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习近平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作者:陈文胜 来源:论道三农 2017-04-12 1813

正确理解习近平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陈文胜

正确理解习近平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首先是习近平在湖南的两会代表团提出来的,而且明确要求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后农业改革的主攻方向。到中央农办参加了一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门座谈会时,我就想,这个会有可能是为明年的一号文件起草做准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因此,我为了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言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那么,我们需要弄清几个问题。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现在有很多的观点,比如去库存、降成本、增效益,还有科技创新等等,难道这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吗?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理解习近平提出这个概念的真正意义。那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亟待加快转型、实现历史跨越的窗口期,习近平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保障农产品数量、特别是粮食数量始终摆在第一位。有人一提起现代农业就与美国比较,而美国农业是地广人稀,养活美国太简单了,主要是卖给别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这么少的耕地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因此,我们所有的思路、所有的发展理念都是保数量,能够有饭吃就不错了,没有什么品质的要求。因为食品短缺,只愁生产不愁卖不出。整个农业领域计划色彩很强的,规定粮食产区必须保证完成粮食产量。甚至农民不愿种田,逼得基层干部要帮农民去种田。上报那些产量数字可不可信?因为没有办法核实,信不信由你。

现在湖南的大米、东北的玉米大多放在仓库里面,尽管卖不出去,国家还是有最低保护价。因为有最低保护价,卖不出去农民还是继续生产,生产出来继续都放到仓库里去。我们湖南是鱼米之乡,号称“湖广熟,天下足”,但很多县城包括小镇都卖泰国大米。在这个情况下,提出什么科技创新把产量翻一番,成本再降低,但是还是卖不出去,只不过是增加仓库的库存罢了,而库存怎么去得了呢?

为什么一方面大量进口而一方面大量积压卖不出去?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农业生产没有跟消费对接。原来我们每餐吃四两米都还吃不饱,现在一天能吃多少米?蔬菜、水果、鱼类、肉类等都是粮食,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专家说原来的一日三餐是根据原来的劳动强度、营养不足相适应的,现在不少人的劳动强度轻、营养过剩,吃两餐是比较健康的,以免造成肥胖病。但农业生产结构没有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粮食生产,只低头生产,不抬头看销路,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这是成本问题吗?这是效益问题吗?生产不与市场对接,不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个农业生产体系,那就必然没有竞争力。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是什么去库存、降成本、增效益,也并非是科技创新就能解决问题。习近平提出这个概念,核心是要解决农业发展理念的问题。随着我们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数量的保障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以数量保障农产品供给上升到品种和质量保障的大转型,农业生产的数量导向要向质量导向转变,政府的行政导向要向市场导向转变。不是产量越多越好,粮食十二年连续增产,再继续增产放在仓库里卖不出,没有意义。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战略跨越的关键阶段,提出实现农业发展思路的战略转型。

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了,农业生产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而不是什么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用行政手段迫使地方政府提高粮食产量,如今只能放在仓库里面,吃的却大量从国外进口。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着力点是什么?

如何加快国民经济转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国务院下发了一个很好又很及时的文件,就是《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对整个经济领域提出了一个品牌战略,以品牌引领供需结构转型升级。可以说,真正找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着力点。品牌是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对于中国的农业而言,不仅供需结构矛盾更为突出,而且品牌发展的水平相比工业更低。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农业大省湖南,大宗农产品如水稻产量很高,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农特产品的品种很多,却少有叫得响的王牌,数量、产量地位与质量、品牌地位不对等,农业的竞争力能强吗?泰国的大米那么贵都愿意买,很多品牌产品尽管很贵也愿意买。我们现在一天能吃几两米?肯定要吃品质好的米,不怕你贵。一天要吃那么一点水果,也不怕你贵。

因此,要解决当前农业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就要明确战略着力点,必然是发展农业品牌,我们的农业才具有竞争力。如果不是生产品牌要规模化干什么?那就是规模化进入仓库,成为了现在最伤脑筋要去的库存。如果不是生产品牌要科技创新干什么?科技创新是提高产量了,农产品的外形也保持了,但品质呢?能补充这个农产品品种所需要土壤提供的全部元素吗?能保证这个农产品品种的味道和营养价值不变化吗?正是一些科技在农业上的滥用,使我们很多的美味消失了。生产出来的食物形状是这个形状,味道却不是这个味道,还引发了不少疾病。据有关研究发现,引发糖尿病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食用含硝酸盐过量的温室大棚蔬菜;由于大量施用氮肥,而温室大棚造成光合作用不充分,就形成了硝酸盐残留。

