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敢于胜利

作者:李北方 来源:李北方个人公众号“行走与歌唱” 2015-12-18 1394

   李北方按: 杂志的官方微博已经发了,我自己这就可以发了。我近来讲中国道路,有两个问题我总是要强调:第一,这条路再往前走,会不会是断头路,栽下万丈悬崖?我觉得 很悬;第二,是不是一定会把路走成断头路?也不是,中国的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关键的关键,在于意志,往哪儿走,怎么走。所以,现在好好想想“敢于胜利” 的深意,是非常有必要。当然,这也只是我所说的意志的一个侧面,这里就不细说了。

 李北方:敢于胜利

  最近,毛主席语录有点火。

  11月25日,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辩论中,在野党工党的影子财政大臣麦克唐奈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宝书”,读了一段毛主席语录,教训财政大臣奥斯 本。他引用的语录是:“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12月7日,屠呦呦先生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会发表了演讲,在现场的投影上,她引用了毛主席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指示的手迹,“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吸取到养分;毛泽东思想也是充满辩证精神的,虽然他的话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但总是得让人想一想,才能真正明白。

  对我来说,曾经让我感到最困惑的一个说法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容易理解的,什么叫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呢?初看上去,连文法都不通。随着年纪渐长,经历和感悟多了些,这才慢慢悟出了一点其中的深意。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会议,主题是国际传播。一位外宣战线的先生在发言中说,让外国人理解我们是不容易的,他举了到美国交流的例子,说在美国前副 总统戈尔交流时,戈尔说,千万不要跟我讲你们的那套话语,对我们来说那就是“洪水猛兽”,于是他就尽量用西方人听得懂的方式表达,但觉得效果还是不好,对 方还不是很能接受。

  我恰好做那个环节的主持,在串场的时候简单地进行了评论。我说,以打球为例,如果对手的反手不好,那么你就要尽量攻击他这个薄弱点,这样才能得 分,同理,美国人怕听到什么,我们反而就要多说什么,这样才能占上风,因为中美不仅是伙伴,也是对手。为什么他们怕听什么,我们就不说什么了呢?

  还记得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里面的一个隐喻性场景吗?张麻子将钱分给鹅城人,但黄四郎派了辆马车随便跑了一圈,老百姓就把钱还了回来。这样的事在土改初期也常有发生,分到财物的贫民会偷偷地把东西送回去。这就是因为不敢接受新的变化,不敢胜利。

  敢于胜利的思想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提出来的。有些人不但在面临失败的时候会害怕,在面临胜利的时候也会害怕,高估对手,低估自己,习惯了失败,就不敢接受胜利的事实。所以,在解放战争面临全国胜利之际,毛主席才讲,要敢于胜利。

  建国后,情况有了变化,敢于胜利就有了新的所指。1956年,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在第十点“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他就尖锐地讽刺说,“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象《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

  这个批评在今天仍有强烈的针对性。多年来,在思想上弥漫着崇洋媚外的风气,到了近几年,中国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了,但这种心态还是大有市场的。诸位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跟那位对外国人百般“体贴”的老兄一样的人其实非常多,各条战线上都有。说穿了,这种心态的根源就是不自信,不敢相信自己,在面对胜利时感到的恐惧不亚于面临失败时。

  民族复兴的梦想能否实现,当然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是否敢于胜利的主观因素是很重要的一个,这时重温毛主席的敢于胜利、善于胜利的思想非常有必要。如果不能树立自信心,越是接近胜利,功亏一篑的危险性就越大。

  我的个人文集《北大南门朝西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各大网店均有售。

 李北方:敢于胜利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李北方
李北方
媒体人
18
0
0
0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