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为齐白石“纠改”地主成分的故事真相!

作者:特例的猫 来源:特例的猫 2025-05-24 2232

领袖毛主席与画家齐白石是正宗老乡,两人都出生在湖南湘潭县,老家相距不到二十公里。

关于毛主席和齐白石,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在土改时,齐白石接老家来信,说家里人被划为地主,不仅财富要被没收,而且还要遭受批斗。

齐白石惶恐不安,在老友徐悲鸿的建议下,写信向毛泽东求救。

在毛泽东的干预下,齐白石家人被划为地主之事,才得以“纠正”。

这个故事颇有传奇性,但其实半真半假:真的地方在于,“求救”确有其事;假的地方在于,“纠正”子虚乌有。

所谓为齐白石“纠改”地主成分的故事真相!

齐白石出身穷苦,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虽然后来卖画有了不少收入,但过惯了穷日子,从来不大手大脚。

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在老家盖房子置地,到了解放初,已有200多亩良田,一大处院落和附近的几十亩山林。

齐白石正式结婚两次,原配夫人陈春君为他生下3个儿子,后来又纳胡宝珠为侧室,又多了4个儿子(其中一个夭折)。

1941年,陈春君去世后,齐白石把胡宝珠立为继室,考虑到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于是把一生积攒下来的财产分成6份。

陈春君所生的3子,分得湘潭老家的田地房屋;胡宝珠所生3子,分得北平的房屋和现款。

齐白石在家乡的儿子,则把分得的土地向外出租。

承租者称为佃户,佃户租种地时,要向地主交纳押金,还要交纳地租,如果收成不好,缴不够地租,就从押金中扣除。

1950年11月,湖南开始土改,齐家的土地被充公,可收取的押金已被他们用来购房置地,没钱退还给佃户了。

齐白石的大儿子齐良元被抓了起来,如果不退换佃户押金,不但要遭受批斗,可能还要被枪毙。

齐白石收到老家来信:乡政府要追取押金一千多块银圆,押谷两百多石,家里的财产已全部登记没收,家人也马上要被送去批斗。

齐白石惶惶不安,年初时他对土改的风声略有所闻,凭着先见之明,意识到家乡的土地和住宅,可能会累及自己和家人。

在此情况下,主动向毛主席表态,要家田地和房子献给国家。

在写给毛主席的信中,他谈及了老家的田产:往年在湖南湘潭白石铺茹家冲置有田屋,田约二百余亩,住宅一进,拟将上项田屋全部献给国家,以便归还人民。

一进住宅加200多亩田产,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如果不是因为土改,齐白石是不会轻易这样表态的。

写信后不久,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齐白石,并在朱德和章士钊等人陪同下,和他共同用餐,齐白石为此感到莫大荣耀。

收到家人的来信后,齐白石心里想,前次虽然将“田地交公”告诉毛主席了,但可能主席因工作太忙,并未传达至基层,所以他家并未被区别对待。

于是齐白石在1951年元旦前后,再次上书毛主席。

齐在写给毛的信中,介绍了老家划定家庭成分的具体情况,直言不讳地向毛主席表示,“请求向地方政府打个招呼”。

毛泽东收到齐白石的信后,思考再三。

按照常理,齐白石的这个要求,是他一句话就可解决的。

但毛泽东明白,土改是国家的大政方针,牵涉千家万户,不能因人而异。

而且他虽为国家主席,但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一贯是不加干涉的。

不久前,毛泽东接到家乡汇报土改情况,以及询问主席家庭成员情况的来信。

当时毛岸青正从北京回老家,毛泽东便让岸青向乡政府转达了自己三条意见:

一、家人不参与分田,家产由政府处理;

二、家庭阶级成分,实事求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三、人民政府执法不循私情,按政策办事,人民会拥护政府。

于是,他在齐白石的信上用铅笔作了郑重批示:请王首道同志交湘潭县县委,研究处理。

“研究处理”,表明毛对这个问题是十分慎重的。

与此同时,毛主席又亲笔给齐白石回了一信:

白石先生:来信收悉,已转寄湖南省人民政府王首道主席,请他酌情处理。此复。

顺致敬意

毛泽东,一月廿七日

王首道收到毛泽东批示的信件后,批转给湘潭县委处理时特别强调:不能因齐白石是名人,便偏离现行政策,给予破例照顾。

时任湘潭县委书记的杨第甫,把批件交给湘潭县乡政府,要求他们按毛主席的批示,对齐白石反映的问题,按区别对待的原则办理。

后来,当地土改工作对给县土改委员会的联合报告中,明确提及了此事:

