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昊宸 彭浩:彭湃的革命活动及其精神

作者:肖昊宸 彭浩 来源:北京红色文化 2025-05-08 63

肖昊宸 彭浩:彭湃的革命活动及其精神

摘要:彭湃诞生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19世纪末,牺牲于土地革命初起的20世纪20年代末。他是动荡时代涌现的救亡图存的杰出代表。全面梳理彭湃革命活动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探寻其背后的精神渊源,推动彭湃研究走向更高水平,对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彭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梳理彭湃在革命活动中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对其革命功绩与精神遗产进行深入探析,挖掘其背后的精神渊源,并探讨其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和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革命先辈经验、智慧和精神的当代转化和发展。

一、彭湃生平回顾

彭湃(1896—1929),原名彭汉育,广东海丰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他出身于海丰当地大地主家庭,由于优渥的经济条件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先后在海丰和广州顺利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17年赴日本求学,次年入早稻田大学,就读于政治经济科。留日期间,他开始大量接触马列主义学说。彭湃并不困守书斋,而是密切关注时局并参与改造现实的团体行动。1919年,他加入建设者同盟。次年,他发起组织赤心社。他还参加了在日本的朝鲜民族独立运动的爱国组织。因他积极组织爱国学生活动,被当局监视,一度被捕。

1921年,彭湃学成归国。此时的他,经过数年理论学习和斗争历练,在思想上已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并于当年入党。回到海陆丰之后,彭湃被任命为县教育局局长。他到任不久即组织学生举行五一劳动节游行,震动当地,被县政府罢职。此后,彭湃下乡从事宣传动员和组织农民的工作,并于1923年初成立县总农会,亲任会长。之后还担任了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农民部部长。

1925年,国民革命开始进入高潮。彭湃随军两次东征,不久成立了中共海陆丰地委会,从而使东江一带的工农运动得到更大的发展。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举办6届,他是第一届至第五届讲习所主任。第六届讲习所主任为毛泽东,彭湃任教员。

1927年在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彭湃被选为中央委员。这时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从4月到11月间,海陆丰党组织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彭湃在第三次起义时代表中共中央指导海陆丰建立了一个历时4个月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土地革命。同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公社”,彭湃任土地委员。在对敌作战中,彭湃总是冲锋在前、以身率下,激励战士顽强拼搏、英勇杀敌。

1928年,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失败后,彭湃带领红军攻打惠来县,并在大南山坚持战斗4个月。同年被党中央调至上海,参与中央领导工作,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委书记、江苏省军委书记。

1929年8月24日,彭湃被叛徒白鑫出卖,被捕于上海法租界,30日被杀害,时年未满33岁。

二、彭湃对中共早期革命运动的开创性贡献

20世纪20年代,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领导作用。这一时期,中共经历了从独立领导工运到联合国民党组成统一战线进行大革命,再到独立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阶段性转变,党的工作重心也开始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了解、对革命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斗争经验的创造和斗争策略的运用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成形和成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彭湃为代表的早期革命家,承担了为革命探路、破障、聚势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其经验弥足珍贵、贡献尤为突出。

(一)动员、组织农民参与和支持革命

中国革命的主体是亿万农民,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几年时间内,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对革命的性质、对农民的地位与作用缺乏理论上的透彻认识和正确判断,对农村关注不够,对农民缺乏有效的政治动员。毛泽东和彭湃等是少数几位高度重视农民问题的共产党人。可以说,彭湃是我们党创建初期,最早认识到农民革命力量、最早发动和组织农民运动、最有成效地开展农运斗争的共产党人之一。蔡和森称他是“东江农民运动的领袖”,瞿秋白称他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毛泽东称他是“中国农民运动的大王”。

