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50周年:红旗渠前话沧桑

作者:孙景超 来源:社科院专刊 2015-12-04 2358

 今年是红旗渠通水50周年,触动我回顾一生所见所闻所感,真是思绪万千。往事如烟多忘却,但人民群众许许多多撼天动地的壮举,常每每萦怀。这里我特别想说说河南林县的红旗渠。  

  治水雄心

  我第一次到林县是1957年的初秋,去林县一中总结劳动教育经验。那时交通不太方便,早上我们从安阳动身,在沙石路上颠簸了一上午,临近中午才 赶到县城。到学校后,校领导向我们全面介绍了情况,并让我们观看了去年学校举行十周年校庆的各种展板和资料。这里的许多新事物一下吸引了我,原计划在学校 住三五天就回京,我当即改变了主意,决定在学校多留几天作进一步深入调查。这所中学劳动教育内容很丰富,极具特色。生物课结合实际,重视实验活动,实验园 分11个区,有70多种植物。学校善于引导学生把知识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假日参加农业劳动,并经常组织学生向当地农业劳模和农民学习,教育学生 热爱农村。随着调查越深入,我越感到兴奋,一转眼,我在学校就住了两个星期。回京后,我写的长文《林县一中是怎么进行劳动教育的?》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教 育》上,编辑部还配发了社论。《人民日报》编辑看后,又特地找我约稿,我又以《一个培养劳动能手的山区中学》为题,写了一篇约3千字的文章发表在当年12 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有几家出版社还收集出版了这些文章。一时,林县一中在教育界有了一些名气。他们也同我结下了深厚友谊。

  那次,由于在林县住的时间较长,我对林县的历史、社会生活,也作了一些调查。这里人民思想觉悟很高,对党的感情很深,民风淳朴,性格像大山一样 刚毅,非常勤劳、实干。当地能工巧匠很多,因为靠着太行山,世代和山石打交道,石匠的工艺水平很高。据介绍,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就有林县石 工师傅参与。现在全国建筑大军,包括闯海外的,林县石工也是很有名的。因此,兴修水利,当地有雄厚的人力资源。

  1956年,《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公布,林县召开了隆重的动员大会,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响亮口号,计划将山区 变为“无处不绿有水皆清……到处是桑树林、蔬菜田、棉花山、花果园……”林县当时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缺水。那时就听说县里治水的雄心很大,已开始建 设英雄渠、洪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并正酝酿新的宏伟计划“引漳入林”——在太行山腰修建一条宽大的总干渠,把140多里外的山西平顺县石城侯壁 断下流量较大、日夜不停的漳河水引进林县。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1960年,当我从报上看到经过豫晋两省反复协商,红旗渠动工的消息时,既兴奋又震撼。

  震撼天河

  世间往往有很多巧遇,1965年春,因工作需要,我又到林县住了约一年半的时间。这里过去缺水太离奇,群众中取名“盼水”的不少;嫁闺女,要看 村里有没有水;严重缺水的地方,有的男人一辈子找不到“对象”。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使我闻之特别心酸。在深山里的桑耳庄,有个老汉桑林茂,大年三十到远处 山下排队挑水。回来快到家了,新过门的儿媳王水娥迎上去,接过公公挑水的担子,往回疾走,不幸摔倒,水泼光了,新儿媳丧气之下自尽了。

  我这次到林县,正值红旗渠建设高潮,缺水情况已大为改观。经过五个春秋奋战,当年4月5日总干渠通了水。次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在一个艳 阳高照、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县里举行了庆祝典礼。山乡里沸腾起来,到处红旗飘扬,人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通水了!”他们祖祖辈辈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 “水”进到了自己村庄和田园里,有的老人激动得留下了喜悦的泪水。那天,县里特地请我们工作组同志参观红旗渠。我们跑了一整天,看了总干渠、分水闸、支干 渠、发电站、蓄水塘堰……导游同志是县里专门安排的,对修渠过程非常熟悉,把工程的宏伟、建渠的艰辛、人民的热情和战斗精神介绍得有声有色、感人肺腑。印 象特别深的曙光洞,穿过大山深处,长4千多米;青年洞十分险峻,青年突击队员当年攻坚排险的故事,令人动容;还有一处处高架渡槽,下面一根根粗几米、高几 十米的庞大柱子,耸立云天,一字排开,上架宽大的水槽,宛如一座长长的大桥,把水从这个山上引到那个山上,放眼望去,极为壮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当年到祖国各地出差也见过不少大工程,已是个不太易感动的人,但那一次参观红旗渠,许 多感受远超过我的想象,说感到巨大震撼一点也不夸大。回到村里,闲暇之余,特别在月夜,徜徉在渠边,听到像拨动琴弦一样的流水声,看着眼前绕村而过的清 泉,常常引起我无限的遐想……不由地暗自赞叹,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创造力实在太伟大了!

