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斯诺在延安

作者:武际良 来源:文汇报 2017-12-20 1132

海伦·斯诺在延安

武际良

海伦·斯诺在延安

海伦·斯诺

2017年是美国女记者、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海伦· 斯诺诞生110周年,也是她访问延安80周年。她是《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续西行漫记》作者。 同埃德加·斯诺一样,她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事业铺路架桥奋斗了一生。

本文原载《纵横》杂志2017年第十一期,刊登时有删节。

因中国结缘,海伦和斯诺一见如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美国青年都把周游世界,写一本畅销书、当一个作家当作时尚。起初,海伦也想随大流去欧洲。但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描述一个中国农民家庭兴衰的小说《大地》,引起了她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同时,海伦搜集阅读了美国记者斯诺关于中国的许多报道,其中描述的那些充满“东方魅力”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令她着迷神往;斯诺用沉重笔墨记述中国人民遭受天灾人祸的悲惨境况,使她震惊难过。海伦毅然决定,面向东方,把中国作为周游世界的首选之地。

1931年夏天,时年24岁的海伦应聘担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见习秘书,同年8月1日抵达上海。当天,她就迫不及待地会见了在《密勒氏评论报》担任编辑和旅游记者的埃德加·斯诺。两人一见如故。当她拿出自己剪辑的一大本斯诺的报道文章时,斯诺感动得热泪盈眶。此后,海伦和斯诺的交往日益密切。

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里,人们发现海伦与斯诺交往频繁,便告诫她不要同斯诺交往。但是,海伦是有独立思想和正义感的姑娘。她十分钦佩斯诺在遭到英美人士的排斥、攻击时不怕孤立,特立独行,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和观点。海伦曾写道:“在上海,几乎只有埃德加·斯诺是乐于同我谈论中国人,谈论中国问题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埃德加是同我的观点一致的仅有的一个人。”“是我遇到的唯一和我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

1932年圣诞节,海伦和斯诺在日本结婚。他俩返回中国后,于1933年初春北上北平安家,一直住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才离去。

海伦对《西行漫记》的贡献

1936年6至10月,斯诺秘密访问陕北苏区,海伦则留在北平,承担了斯诺作为伦敦《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的全部工作,并掩护了斯诺的行踪。

斯诺访问成功归来,海伦投入全部精力帮助他整理、打印大量的采访笔记材料。她冒着危险到德国人开的照相馆洗印斯诺拍摄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官兵的照片。斯诺写作《西行漫记》,每写出一章,就交给她看,她都提出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

当斯诺要海伦把毛泽东自述的革命经历材料进行删节,然后由他用自己的话改写成文时,海伦认为,毛泽东的自述是访问苏区带回来的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她不赞成删节、改写。海伦说:“这是经典,是无价之宝”,“毛泽东的生平应该是你这本书的精髓。他亲自叙述的全部经历,形式完美,就犹如乔治·华盛顿在瓦利福奇讲述他的革命经历一样。你不应该动它,而应一字不漏地引用才对。”斯诺接受了海伦的意见,把毛泽东的生平自述仅在文字上稍加修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为题,作为单独的一篇写入《西行漫记》。

斯诺访问陕北时,朱德尚在长征途中,未能谋面。1937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著中关于朱德生平的一章,斯诺是根据朱德在保安的同志们所提供的二手材料写成的,其中有不少错误和不确之处。1937年海伦访问延安时,首先采访了朱德,获得朱德亲口向她讲述的革命经历,提供给斯诺。1938年由上海复社出版的中译本《西行漫记》第十章关于朱德一节和第十二章中关于西安事变的内容,以及书中的有些照片,都是海伦提供的。斯诺《西行漫记》能获成功,海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斯诺在陕北秘密访问时,曾通过共产党的秘密交通捎信给海伦,希望她能前来一起采访。海伦立即奔赴西安。当时是西安事变的前夜,局势十分紧张,海伦未能走出西安。但在10月3日,海伦抓住机会采访了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将军,了解到他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抗日的意向。海伦写出《宁可要红军,不要日本人,中国将军要团结》的报道,发表在伦敦《每日先驱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和《华北明星报》上。10月5日,在返回北平的火车上,海伦邂逅东北军团长万毅,采访了他。万毅更加直言不讳地向海伦表达了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的意愿。海伦以《东北军想打回老家去!》为题写出报道,发表在《中国呼声》杂志。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最早向国内外公众透露出要求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呼声。

