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历史虚无主义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口述史料的“利用”

作者:周 进 来源:红旗文稿 2017-12-11 606

历史虚无主义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及其对口述史料的“利用”

 

对于历史史料的利用、取舍和把握的方法和态度,也就是历史观,对史料运用起决定性作用,也是决定历史认知科学与否、正确与否的关键。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一定的历史观也是通过它的研究方法表现出来的。对待历史事实的态度,是尊重史实的客观性,还是任意为我所用,把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严肃的历史研究和历史虚无主义相区别的一个分水岭。

历史虚无主义采用唯心主义研究方法,不仅抛弃已有历史研究成果,积极鼓噪重新撰写所谓“真实”“客观”的历史,而且采用所谓微观实证、新史料公布的“碎片化”手段“孤立、静止地对待历史”,“混淆历史逻辑”,“为其所用地切换历史场景”,来质疑社会历史共识。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反唯物史观、反科学的特征,主要采用否定和放弃阶级分析法、否定和放弃全面客观的史料分析法、夸大心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孤立、片面地利用口述史料。

1、鼓吹所谓纯粹客观主义、“超阶级”“超党派”,否定和放弃阶级分析法。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历史虚无主义基于唯心史观,在探索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把“客观公允”理解为“超阶级”“超党派”地分析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不仅攻击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而且把历史过程归结于人性的影响,归结为人的观念、视野、心理甚至性格等主观因素的作用,结果离历史真实越来越远。如,有的以所谓“口述史”和个人“回忆”的方式,否定党领导的“一化三改”,看不到它在奠定社会主义制度与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重大历史意义。

事实上,纯粹的客观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里,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何历史口述者、研究者都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一定的世界观、历史观为指导来记录、说明、研究历史。口述者、研究者的立场和政治态度必然会影响到总体历史观,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研究者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事件、人物的研究中的观察视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想超然于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两大历史观之外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循着正确的认识路线不断还原、不断接近客观的历史真相,得出更加接近客观历史实际的结论。

2、鼓吹所谓微观实证研究,搞历史“碎片化”,否定和放弃全面、客观的史料分析法。

历史研究需要在充分占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筛选,去伪存真,然后才能从正确地(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历史史实的真实材料出发,进一步深入下去,向着历史的真理接近。历史虚无主义在研究中,虽然采用史料分析法,却存在三种错误。

其一,不是“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得出结论,而是片面地、选择性地、按图索骥地发掘史料。通常是以所谓“口述”“回忆”“揭秘”“重评”等形式,根据一两个“碎片化”材料,对史料不辨析、不考证、不甄别,往往违背孤证不立的原则,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如英国出版的《中国季刊》曾刊载一篇研究性长文,根据蒋介石自己的言论就荒谬地认定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国民党占统治地位的领导是反资本家的”。

其二,“经常把文献的历史和现实的历史当作意义相同的东西而混淆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51页)往往根据所用史料的真实性,判断所陈述的历史的真实性。史料的真实只是为说明历史的真实提供了必要条件,但仅此不够。即使根据史料把握了历史某个或者某些细节的真实,未必就能把握全局的真实。历史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史料的收集、整理与考证,还要从史料中找出各种史实之间的互相联系,发现历史的规律性,从而达到对历史整体真实的把握。如,关于国史中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数的问题,《毛泽东的大饥荒》的作者不仅臆测出所谓“大跃进”时期全国受饥饿而死的总人数,为了归罪于毛泽东,竟将上海会议上毛泽东1959326日关于安排第二季度工业计划、328日关于粮食购销问题,与325日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这三个谈话相混淆,将针对削减基建项目的内容“移花接木”为吃饭问题,从而炮制出毛泽东曾说过“不够吃会饿死人,最好饿死一半,让另一半人能吃饱”的谎言。

其三,断章取义和篡改、伪造史料。伪造政治领导人物的日记,编造历史,传播谣言,是近年互联网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一大惯用伎俩。如,近年来网上流传“某领导日记启封”一文,所谓的日记后来被机构或个人证实都是伪造的。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并不死心,又接连炮制“胡绩伟谈某领导日记”等互作伪证,编造出许多抹黑攻击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邪恶说法。又比如,有的利用所谓口述和回忆录,极力渲染甚至编造“大跃进”期间发生的失误,以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懂经济,根本没有抓经济建设的能力;有的无限夸大某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感受,涂黑历史,欺骗善良人们的感情,甚至捏造出“饿死几千万人”的谎言,企图煽起对党的领导的不满;有的以批判“文化大革命”为名,把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说成是一系列“左”的错误的延续和叠加,以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3、鼓吹还原论,夸大心理分析法作用。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追随西方心理史学,搞研究方法的创新,在历史人物的分析研究上日益采用心理分析法,尤其是针对口述史料,较档案文献资料的严肃、刻板,具有生动的细节、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历史带入感,更是被解读得“绘声绘色”“像模像样”。特别是在评价毛泽东上,一些研究通过对毛泽东幼年、少年活动的分析,毫无根据地得出其“心理阴暗”的结论;根据毛泽东的诗词、言行、文章等等,把心理分析的模式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归纳出其有偏执型人格等结论,对毛泽东进行多个方面的污名化。在历史研究中可以使用心理分析方法,但必须结合其他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阶级分析方法。口述史料作为历史史料之一,具有口述者参与的局限性、情感的个体性、认知的差异性。因此,心理分析法只能作为补充、辅助的方法,而不应成为主要方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来源:红旗文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