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作者:佚名 来源:桃烟读史 2022-10-16 2134

1958年,毛主席决定前往河南视察。

河南,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原地区,可以说中华民族绝大部分的文明都与这里有绕不开的关系。

因此,毛主席极为重视河南这个地方,也更为重视河南的南阳。

于是毛主席就点名让南阳县的县委书记来汇报工作。

时任南阳县委书记的魏兆铭得知后,就开始准备资料。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他将自己的工作资料准备齐全,甚至为了完美完成毛主席的提问,他将这些资料粗略背了下来。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一连问了三个问题,他居然都答不上来。

毛主席是问了什么问题?

而这位县委书记的下场又是怎么样?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南阳历史、两阳之争

南阳这个名字,我们在古文中也常有听到。

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或者是《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都提到了南阳

这也说明了南阳这个地方的古老。

历史上,早在中华文明初孕育的时候,南阳这个地方就开始有人烟。

在古代的时候,南阳叫宛。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在全天下实行分封之制。

这种分封制度,不仅仅是为了让诸侯安心,不起谋反之意,更是为了拱卫中央皇权。

比如在分封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这些诸侯的责任。

靠近镐京的诸侯,肩负着保卫王城的责任。

我们所熟知的烽火戏诸侯,里面的诸侯就是得到王城信息,有着勤王责任来勤王的诸侯。

而远处的,如姜尚所获封地,也就是如今的山东等地,则是开疆拓土的责任。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分封之初,大家都是至亲,自然不会出现大的争端。

但时间一久,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几乎忽略不计,这时候周王室就意识到,南边的楚国对自己的威胁极大。

为了应对来自楚国的威胁,周王室于是在楚国与镐京之间,汉水之北,又分封了二十多个诸侯国——史称汉阳诸姬

而这二十多个诸侯国中,则以南阳所在地区为核心。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因为这一举措,楚国虽然国力强盛,却北上无路。

从这也可以看出南阳的战略地位之重。

此外,南阳这个地方,环境气候都很宜人,也因此孕育了大量的人口。

在古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口和粮食。

而南阳这个地方,两样都有。

因此,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毛主席就很是重视南阳,曾亲自电令陈谢:

主力南进,攻占汉水流域,把局面往前进一大步。

……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而南阳这里的名人也有很多,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一代军事家诸葛亮。

但对于诸葛亮的归属,却就像如今各地网友一样,有争议。

我们都知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人文历史会为当地的旅游业增色不少。

如果南阳多这么一个诸葛亮,自然也会促进南阳的发展。

但对诸葛亮有争夺之心的,还有一个著名的城市——襄阳。

而南阳襄阳之争,也不是旅游业发展后才有的,而是延续了千年之久。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南阳人民将诸葛亮视为自己人的最主要依据,自然就是《出师表》。

这篇千古名作出自诸葛亮之手,自然没什么好争辩。

但襄阳人民则认为,诸葛亮出山前,曾给刘备作《隆中对》。

而古隆中就在襄阳的枣阳县,襄阳人民认为《出师表》中的南阳,实为枣阳。

因为这个,两地人民争论了上千年之久。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一直到清人顾嘉蘅的出现,有一首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才让两地人民的争论少了许多。

但这并没有让这个问题得到结论,这个问题也一直停留着。

在南阳当父母官——县委书记的魏兆铭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被这个问题难倒。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视察南阳、毛主席三连问

魏兆铭出生在1924年的山东,在成年之后就积极向我党靠拢,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很快就在我党中担任要职。

1955年的时候,31岁的魏兆铭就被任命为南阳县委书记,成为南阳人民的父母官。

年轻有为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毛主席视察郑州,居然会点名让他这个县委来汇报工作。

于是他让人找了资料,自己彻夜看了资料。

为了能完美回答毛主席的问题,他甚至将资料都给背了下来。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自信十足的他,在1111日这一天,来到了毛主席面前。

毛主席看着眼前脸上充满自信的魏兆铭,没等他开口,毛主席就问道:

你可知二十八星宿走南阳中的二十八星宿,谁排第一个?

魏兆铭听完问题刚要开口,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

他苦思许久,但就是想不起来答案是什么。

毛主席见他回答不上来,又问:

何以辨襄阳南阳?

不等魏兆铭回答,毛主席又说了这个诸葛亮归属的问题,之后直接问:

你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你怎么看?

魏兆铭被毛主席的问题,一下子就问住。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这些问题,根本就不在他准备的资料内,他的脑子里过了一遍资料,始终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于是他只能诚恳地回答:

主席,我不知道。

毛主席没有给魏兆铭解答,而是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丞相为何入南阳?

毛主席口中的丞相,自然就是诸葛亮,但他这个问题,魏兆铭同样不知道答案。

毛主席的这些问题,给了自信的魏兆铭当头一棒。

随着一连三个问题回答不出来,魏兆铭也变得紧张起来。

场面一时间有些尴尬。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这些问题,即使是南阳人都不好回答,更何况在场中的人,基本上都不是南阳人,自然就无从解围。

好在这个时候,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吴芝圃见多识广——他开口为魏兆铭解了围。

他从南阳的历史角度出发,讲南阳当地条件的优异,人口、农业的优秀,又说到诸葛亮的生平。

最后,又开始讲时下南阳当地发展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前景。

他的回答,让毛主席连连点头,在场众人见毛主席点头,场面总算缓和了下来。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但紧接着,毛主席又向魏兆铭发问:

对历史你研究得不多,那当地的民生你这个父母官总该了解。我问你,如今南阳农村的社员,一个人每个月大概吃几两香油?