彭湃在组织和发动农民运动、进行农民革命的过程中,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首先是建立农会。1922年7月,成立“六人农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农民协会之一。六人农会以“减租减息”为口号,号召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地主的剥削。他在深入农村、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动员他们加入农会。仅两个月,六人农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海丰县农民运动的核心组织。10月,赤山约农会正式成立。农会不仅帮助农民减轻了租金和利息负担,还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随着农民运动的深入,海丰县总农会于1923年1月正式成立,大会通过了彭湃起草的章程。在他的组织下,农会领导农民向剥削阶级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斗争。7月,农会改组为“广东省农会”,彭湃为执行委员长。短短一年时间,在彭湃的组织领导和启发教育下,农会从寥寥数人发展到一省之规模,在两广地区形成浩大声势,“进步之急速,殊足惹人注意”。

其次是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彭湃宣传革命理论、动员农民群众、传授经验方法的阵地与学校。1924年4月,彭湃开始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运动组织工作,并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从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彭湃参与创办了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亲自担任历届农讲所的主要教员。他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是农讲所的重要教材,被毛泽东收入《农民问题丛刊》,毛泽东称赞彭湃的报告为“本书最精辟部分”。农讲所不仅教授农民马克思主义理论,还传授实用技能和知识,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这些骨干回到各自的村庄后,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领导者,推动了农民运动在更广泛的地区开展。彭湃关于农民运动的思想,也通过农讲所学员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由此推动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促成了南方地区农民运动高潮的到来,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战争。

(二)创建首个苏维埃政权

政权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革命斗争从社会基层上升到上层建筑的重要标志。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是由彭湃主持创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苏维埃政权。广东省农会的成立,为创建苏维埃政权准备了干部班底和组织架构。1927年11月,海陆丰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先后收复海丰、陆丰两个县城。11月13日、18日,时任东江特委书记的彭湃,分别主持了陆丰、海丰两县召开的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并发表演讲,正式成立海陆丰苏维埃政府。

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在彭湃的领导下,实行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他亲自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土地法规之一——《没收土地案》,明确把“照人数多少分,照土地贫瘠分”写入法案,提出了分田的五条标准和“不劳动不得分田”“不革命不得田地”两个口号。彭湃领导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并颁发土地证,切实解决了农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土地问题。

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党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发表文章,对彭湃创建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给予极高评价,指出:“广东的海陆丰,此次的伟大而普遍的农民暴动……建立了工农兵苏维埃的政权,实开中国革命史上光荣记载的伟大革命前途的新纪元”,“算是中国破天荒的第一次苏维埃”。其后,有人在解放战争时撰文指出:“海丰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只有四个多月便夭折了。但是,它当时所呈现出的新生的朝气,却说明它充满着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量,它加强了一切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信心,它给一切被压迫人民指出了一条道路。”

(三)探索建立民兵武装

彭湃清楚地认识到建立农民武装的重要性,在这方面的工作也走在同时代革命者前列。早在广东省农会成立之初,就颁布了《农民自卫军组织大纲》。1924年8月,正值广州商团叛乱之际,彭湃取得廖仲恺支持,组建“广东农团军”并任团长。在一次演说中,彭湃借鉴中国古代军事制度,提出了“兵农合一”的民兵建设思路。

1925年3月,他领导创建了完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农军——“海丰农民自卫军”,规模达200余人。同时设立农民自卫军训练所,对农民进行军事训练。随着1926年农民运动走向高潮,海丰、陆丰两县各类农民武装发展到万余人的规模,为1927年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彭湃注重民兵的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他亲自指导和参与农民自卫军的组建工作,制定严格的纪律和训练制度,确保民兵队伍具备较高的战斗力和组织纪律性。彭湃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民兵工作的生命线。他经常在民兵队伍中开展政治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解释革命的道理和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他的这些努力,使得民兵队伍在保卫家乡、打击敌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巩固国共统一战线

国民党一大后,由于孙中山欢迎共产党员作为新鲜血液加入国民党,所以不少共产党员参与国民党中央及各级党部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人利用国共合作平台,为统一战线、工人和农民运动的推进而积极努力工作。彭湃受中共中央指示,以共产党人身份参加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工农部并担任秘书,协助廖仲恺领导广东工农群众运动。

