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武:习近平为什么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高长武 来源:国际儒学联合会 2016-10-01 2310

高长武:习近平为什么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一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而且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多次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多个重要论断。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八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意思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其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习近平很喜欢这句话,在谈到要注重事情的本源和基础时多次引用它来说明问题,特别是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时,更是如此。在这方面,他有两句很形象也很贴切的话:“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简言之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关键作用。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民族,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不能懂得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敢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够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希望的,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样的历史悲剧,古往今来并不罕见,有许多曾经创造了辉煌文明成就的国家、民族,最终都昙花一现、变成浮云。究其原因,往往与他们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迷失了来路和方向,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但后来逐渐衰落了,特别是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西方列强的轮番侵略,中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一度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境地。面对危局,有些中国人过于悲观和消极,认为中华文化和文明一无是处,主张彻底否定和抛弃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直接移植和简单照搬西方的文化和文明,结果都失败了。最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自觉地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实际相结合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实际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造和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继承、维护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本和灵魂俱在,这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主要是指这个民族的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主要是指由这个民族的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文化气质、精神追求等凝聚而成的精神合力和心灵归宿。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这个民族发展繁荣的最深沉的力量。而传统文化则是文化基因的主要体现,是精神家园的核心部分。

具体到中国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多次谈到这一点,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阐述,概而言之,大致包括四层意思: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同在我们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其四,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基于这四层意思,可以说,如果脱离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不仅外界难以正确认识中国和中国人,恐怕就是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仅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建立不起来,而且中华民族和合一体、团结统一的局面也会受到损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华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后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绵延不断,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当然,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受过多次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和外部的挑战与威胁,但中华民族却一次次战胜灾难、渡过难关,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一脉相承且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关于这一点,习近平进行了深刻总结:“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不断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或许已经落得与另外那三个古文明同样的命运了。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其扎根生长的文化土壤,离开了合适的土壤,就会枯萎、凋零。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能够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并结出累累硕果,自然少不了中国文化土壤的培育和滋润。当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不会自行结合,需要人们主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包括历史文化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并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而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承担起了这样的历史任务。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文化载体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而不断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实现了自我革新和现代化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是凭空、偶然产生的,而是由我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包括历史文化实际实现有机结合的产物。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因此,我们理应对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呢?习近平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实际上指明了确立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两条标准:一是要同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相契合,二是要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相适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提出的。

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应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又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汲取其中的有益养分。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中,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继承和升华,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激发其时代活力,使之传承下去。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治国理政的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努力挖掘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呢?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列举了很多,相比而言,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讲得最为集中。他一口气列了17条思想: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它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也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目前我们所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军事等各项工作,都要向实现这一梦想聚焦。具体到文化方面,就是要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重要精神支撑。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精华,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险阻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

当然,也需要指出,这里所谓的“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中的“中华文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为一般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指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扬弃、改造而实现了现代化转变,处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全新的中华文化。

(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这一价值定位,主要是针对我国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特别是世界文化格局而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同时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说是主题,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人民共同的企盼,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说是问题,说明和平与发展还不是已然的状态,世界的现实状态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大量发生,特别是近些年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使得各国面临的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尤其需要警惕和重视的是,在当今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中,往往隐含、掺杂着文化的因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总是借着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交流的名义,趁机兜售其文化和价值观念,宣扬和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和“普世价值”,刻意打压和消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信。从总体上说,我国今天所面临的世界文化格局,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二是“西强我弱”的总体格局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们虽然已经初步解决了“挨打”的问题,但“挨骂”的问题也即话语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在话语权的构建中,文化话语权不可或缺。

面对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东方文明古国,如何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增强文化自立和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关于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说得很清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呢?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对此,至少可以从两个具体层面进行理解:其一,如前所述,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困苦,但一次次都最终涉险过关,历几千年而不绝,其中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滋养、智慧力量功不可没,这样的文化和文明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和自信吗?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财富,不仅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它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智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基于此而形成的“孔子热”“中国文化热”经久不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素材,是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靓丽名片,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诚如此言,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八个论断,不仅涉及到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涉及到对现实需要的考量,还涉及到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全面而凝练地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作者:高长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