建的示范园很好,栽植方式、密度、整形管理都接近了意大利水平,说明学生回来后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得相当不错,丰塔纳萨对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非常满意。

  全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调整后,国有和民办林场受到冲击,导致一无资金,二无人员。加上消费市场不发育,销售渠道不畅,扶持资金不足,采后加工技术跟不上,一些地方选地不当,或由于气候和品种不适宜,导致引种失败,使一些人简单认定在中国引种油橄榄不可能成功。全国油橄榄种植数量从最多时的2100多万株急剧减少到不足10万株,砍树比种树容易多了!

  邓先生在陕西城固县榨油厂蹲点实验时偶然见到一个不是种植园的地方送来的果实,品种和品相都很好,便细心地向来人了解情况。随后又专程追寻到甘肃陇南武都调查了两个月,发现当地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与地中海比较接近,这意味着白龙江低山河谷区有可能成为我国最有希望成功引种油橄榄的地区。邓先生立即满怀激情给时任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副所长的徐纬英写了报告。1989年,徐纬英联合张崇礼教授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计委主任宋平报告。随后,国家计委特批了150万元经费实施“发展甘肃陇南油橄榄产业”项目并获成功。1998年,国际橄榄油理事会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有史以来第一次增加了“中国”的一个点——油橄榄不适宜在中国引种的学术结论被彻底颠覆。

  2011年3月11日财政部根据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出台《财政部关于整合和统筹资金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节约耕地、适应性强、收益期长、品质优良等特点,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潜在资源。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不仅能有效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水平,而且能促进就业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营养结构。”紧接着201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木本粮油。适生区政府纷纷加大油橄榄发展力度,橄榄油消费市场价格看涨,农民种植热情迅速升温。

  邓先生认为,目前我国油橄榄引种区域和种植面积持续增加,但是都没有形成生产力。我国虽然陆续在油橄榄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果品加工等方面陆续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但在栽植、修剪、施肥、管理等技术方面仍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关键问题是缺少区域适应性品种,因此必须由简单引种向驯化引种转变,实现品种中国化、区域化。邓先生在致力于推动地方育苗和种植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后,近两年又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了今后的科研方向和任务。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风格是,边走边看边想,边说边教边干。为了能够保证上山下乡,常年坚持游泳锻炼,冬天也不间断。在家里自己动手做饭,南瓜、红豆、小米,青菜、豆角、土豆,简单清淡,就像他这个人,透明坦荡,直率真诚,知无不言,毫无保留。平日里只要林农需要,就立刻出发赶往现场,不问有无报酬和接待条件。他心中装着的,是林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也同样是周总理的心愿。在种植园,谁能看出他是我国的林业科学家?和袁隆平先生一样,像极了从未离开过土地的农民。中国缺少这样的农民,更需要,这样的科学家。

  然而,一个外来树种,虽然一旦成活就能够生长百年以上,但在一个新的国家要想形成气候,能正常繁衍,作为一支生力军加入能够吸附灰尘、置换空气、水源涵养等等生态经济集群,需要若干代科学家的努力。为了这个产业和事业,他们牺牲了很多,付出了很多。而并不是所有的牺牲和付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容易地做到的。他们作为这支中国油橄榄人队伍中的一个背负着特殊使命的特殊群体,追随着周总理的心愿,追随着徐纬英先生的脚步,追随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用生命,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目前我国油橄榄产业已纳入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十大主导产业,国家林业局编制的《全国特色经济林千县富民规划(2011-2012)》也将油橄榄列入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我国油橄榄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油橄榄种植既是经济林产业,又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目前在长江中上游、白龙江及汉水流域引种的油橄榄,在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国内油橄榄种植在强劲的市场消费拉动下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由于国内油橄榄果的产量远远不足,橄榄油供不应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市面上销售的产品大多从国外进口,而周总理的心愿要发展中国油橄榄事业,目的是要为子孙后代造福。