如前所述,彭湃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立下大功。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的招收和毕业分配,是由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它为国民革命的农民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彭湃还积极指导国民党地方组织开展农民运动,推动大革命深入发展。1924年5月,彭湃第一次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的身份到广宁指导工作,建立中共广宁县支部。10月,彭湃第二次到广宁,建立了广宁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1月26日,彭湃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身份,第三次到广宁,组织和领导了长达3个月的农民减租斗争。彭湃组织广宁农民自卫军配合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攻打谭岭村;攻克江家炮楼、黄家炮楼取得胜利;捉拿江汉英、谭侣松,收缴地主反动武装。

彭湃在两次东征中,为海丰农民运动再掀高潮作出了努力。第一次东征,彭湃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指导员的名义,担负起发动农民支援东征军以及恢复和发展粤东农民运动的重任。他先在海丰选派精干工人组成东征先遣队,为部队做向导;他组织海丰农民积极配合东征军作战;他恢复海丰、陆丰党团组织和农代会;他率领海丰农讲所学员和农军组成宣传队,声援陆丰农会斗争。第二次东征,彭湃回到海丰,进一步恢复和扩大党团组织,将中共海丰特别支部扩大为中共海陆丰地方委员会;积极组织农民为东征军做向导、送情报、运送物资、配合作战等。第二次东征回师广州后,彭湃则参与筹建广东省国民党党部工作,出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行委员、农民部部长,继续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领导和组织广东的农民运动。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时,彭湃在《人民周刊》上发表《出师北伐与省港罢工》一文,强调了工农运动对于前线的支撑和应援作用,喊出了“拥护北伐,巩固后方”“北伐成功万岁”的口号,鼓舞了北伐将士的士气。北伐期间,彭湃还积极同国民党右派的破坏行径展开斗争,维护国共统一战线。1926年8月,花县反动民团总局在国民党右派势力支持下,勾结土匪对花县农民协会发动蓄谋已久的武装袭击,持续一个多月,花县农民和农民自卫军被打死打伤100多人,近百间房屋被烧毁,2000多人流离失所,农会受到重创,是为震惊全省的“花县惨案”。事件发生后,中共广东区委为花县农民撑腰,向国民政府提出惩治凶手的要求,并要求对事件进行制止和处理。国民政府派出调查委员会和一个营的军队前往花县处理此事,彭湃亦以广东省农民协会代表身份参加查处活动,终为受害农民申了冤,并解散当地民团,消除一大祸乱之源,粉碎了国民党右派破坏统一战线的阴谋。事后,彭湃写了近3万字的长文《花县团匪残杀农民之经过》发表于《人民周刊》,长文用日记形式记载了调查经过,深刻揭露了花县反动民团欺压民众的罪恶行径,并就当前革命形势做了说明。在文末,彭湃再次向国民政府发出呼吁,“使农民得到减少重租和高利剥削之痛苦”“镇压农村的反革命势力”。

三、彭湃的思想遗产和精神传承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思想内涵和精神财富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阐释,以丰富红色文化宝库、构建精神高标。

(一)忠于理想、不怕牺牲的崇高情怀

彭湃是生死于理想的人,为理想渡海求学,为理想投身革命,为理想英勇献身。彭湃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同情劳动人民所受苦难和所处的悲惨境遇,这是他改造旧社会、建立无剥削的新的社会制度思想的萌芽。弱冠之年,苦于在本地找不到出路,他便追随当时留日求学的潮流,只身渡海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留日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了系统的了解,深为其折服,思想上从一个单纯的热血青年转变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归国后,他便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力图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和海陆丰、广东地区的地域特点,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推翻内外压迫、救国拯民的壮丽事业中。

