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雄师过大江:老百姓为什么喊出“豁出命支援解放军”的口号?

作者:关山远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9-04-24 1252

百万雄师过大江老百姓为什么喊出豁出命支援解放军的口号

关山远

百万雄师过大江:老百姓为什么喊出“豁出命支援解放军”的口号?

▲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晚,第二、第三野战军百万大军,发起渡江作战。这是江岸炮兵掩护步兵渡江。

新华社发(钱歆摄)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众所周知,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4月下旬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的一首诗。整整70年过去了,再读此诗,自信豪迈之气,仍扑面而来。

鲜为人知的是,在渡江战役22年前的1927年8月底,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亦撰有一联来庆祝国民党军人在南京长江边的胜利——龙潭战役,曰“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

龙潭战役,是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奠定了这一年宣告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基业。同一年,共产党人遭受残酷的大屠杀后,奋起反抗,但起义相继失利,部队被打散,一部转移到湘赣边界的莽莽大山中。

22年,世事沧桑,新旧更替,如这长江滚滚东逝水。

1949年4月22日夜,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这篇新闻稿的作者,是毛泽东。

长江,见证了这场伟大的渡江战役,是如何击碎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梦呓,奠定了未来中国格局的。

同样一条长江,也曾经见证了国民党军人的无上自豪:

1927年8月25日拂晓,长江晨雾弥漫,直系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大军大举渡江,主渡点在南京附近的龙潭,孙传芳也亲自过江坐镇指挥,还学项羽破釜沉舟,把船只悉数运回北岸交大刀队看管。他扬言,要彻底消灭北伐军,“我要回南京上海过中秋节”。

此役,孙传芳主力6万余人倾巢而出,志在必得,孙军作战也确实悍勇,一度逼近南京城。而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正处于严峻时刻:受武汉汪精卫政权东征讨伐,蒋介石所率的北伐军在徐州遭遇惨败,南京长江以北地区尽被孙传芳、张宗昌占有,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孙军打来,一时大乱,南京城人心惶惶,准备逃难。

但此时留守南京的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人临危不乱,率军抵抗,史载:龙潭周围数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战斗至为惨烈。国民党军队虽挫不退,愈战愈勇,尤其是海军的加入,更使战局向好。战至31日,孙部已被逼入长江边的狭长地带,进入了白刃战。眼看大势已去,孙传芳只能带少数将领,乘小火轮撤到江北,从此一蹶不振。

龙潭一战,孙军除窜逸和伤亡溺毙外,被毙二万余人,被俘者约三万余人,缴得枪支四万余支,炮数十门。史载:俘虏自龙潭押返南京明孝陵时,分四路纵队前进,排头已抵南京城郊,而排尾犹在龙潭……

国民党军队中此后的诸多名将,均参与了龙潭之役,此役更是成就了白崇禧“小诸葛”之美名。

但是到了22年后的1949年,国民党军队再次防守长江时,他们已过了青春热血期,朝气不再,百病缠身,而且,病入膏肓。

1949年4月,情形与1927年8月龙潭之役爆发前,似乎颇为相似:蒋介石已在此前的1月底辞职,李宗仁成了代总统,与白崇禧一起守长江,其他防守长江的将领,多数均参与过22年前的龙潭血战——除了一个人之外,这个人是汤恩伯,蒋介石的心腹。

但是,22年前“开诚相见、团结战斗”的一幕,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在回忆录中,李宗仁大骂蒋介石和汤恩伯:

“蒋先生最不可恕的干预,便是他破坏了政府的江防计划,蒋先生原非将才,东北及徐蚌二役可说是他亲自指挥垮了的。当时我和白崇禧力争,徐蚌之战应本着‘守江必先守淮’的传统原则作战,而蒋不听,硬要在徐州四战之地与共军作战,卒至一败涂地。此次守江,虽属下策,但是我们空有强大的空军和数十艘军舰为共军所无,若善加利用,共军亦未必可以飞渡长江。无奈蒋先生无意守江,却要守上海一座死城。执行他这错误战略的,便是他最宠信而实际最脓包的汤恩伯。”