  奇迹背后

  只有全面了解修建红旗渠的整个过程,才能深刻认识这一伟大“奇迹”的含义和分量。红旗渠建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山腰上,完全是在推倒山头、劈开山 岭、凿通山洞、跨过山峦、越过道道沟壑,极为艰难条件下修建起来的。据最后的统计,共推倒千余个山头;凿通隧洞约211个,总长约53.7公里;总干渠、 分干渠10条,总长约304.1公里。红旗渠全部工程投工5600多万个,完成土石砌方2200多万立方米。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它完全是靠一个山区小县 的人民群众,苦战十个春秋,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土一石、一锹一铲、一点一点攻坚下来的。

  修渠过程,处处强调科学。县里组织技术人员对引水路线反复测量、反复论证;全县一盘棋,统一规划。为了尽早更好地发挥效益,对配套工程、关键环 节,渠道段落的先修后修,都有周密细致的安排,然后把施工任务分解到各乡(镇)、村、组、户,要求限期保证质量完成。对工程质量把关极严。对每一块石料的 长、宽、厚度和砌成的渠底渠墙中间缝隙不得大于多少都有明确规定,据说有的渠段砌成后,发现不合标准,检察人员坚持不验收,硬是要求把砌好的部分撬下来换 上合格石料。

  这么艰巨浩大的工程,基本上全靠双手,用很原始的工具建成。缺乏推土机、挖掘机、钻孔机等先进工具,人们就用铁锹、镐头、钢钎、铁锤;缺乏运输 车辆,人们就靠肩挑、背扛、小车推拉;没有先进的炸药,人们就用自己配置的土炸药开山。准备石料和大量土石方的开凿挖掘工程,多利用农闲的冬季。我们目睹 很多农民冒着风雪严寒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施工,令人感动。为了节省时间赶任务,有些群众带着铺盖、锅灶长期吃住在山上。群众告诉我们,刚开工的那几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缺衣又少粮,经常吃不饱饭,硬是勒紧裤带在奋战。现在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学习红旗渠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红旗渠整个工程,按当时的核算总投资约1.25亿元,国家投资4600多万元,约占37%,社队群众自己投资7800多万元,约占63%。可以说这么伟大的工程,基本上是林县人民自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起来的。从中,我进一步生动具体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比优越性。

  山乡巨变

  2009年秋,院里组织老同志到河南旅游,首站安排参观林县红旗渠,我决定再到林县看看。这次因时间较紧,仅走马观花,看了总干渠分水闸、曙光 洞、青年洞、部分干渠等标志性工程和展室。这些地方我在1965年都看过,是旧地重游。这是我第三次到林县,关注的焦点自然是红旗渠全部建成后的情况和经 过近半个世纪,这里大环境的变化。

  红旗渠是1969年7月完工的,有效灌溉面积约54万亩。干旱的林县山区,今日已变成一个水乡。因为有了水,工农业发展很快。林县前些年已改为 林州市,成为一个国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城关过去基本上都是平房,现在高楼四起,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沿途乡村也建了不少漂亮的楼房,显示这里城镇化 正在逐步推进。时值金秋,山乡里田园如画,一派丰收景象。我站在山上伫立渠旁,放眼四望,心潮澎湃。眼前这个在旧社会贫穷、落后、偏僻的山乡小县,今天已 建成物阜民康、风景秀丽的幸福家园。它的沦桑巨变,不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翻天覆地大变化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原载:《社科院专刊》2015年11月27日总第321期

早前报道: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研讨会在河南林州召开

  (红旗渠通水50周年)“她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代和未来”

  ——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研讨会在河南林州召开

  新华网郑州4月2日电(记者双瑞)红旗渠通水整整50年了。半个世纪前,林县人绝壁穿石,历时十年修建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彻底结束了当地缺水的历史,也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旗帜插在了太行之巅。

  “红旗渠精神的价值、影响和贡献早已超越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代和未来。”4月2日在河南林州召开的“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研讨会”上,数十名修渠劳模、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畅谈心得,充分挖掘和肯定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志存高远的理想追求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宗旨意识,令人肃然起敬。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伟说:“林 县县委决策修建红旗渠不是为了好看,更不是为谋取政绩,而是要解决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他说,抱定服务人民的信念才能矢志不渝,在协调推进“四个全 面”的今天,更要弘扬红旗渠精神。

  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张光辉看来,林州30万民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为改变生存面貌锐意拼搏的意志,对后人尤其有启发意义。18年 前,他曾在林州挂职锻炼,短短两年时间,耳闻修渠岁月的故事,目睹林州人在新时代的干劲儿,“对我一生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红旗渠是林州的‘传家宝’,它融入了每个林州人的血脉和灵魂。”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说,红旗渠精神是太行儿女与自然抗争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又在指导林州经济发展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红旗渠通水50年来,林州市总人口由60余万增至109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87元增至57208元,增长65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元增至13942元,增长257.2倍……林州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长期居河南省十强,由太行山的“地理锅底”站上了财富高地。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重温‘战天斗地’的历史,可以让人们冲破思想差异的樊篱,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羁绊,找到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说,将继续深入挖掘弘扬红旗渠精神,用红旗渠精神凝聚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此次研讨会由中共河南省委、新华通讯社联合举办。新华社与红旗渠渊源深厚,半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新华社记者沿着红旗渠建设者们的足迹,攀爬悬崖峭壁,不断深入挖掘其中的动人故事,公开报道达300多篇,构成了强大的时代回响。

  新华社副社长于绍良表示,对红旗渠精神50年来持续不懈地报道,使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的新闻品格和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彰显。新华 社在建设国际一流的世界性通讯社征程中,将一如既往地讴歌红旗渠精神,推动红旗渠精神在共筑伟大中国梦进程中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4
1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