彭湃家境优渥,为了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融入其中,他下决心塑造平民形象,穿上农民常穿的衣服,打着赤脚,走村入户同农民交友,逐渐被农民接纳。他还从经济上自我革命,把农民聚到一起,当众烧毁了自家的田契,把田产悉数分配给农民,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与维护他出身家庭特权与利益的旧制度彻底决裂。由于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故而得到广大农友的衷心拥戴,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1929年8月,因叛徒出卖,彭湃被捕入狱。国民党当局对他施加各种酷刑折磨,妄图令其屈服,彭湃坚决顶住白色恐怖的压力,坚持开展狱中斗争,揭发、抨击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国民党当局对他恨之入骨,“以彭湃等四人前在海陆丰组织苏维埃……罪在不赦,判处死刑”。彭湃坦然面对,英勇就义,将33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时空。彭湃用青春、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对于理念信念的执着和忠诚,体现了生死无惧、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境界。

(二)主动求变、勇于革新的首创意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根本上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秩序、创造新文明的伟大征程,需要革命者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推陈出新。在这方面,彭湃极具超前的眼光、敏锐的头脑和创造性的办法,他关于农民运动的一系列观点发时人所未发,他千方百计求变革、直面问题闯新路的首创精神,至今仍然振奋人心。

在20世纪20年代,彭湃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气魄和远见,领导海陆丰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创造了多项“第一”,为认识中国革命规律、探索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形成科学的战略策略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农民的巨大潜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提出“农民必须有了武装,然后革命才能成功”这一真理性论断。他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发展民兵武装。他还在政权创设上务求新意和实效。海陆丰苏维埃政府颁布了《没收土地案》,创办了东江特委党校,通过了《征兵条例》,成立了海陆丰劳动银行,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近代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创举,积累了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在土地政策、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兵役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了彭湃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才干与魄力。

(三)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革命理念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方针、政策、主张得以落实的根本途径,是党和人民结成血肉联系并巩固深化的持久保证。彭湃在领导海陆丰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真正视群众为社会财富和历史的创造者,认为群众应当成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掌握其自身命运的主人。他指出,农民“千百年来满脚牛屎,被人咒骂、欺凌、贱视、压迫、虐待、奴隶,像牛马都不如”,对旧社会农民遭受的不公深为痛恨。他志在唤起农民改天换地。在同大地主和土豪劣绅的斗争过程中,彭湃认为农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始终注重激发农民的信心、力量与勇气,号召农民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去夺取胜利。1923年3月,彭湃带领六千名会员到县法庭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因交涉地租问题被拘农民,偏向地主一方的法庭迫于农会强大的声威不得不放人。这件事让农民深受鼓舞,彭湃趁机说道,“今天得到胜利的力量,是农会能指导六七千人的耕田佬团结在一块地方,有一致的行动”,纠正了一些农民归功于彭湃个人的想法。彭湃清醒地知道群众中深藏着的革命伟力,他认为,革命的奋斗目标,在于依靠工农兵联合起来,推翻压迫阶级,建设一个新的政权。

彭湃是一位来自群众、服务群众、最终回归群众的英雄人物,他的种种举措都体现了他以生民为念、一心为民造福的宗旨情怀。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比如,他规定海陆丰总农会的纲领是:“图农民生活之改造;图农业之发展;图农民之自治;图农民教育之普及。”在他的指导下,总农会设有免费为会员治病的半价药房,有免费招收农民子弟入学的学校,切切实实保障农民的就医、教育等基本权益和发展权益。此外,为了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彭湃还领导了同当地土豪劣绅的斗争,抵制他们操纵市场的行为,争取粮食、番薯等农产品定价权,防止“谷贵伤民”“谷贱伤农”。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采取了改善工人、士兵生活条件,废除苛捐杂税等举措,使革命的主张深得人心。

四、结语

彭湃是中共早期革命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是全党较早深刻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并付诸实践的革命家之一,为组织动员亿万农民支持和参与革命而呕心沥血,为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的革命道路的最终形成。彭湃短暂而辉煌的革命生涯,在党史、军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充分体现了他主动求变、勇于革命的首创意识,依靠群众、团结奋斗的革命理念,忠于理想、不怕牺牲的崇高情怀。这些品质是彭湃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彭湃的思想和实践遗产,进行学术上的还原和理论上的阐释,推动革命先辈经验、智慧和精神的当代转化和发展。

(作者:肖昊宸,太原市城乡管理局二级主任科员,历史学博士;彭浩,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