是什么让李宗仁这么伤心?他在辛苦打造长江防线时,汤恩伯却公然把江边的大炮拆走了,根本不把他这个“一把手”放在眼中。英国作家乔纳森•芬比著的《蒋介石传》一书中,很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段:

“当淮海战役的胜利者兵临南京城下,林彪的部队也挥师南下时,一个有关国民党心脏地区防御的重大分歧也随之而产生。李及其团队想利用长江为防御壕沟,坚守南岸。以上海为基地的汤恩伯大军的参与是这一计划成败的关键部分。但是汤恩伯拒绝参与——理由是蒋介石令他固守原地。在李宗仁主持的一个会议上,作战部的首领指出这将削弱阻止解放军过长江的努力。汤则说他不在乎,他已经得到了蒋的命令,而这些命令是必须要执行的。他一边捶着桌子,一边将摆放在他面前的文件扫落在地,并且大声威胁着要杀死那位军政部的首领,然后怒气冲冲地走了出去……”

李宗仁的心,确实被伤透了:蒋介石明明已经下野了,却还在遥控!我明明是代总统,却指挥不动汤恩伯!

大战在即,却上演如此荒谬一幕,可见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已经无可救药。乔纳森•芬比在《蒋介石传》一书中,精辟分析了蒋介石的意图:“为了使局势明朗,李宗仁试图让蒋要么重掌政权,要么离开这个国家。但这只是浪费时间——总司令的目的是乘李苦苦支撑之机,在台湾建立其新的权力基础,在这里他既可以重新开始,又不会遇到挑战,尽管目的如此,但他也无意让事情对其继任者变得更加容易些。的确,蒋的利益在于李的倒台——长江的成功防御将意味着当他看到时机成熟时作为国民党领袖而重新出山的野心彻底破灭。”

是的,蒋介石并不希望李宗仁能够守住长江,在他眼里,李宗仁只是为他争取时间和空间的一枚棋子,或曰:炮灰。他执意弃长江而守上海,是因为上海有他的巨大利益,要赶紧再榨取一遍,运往台湾。

汤恩伯守住上海了吗?当然没有,蒋介石让汤恩伯守6个月,但上海战役只打了16天。乔纳森•芬比不无讽刺地写道:在上海,汤恩伯让苦力们挖了很深的壕沟,“并且建了10英尺高的竹制障碍——有消息说他的一位亲戚正是经营木材生意的……”

这样的军队如果还能打胜仗,那真是没有天理了。

其实,就算汤恩伯能听李宗仁的命令,拼尽全力守长江,但国民党军队也是守不住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力已基本被消灭,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的国民党部队,近70万人,看似庞大,但基本上都是覆灭之后重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弱,而且士气全无。长江北岸,却是挟胜而来、气吞万里如虎的解放军将士。

从今天看来,渡江战役,虽然也有江面燃烧、水柱冲天的激战场景,但整体来说,解放军并未遇到特别顽强的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军史》有一节回忆了当时的战斗情形:“夜幕降临,江上刮起了风。中集团三个军上千船只扬帆起航,船工用力摇桨,战士们纷纷用铁锹、钢盔帮助划水,加快船速。先头船刚过中流,距离对岸300米时,敌军开始炮火拦截,有的船被打穿,战士们用棉絮、身体堵漏,有的船工受伤,仍然摇橹不停。我军炮群再次齐射,掩护部队渡江。江心里波涛汹涌,水柱冲天,江南岸是一片火海,映红夜空。各部队陆续到达南岸,平均渡江时间为15-20分钟……”

解放军的江南阵地一旦建立,国民党守军就作鸟兽散了。23日拂晓,陈赓率兵团指挥部乘木船渡江,一帆风顺,很快到达南岸,陈赓在日记中高兴地写道:“晨光熹微,鱼贯入船,微风南送,疾驰如飞。不一时,舫登彼岸,踏上了江南大地……”