  同样是为了周总理的心愿,甘肃省陇南市田园油橄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1998年应运而生,在陇南市武都区、宕昌县不同海拔、不同土壤结构和梯级建设了十四个种植园10353亩,栽植优质油橄榄35万余株,2003年获得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油橄榄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基地"认证。田园公司以"绿色、天然、环保"为理念,于2004年在中国林科院的监督指导下,严格遵照"ISO9001:2000"和"HACCP"执行标准建成集特级初榨橄榄油低温冷榨加工、系列产品生产、产品研发为一体的油橄榄综合加工厂。2011年田园油橄榄公司投资引进国内第一套瑞典Alfa Laval 阿法拉伐公司(全世界最大的油橄榄设备制造企业之一)油橄榄加工分离设备,建成年产值超过3000万的全产业链设施。,经过三年严苛的有机转换要求,已经获得有机种植和有机生产的双有机认证,成为当地生产链最长、科技含量最高的民营科技企业。

  同时在生产上,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橄榄油的营养成分不损失,田园公司不惜以牺牲出油率为代价,选择在橄榄果酚类物质最高而非含油量最高的时机采果榨油,并实现了分品种榨油,带给了消费者纯粹而极致的味觉体验。在市场经营上,为了简化供货渠道,以最快捷的速度送达,并确保到消费者手中的橄榄油质量,田园公司始终秉持原产地鲜榨直供到户的营销理念,只出售自己种植加工的特技初榨橄榄油,拒绝向二次分装的经销商提供产品。同时由于国内运输距离短,流通环节少,有利于成本控制,价格也相对便宜。

  田园公司作为民营科技企业,长期以来重视科技队伍建设和产品研发投入。该公司正处于创立品牌的关键历史阶段,格外尊重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和反馈,也格外注重市场对自身产品的美誉度,因此更加看重全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投入。从创业初始,田园公司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分别与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化物所、西北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合作的战略关系,并协同英国欧标化妆品有限公司、北京营养源研究所相继开发出了"田园品味"特级初榨橄榄油、"田园品味"橄榄茶、"田园品味"橄榄果罐头、"田园年华"橄榄油保健精华软胶囊及"田园物语"橄榄油精华系列化妆品等系列产品,行销全国各主要城市,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为了应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要求,公司加大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工作,增加科技投入力度,从种植、品种改良、农药残留检查等方面为项目区农户和行业合作组织做了大量的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田园油橄榄公司从油橄榄树的种植、生产、灌装到销售,全程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保证了终端产品的产品品质。

  “我们希望做一些突破性的工作,通过科技投入,把油橄榄从农业产业和林业产业升级为生物产业,我想这才是我们将来整个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与国外竞争的基础性工作,因为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管理经验、受教育程度和产业化水平这些方面,我们都无法和国外相比,我们要做的就是这些虽然资金投入大但是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田园公司领军人物白小勇董事长的目光里,透着一种坚定,深邃,执着。

聂建中:周总理的心愿——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崛起和未来

  2013年2月温家宝总理考察油橄榄产业(总理身后高个为白小勇)。

  2012年,白小勇又一脚踏进了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以2700小时/年以上的日照正在成为能够与国外最佳适生区一决高下的黄金谷地,尚未大面积开垦的处女地肥沃土壤吸引了田园公司的敏锐眼光。云南省林业厅分管产业的副厅长专程赴陇南察看了种植基地建设和各项工作之后对他说,你们田园的做法把我感动了,这是一家有人格魅力的公司。于是,云南丽江15万亩油橄榄发展规划最终确定由田园公司具体实施。丽江田园基地从选地开始就按照有机标准来规划种植,为当地和子孙后代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做出了负责任的表率。