《续西行漫记》是怎样诞生的

1937年4月,海伦再次奔赴陕北苏区。她在西安住进西京招待所,受到西安事变后重新控制了西安的国民党军警的严密监视,一时难以脱身。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海伦乔装打扮,把随身的行李扔在招待所,把照相机、钢笔、记事本和斯诺交给她带给毛泽东的一大包在北平洗印的珍贵照片,藏在大衣里面,爬出窗户,闯过警察把守的大门。在一位美国同胞开来的小汽车接应下,逃出西安,奔赴延安。

到达延安的当天,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到海伦下榻处看望她。当毛泽东向海伦自我介绍时,海伦说:“我早就从照片上认识您了。”她从记事本里取出斯诺照的那张毛泽东头戴红军军帽的照片交给毛泽东,并风趣地说:“我在西安跳窗逃出来时,身上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就是我丈夫在保安窑洞前为您拍的这张照片,也就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一样是一盒口红,它对于年轻的美国女性是多么重要。几乎什么都可以扔掉,而口红是不能丢的。所以您就不必诧异了。”引得毛泽东和朱德都笑了起来。

毛泽东接过照片端详时,海伦又说:“您的这张照片拍得真好,在报刊一发表,就吓坏了蒋介石,轰动了全世界。”

朱德对海伦闯过国民党军警监视到延安的勇敢行动表示称赞。海伦自豪地说:“我是沿着我丈夫的脚印来看看中国革命的,不冒险怎么行。”她对毛泽东说:“您的生平事迹堪称经典,它将影响每一位读者。所以我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亲自来访问您。”她还对朱德说:“我丈夫未见到您甚为遗憾,我要从您这里获得最后一章。”

在延安,海伦除了多次采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外,恰逢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召开,各地区党的领导人和各路红军将领云集宝塔山下,使她得以采访了1936年斯诺在保安时未能见到的贺龙、徐向前、罗炳辉、肖克、王震等许多红军将领和其他领导干部达61人之多。海伦后来回忆说:“我的采访很成功,主要是由于朱总司令的帮助。他把那些红军将领一个一个地带到我的住处。他们都很年轻,同我这个年轻的外国女人谈话还有些害羞呢。”“几乎每一位高层人物都曾主动来看我以表示欢迎,只有林彪是个例外,我爬上坐落在陡峭山崖上的红军大学岩洞里去拜访了他。”

海伦写道:“在我和这些历史人物晤谈,并相处了四个月后,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品质,无论集体和个人均获得许多明确的、无限深刻的印象。”“这些个人历史是动人的,不仅因为他们叙述了中国革命内在的故事,而且是第一流的社会文献,对中国一般的生活与历史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透视。”她认为:“在这飞速地黑暗起来的世界里,中国有这样的领袖和追随他们的民众们,其勇敢的斗争,对人类的将来,真是一线极光明的希望。”

海伦在延安生活了四个月,她称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正在开辟着新天地”。并称,“我是一个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的历史朝觐者。此行是我一生的转折点”。

延安之行后,海伦写出了《红色中国内情》(中译本《续西行漫记》),以尼姆·威尔斯的笔名于1939年由美国多兰姆书店出版,1979年美国与新中国建交时,在美国再版。当时的美国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此书作序言指出:“海伦·斯诺的《续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它像《漫记》一样,是中国革命史诗中重要的名著之一……这两本书本身就是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证据。”

海伦·斯诺于1997年1月11日逝世,享年89岁。她生前不止一次地对中国朋友说:“我们都是终生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奋斗的,愿我们把这个火炬永远高举。”海伦的许多亲友和晚辈读了她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在她的影响下,都成了促进中美人民友好事业的接班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