魏兆铭听到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还是回答不上来。

到了这时候,他终于明白毛主席的意思。

身为当地的父母官,他没有了解当地的历史,也不去关注百姓的生活——这违背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他赶紧站起身来向毛主席郑重道歉。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同样三问、毛主席视察四川

其实,早在这一年的3月份,毛主席视察四川时,就同样问过三个问题,但是同样,干部们都回答不上来。

1958年的3月,中央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一次经济会议。

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等人都参加了这场会议,可见这场会议的规格之大。

四川当地的干部也为此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他们的准备工作,比上面魏兆铭的准备还要全面。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毕竟,这些四川干部中,就有许多是在当地任职了很多年,甚至其中还有四川当地土生土长的人。

毛主席在入住成都后,就找人搜集了许多关于四川的历史人文资料。

他还让其他同志也跟着学一学看一看,但其他同志显然没有怎么用心看进去。

他们始终将重心放在了汇报工作上,力求自己的政绩完美,能够让毛主席满意。

于是,毛主席同样问了3个问题,而他们,同样回答不上来。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毛主席的第一个问题是:成都,为什么会叫成都?

毛主席的问题一抛出来,在场同志们面面相觑,但都想不出来为什么。

有人尝试着,将自己理解的答案说出来,但毛主席听完只是摇了摇头。

事后,干部们专门找了资料,查阅资料,写了一篇汇编《成都的由来》递交给了毛主席。

在这篇文章中,写到成都这个名字,最早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道:

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在这里首次出现成都的说法。

看到这篇汇编,毛主席总算点了点头。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毛主席非常重视农业,而农业的发展需要水源灌溉,因此毛主席特地去视察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岷江之上,是我国秦朝时期郡守李冰的杰作。

而都江堰的存在,也让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在周总理、李井泉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走了一遍都江堰。

这一次,李井泉特地提前找到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忠,让他准备应付毛主席的提问。

张建忠担任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多年,对都江堰相当熟悉,自信满满。

他给毛主席讲了都江堰的由来,以及都江堰的构造。

毛主席听完频频点头,但紧接着毛主席又问:这里是岷江,为何这个工程却叫都江堰?

李井泉听到这个问题,不禁联想到成都为什么叫成都,手心捏了一把冷汗。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这个问题其实比上面的问题要简单一些,但同样需要去翻看典籍,了解当地的文化才能作答。

不出所料,在场的人同样回答不上来。

毛主席也没有再为难众人,自己给出了答案:

历史上,都江堰曾用名湔堋、都安堰、楗尾堰、到了宋朝时,才出现都江堰的名字。而之所以叫都江堰,因为这个水利工程是一个系统,有总结、统率的意思,所以叫都江堰。

毛主席的答案,让在场的人对都江堰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毛主席的第三个问题:宝瓶口的岩石会不会被冲毁?

这是毛主席在视察宝瓶口的时候提出来的,岩石,指的是宝瓶口江流中心的离堆。

张建忠很肯定地回答道:不会,这些是粒岩,很坚硬

毛主席又问道:100万年后呢?

听到毛主席的话,张建忠和在场其他人再次被难住。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100万年,时间跨度太久远,根本就没人想过。

但毛主席却将这个作为问题,很郑重地提了出来。

四川政府这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问题,于是专门成立工作组,用钢筋混凝土将离堆又加固了一番,造福子孙。

在之后四川地震中,宝瓶口这里的离堆,始终安然无恙,不得不说毛主席的这次提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魏兆铭的处置、值得学习的做法

有了四川一行,毛主席更加喜欢问当地历史人文的问题。

于是就出现了毛主席三问,魏兆铭三不知的情况。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更何况是一国主席与一个县委书记。

我们都知道,古代封建时期,君主询问臣子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往往会有严重的后果。

遇到昏君、暴君的时候臣子甚至会丢掉性命。

但毛主席身为带领全国人民开创新中国的伟人,自然不会做出将魏兆铭撤职查办的事情。

严格上来说,魏兆铭并没有真的犯了原则上的错误,他的工作成果毛主席是看得见的。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而他的错误,其实就是过分看重政绩、看重经济发展,忽略了民生。

这一点,那个时代很多地方都是如此。

那时候,全国各地普遍掀起了浮夸风大跃进的时期即将到来。

毛主席在视察工作的时候,也敏锐察觉到许多年轻干部,不注重实际,汇报工作时甚至存在浮夸的情况——这种情况让毛主席敏锐察觉到很不好。

这种情况,他在视察四川的时候,就已经敏锐感觉到。

所以他才会在四川时提了那些问题,但时代趋势所在,即使是伟人也很难去预测和阻止。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因此他才在魏兆铭汇报工作时,不问工作成绩,而是问起了这些。

这不是魏兆铭的错,所以对于魏兆铭的处置,毛主席指示:

今后,我希望你能做到两点:一、要多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二、要融入到人民当中去。

魏兆铭听完连连点头。

毛主席的指示,逐渐成为如今我党执政的方针,成为为官者学习的方针。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不是简单说说的,还要真的做到。

只有真的深入群众,将自己融入到群众当中,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造福人民群众。

毛主席视察河南,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历史经验总会成为后事之师,这一点无数伟人反复强调,毛主席也是从中学习到了许多。

因此他才会喜欢谈历史。

但一切,都离不开人民,离不开群众。

所以毛主席才会指示融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

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是为官者应该做到的。

伟人的智慧,即使再过一千年、一万年,仍然能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这就是伟人!

参考文献:

历史沿革.南阳市人民政府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文明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10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