为什么会这样呢?农业生产不像工业生产,工业生产对象一般是无机物或结束了生命的有机物,而农业生产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行的生产,单纯依靠现代科技生产农产品,与在自然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品质和味道。因此,农业发展不仅仅是要遵循经济规律,而且更要遵循生命规律、自然规律。因为农业是一个特殊产业,对气候、水质、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那些品质优良、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是特定地域的产物,什么样的地域生态环境决定着生产什么样品质的农产品。橘在淮南生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像龙井茶到湖南来种就不是龙井茶了,东北大米品种在湖南种出来绝对是不一样的味道。所以,农产品品牌是天然的区域地标品牌,是它的天性。

那么,我就认为,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整个中国农业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全面调整。

三、怎样推进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建设?

需要明确的是,农产品的区域地标品牌与农产品的商标品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域地标品牌是生产的产地归属,关键是产地在哪里,包括特定的区域品种、特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种养习惯、特定的风俗文化、特有的味道和营养价值。至于农产品商标那是另外一个概念,像“临武鸭”是区域地标品牌,临武“舜华鸭业”是企业商标品牌。而一个农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无论是加工水平再高,还是营销手段、“互联网+”再好,也无法改变农产品的品质。就像再好的厨师,也没有办法把养鸡场里饲料喂的鸡加工成乡下原生态土鸡那样的美味。

作为农产品而言,地域性越小就越有特质,也就越具有品牌特性,如果泛化反而没有特色。怎样确定一个农产品地标品牌的区域?一个乡镇、一个村的区域就太小,而一个省、一个地级市就太大。如果是“一县一品”呢?一个县的区域也是够大的,中国不少的一个县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面积和人口。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每一个县必然有一种农产品有它的特殊品质。但每一个县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能成为品牌,很可能这里茶叶是品牌而水果不是品牌。像安化的黑茶出名,安化的水果就不是很好。所以,“一县一品”不是说所有的农产品都“一县一品”,那是不可能的。安化黑茶是“一县一品”,凡是安化县周边区域内的茶叶符合这个品质要求的,经过检测合格的,就可以加盟。还有宁乡花猪也是“一县一品”,宁乡县周边区域包括浏阳一带,经过检测符合品质要求的就盖上宁乡花猪的标志。符合这个地标品牌的品质要求,生态环境相类似的这些地方,都可以以这个品牌来生产。

“一县一品”还可以有利于农产品的质量追溯,有效化解市场风险。比如说湖南大米重金属超标,实际上不是湖南所有地方的大米都超标,但现在一讲湖南大米就包括了全省所有大米。因为湖南的大米全部倒在仓库里,没有产地细分,搞不清是衡阳的还是益阳的,是常德的还是湘潭的,一个地方出了问题整个湖南的大米就全部坏了,就引发整个农产品的市场风险。要这个规避风险,湖南大米可不可以细分成湘潭县大米、衡山县大米,桃源县大米等等,一个县就是一个品牌。比如这个县的大米是这个品牌,当这个县的大米出了问题也是小问题,就不会引发大面积问题。

因此,要全面进行全国县域的农业土壤普查以及相应的传统优质农产品品种普查,弄清楚每个县域到底适合种养什么及其哪些品种,让那些地标品牌得到全面保护和发展。

同时,现在的农业政策要围绕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加快转型,卖不出的粮食品种国家却用保护价支持,这无疑是劣币淘汰良币。国家既然有保护价,只要有点收益为什么就不去种呢?反正地闲着也是闲着。因此,对产粮大县的支持要转变为对品牌大县的支持,否则去库存就去不了。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不仅是财政投入、劳动力投入等要素的浪费,也是非常宝贵的耕地资源浪费。如果政策再不转型,还是用计划经济的思路来保障农业生产数量的话,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就根本没有办法提高。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本文是根据作者于20161212日在中国社科院农发所与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座谈会上发言的录音整理)

载《改革内参》20173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