如果不了解背景,还以为这段文字写的是游记呢。

对于解放军来说,渡江战役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强渡长江,而是迅速穿插包抄,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指挥东集团渡江的粟裕,在部队渡江成功后,连发几道电令,关键词就是一个“快”字:快追、快堵、快截、快歼!解放军将士此刻又使出了极速奔跑的“绝技”,冒雨轻装追敌,到处“包饺子”。陈赓在日记中写道:“大雨如注,部队仍向南挺进。沿途所见,人尽泥饰,走路如扭秧歌。歌声、叫好声、跌跤声混成一片,情绪至为高涨,雨亦不足扫其兴,尤其是沿途敌人弃之辎重、车辆、大炮,到处可见,更使部队高兴……”

70年前的一些历史细节,非常动人,比如,江北大军集结之地靖江,人口只有37万,粮食作物总产量仅98000吨。但在渡江战役准备及实施期间,靖江人民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硬是支援粮食300万斤、草料950万斤;随军筑路,立马造桥,许多靖江儿女毫不迟疑地砍掉自家的大树,在短短二十几天时间里,筑公路350多华里,支援驻军的人力达12万余人次。靖江市政协组织编撰《伟大的渡江在靖江》一书中写道:“在奔流不息的江水中,多少人家父子、母女同支前,三代同撑一条船,划起数千只木帆船,冒着敌人的炮火,送军渡大江。”

老百姓为什么喊出“豁出命支援解放军”的口号?因为国民党军撤到南岸时,疯狂抢掠,把老百姓家里用来春播的种子都搜刮走了。

70年后,再回溯渡江战役前蒋介石与李宗仁的心理,堪称绝望中的侥幸、现实前的幻想,希望抓住最后一根稻草来安慰部下和自我安慰,沉浸在一厢情愿的自我想象之中。

蒋介石幻想固守上海,守上6个月,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李宗仁则幻想“划江而治”,他一边筹备江防,一边派出代表团到北平和谈,还积极游说美国、苏联,希望他们出面劝说共产党,不要打过长江来。

但幻想只是幻想,早在1949年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毛泽东就写道:“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谁也不能阻止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路。国民党要和谈,毛泽东表示:行,欢迎,但是,即使和谈成功了,解放军仍然要过长江。

在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还顺带收拾了蛮横惯了的英国军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英国皇家海军长期把长江当成自个儿地盘,横行霸道,22年前,龙潭战役时,英国军舰就为孙传芳助战,悍然炮击国民革命军。但这次,他们碰到了解放军。

先是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不顾解放军警告,遭到炮击,交火后“紫石英”号受创严重,搁浅,再打下去就要给击沉了,赶紧挂出白旗。接着英国军舰“伴侣”号过来救援,又被打跑。英国人还是想救出“紫石英”号,派出了“伦敦”号和“黑天鹅”号,交火中,这两艘军舰也被一顿狂打,逃窜。再也没有新的军舰敢来救援了。搁浅的“紫石英”号被困了足足101天,后来趁月黑风高伪装成客轮逃出长江口。

4月22日,新华社广播了毛泽东撰写的述评新闻《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联合进攻》。4月30日,新华社又发表毛泽东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庄严宣告:

“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

“人民解放军要求英国、美国、法国在长江黄浦江和在中国其他各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不要帮助中国人民的敌人打内战。”同时声明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建交国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并且把它在中国的武装力量撤回去。

真是一个历史轮回: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军舰就是驶入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最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100多年后,解放军的炮声,宣告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炮舰政策”的破产。这段历史,始于英国,终于英国。

渡江战役的日期,因为国民党请求和谈的原因,一再推迟,共产党可谓仁至义尽。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谈协议上签字。翌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命令中还写道:“在人民解放军包围南京之后,如果南京李宗仁政府尚未逃散,并愿意于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我们愿意再一次给该政府以签字的机会。”李宗仁跑掉了,他先去杭州拜访蒋介石,作最后努力,后来失望地返回南京,发现政府居然已经迁往广州了,一夜未眠的李宗仁,第二天飞回了他的老家广西桂林。16年后,李宗仁夫妻回国,受到毛泽东的欢迎。

曾经创造过龙潭战役辉煌的白崇禧,无法抵抗四野大军的渡江作战,逃离武汉。他后来去了台湾,遭到严密监视,处境艰难。他去世后,墓地朝着大陆方向。

不尽长江天际流。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