昨奉区府指示,关于齐白石的家,应有区别的对待。

并要把齐佛来(齐白石之孙)的家庭状况及被斗争的情形报告等因。

我们领会了,马上向群众去说服,并加以解释。

县委书记杨第甫回信给省委:

王主席转来“毛主席批示齐白石先生”来信一件,以齐白石先生在我县白石铺置有田产,此次土改中因退押事,拘禁其家属,嘱即酌情照顾处理。

经查,齐白石先生及其子其孙的家庭成分均为地主。

我们经说服农民,对齐白石先生一百四十亩田的押金,予以照顾处理……

这封保存在湘潭县档案馆的信,只说到了齐白石140亩田的押金予以照顾处理之事,对划成分一事则未曾提及。

齐白石家的地主成分,之所以没有给改,个中原因不难理解。

茶恩寺镇的土改工作队收到毛泽东、王首道、杨第甫的批示后,肯定要认真研究。

齐白石30年前就在北京卖画,老家的房产是从那时开始陆续置下的,并非解放前三年所购置,家乡的干部和群众都清楚。

工作队根据三位领导的批示精神,对此要重新核实查对,并经当地乡民评议,知情者反复讨论。

齐白石家的土地数量,完全符合划为地主的条件。

如果他早年贫穷,后来靠卖画所得的钱购置土地,就可以不划地主。

那么其他地主购置土地的钱,大部分收入也是合法的,是不是也可不划成地主?

因此,齐白石家如不划地主,整个茶恩寺谁家也划不了,那么整个镇的土改就没法搞了。

这并非土改队无视上级首长的批示,实在是不得已。

况且,毛主席说的只是“研究处理”,并没有明确说要给齐白石家改成分。

于是他们对齐白石家的成分没作改动,仅在收浮财、退押金、关押批斗等不是原则问题的方面,给予了“酌情处理”。

至于县委的杨第甫书记,为什么不提及,为齐白石家改成分的事呢?

估计也是左右为难,如果一定要给齐白石家改成分,整个土改工作就会乱套!

土改工作队已对齐白石家进行了适当照顾,也算给了领导一些面子。

在那个年代,很多基层干部虽然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不是太高,但在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上还是毫不动摇的。

家人不再被关押和批斗,齐白石以为问题解决了。

有次县委书记杨第甫到北京开会,齐白石听说后,专门画了一幅荷花相赠。

老人家在落款一连书写三个“白石”,据说是表达“在此三叩首致谢”之意。

1957年齐白石去世,家人即便知道他们的成分没改,也无法向他反映了。

杨第甫生前的一些回忆文章中,都认定齐白石家的成分问题解决了,毛泽东为齐白石改成分一说,最早出处大概源于此。

对于这种说法,当时就有齐家后人明确反对,说杨胡说八道,篡改历史!

齐家后人的愤怒可以理解,他们土改时都被划为地主,几十年来子女入党、参军、升学、工作都受影响。

他们还亮出了湘潭县革委会,为齐白石的孙子齐金平摘去地主帽子的文件为证,如果没划地主,何有摘帽之说?

至于杨第甫为什么会在回忆中,说“毛泽东为齐白石‘纠改’地主成分”呢?

这也不是他故意混淆黑白,从他支持彭老总而受牵连看得出,他的道德和党性是可靠的。

他之所以换了口径,是因为历史环境改变了,政治正确的标准不一样了。

何况他写相关回忆时,此事已过了好几十年,他也只记得个模糊大概,具体结果却淡忘了,不清楚齐家人的地主成分当时没改。

毛泽东为齐白石“纠改”地主成分的故事,也通过各种媒体,在国内外大肆传播,并被一再拿来宣扬。

毛泽东对齐白石信件的批示,转寄到湖南湘潭处理,一纸化解了齐白石的危难。

反映了毛泽东对文化名人齐白石先生的高度重视,并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工作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这则看似温馨的故事,不仅掩盖了事实的真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和人民领袖的形象。

使人误解为领导人的一个批示、一封信,甚至一句话,就能够改变程序,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其实毛泽东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曾为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如杨开慧的闺蜜李淑一,请毛主席推荐她进中央文史馆,毛在给秘书田家英的信中就曾说: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

哪怕老朋友求助,毛也没有照顾,只是公事公办,甚至无奈地说:我推荐几次人家不录取。

这就是毛泽东对友情和原则的态度!

齐白石家人的成分问题,毛泽东不一定知道最后的结果,但即便知道,也一定不会去责怪当事人。

对同乡所托,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予以过问,体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真诚坦荡。

但党的政策不是摆设,绝不能突破原则的底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11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