  如今,云南纳西族人民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已经开始朝新的目标迈进。

  进入本世纪,油橄榄种植历史在我国翻开了崭新的篇章。2008年3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甘肃陇南市委书记王义拿出包装精美的油橄榄系列产品向总理汇报了油橄榄产业发展情况。温总理高兴地说:“这个油我知道,在油品当中是比较高档的,而且是比较贵的,在甘肃如果能够把橄榄油发展起来,而且再扩大,我觉得这个产业很有希望。”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陇南市通过各项扶持政策,更加积极地推动企业和农户开展油橄榄资源栽培和加工。目前,中国油橄榄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根据国际油橄榄理事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油橄榄种植面积1100公顷,近10年平均年产橄榄油300万吨,成为深受消费者青睐的高级食用植物油。在全国最大的主产区甘肃省陇南市,每年由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资金倾斜支持油橄榄产业发展,同时武都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表彰奖励在油橄榄鲜果收购加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更为可喜的是,油橄榄主产区159个贫困村1.01万户4.42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目标。

  就在中国油橄榄产业建设如火如荼之时,我国橄榄油市场上却风云突变。一些投机商人看到有利可图便从国外大量进口极为廉价的果渣油,或生产劣质勾兑油。在国际上,果渣油只能作为工业原料是不允许食用的,不同酸值的草本油和木本油勾兑也极易导致酸败而有害健康。近年来,各类媒体频频曝光不法商贩以次充好、甚至暗地里灌装过期进口橄榄油坑害消费者。2016年12月28日,央视新闻播放了《橄榄油的秘密》系列报道,进一步揭露了橄榄油的市场乱象,甚至有人将大豆油冒充橄榄油。

  我们愤怒!我们声讨!因为周总理的心愿不是这样的!全国人民的心愿也不是这样的!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无疑直接关系到周总理为中国人民亲手开创的油橄榄产业和橄榄油市场究竟由谁来主导由谁来占领。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市场监管打击造假,加大对进口橄榄油检疫检测的力度,一旦查获严罚重罚。同时,还要加强媒体宣传和舆论监督以及橄榄油使用的科普教育,大力宣传对国产优质品牌的消费引导,让我们的人民能够像周总理的心愿所希望的那样,吃上真正的国产特级初榨橄榄油而非假冒伪劣的进口果渣油和勾兑油。

  现在,信任田园公司特级初榨橄榄油产品的一大批消费者和支持者们提出了明确的宗旨:“宣传国产品牌,保卫民族产业。”他们的文化自觉使他们强烈地意识到,他们和田园公司站在一起正在做的,与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需要密切相关,与我国农业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发展密切相关,与人民的食品安全和健康密切相关,说到底,和周总理的心愿密切相关。

  现在,可以告慰周总理的是,我国已经有了国产特级初榨橄榄油品牌,但要走进千家万户老百姓的餐桌还有相当的距离,全体中国油橄榄产业建设者任重而道远,田园油橄榄公司任重而道远,全体橄榄油消费者们任重而道远。

聂建中:周总理的心愿——中国油橄榄产业的崛起和未来

  田园公司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田园油橄榄精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四)长长的历史和长长的队伍 

  一个经济林品种引种项目,集结了一支长长的队伍。站在队伍前面的,是周总理和老科学家们。而在他们的周围,联结着企业、农户和消费者,还有脚下的那片土地、山峦和油橄榄园。这是油橄榄产业崛起的中国梦,从周总理的心愿开始,已经开启了一段长长的历史。我们应该尊敬他们,这支队伍中脚踏实地的每一个人。他们是真正值得得到民族信任和尊重的群体——无数事实证明,同样的项目由不同的人做,结果是不一样的;也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我国政府领导人对这个项目和这支队伍的持续性支持是正确的、有效的、意义重大的——不是所有的支持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更因为,这支队伍呈现的又一个典型意义和突出特征是,每一代人都在努力对民族对历史负责,客观地认识自己在这段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瞻远瞩地作出切合实际并能够持续发展的目标、计划和接力安排。

  我们需要认识的,还包括面对汹涌澎湃暗流涌动的市场,这半个多世纪的所有艰辛,在一段长长的历史中,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