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为何能打动国人之心

作者:陈玉聃 来源:上观 2016-12-22 1230

“一条大河”为何能打动国人之心

陈玉聃

“一条大河”为何能打动国人之心

这两天,一段全场合唱《我的祖国》的视频,在网上刷屏。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的祖国》为什么能够传唱至今,成为一首经典之作?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成功地将共同性和特殊性、宏大叙事和个人体验糅合在一起。

大多数爱国歌曲——尤以国歌为甚——都强调民族或者国家的共同性和宏大性,它们往往在歌词中提炼出共同的意象,如长城、星条旗、祖国父亲或者母亲等,以此构筑超越个体、超越地域乃至于超越族群的国家共同体的观念。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国歌有如此的描述:无论国歌的“歌词多么陈腐,曲调多么平庸,在唱国歌的行动当中却蕴涵了一种同时性的经验”,它“创造了和谐一致的场合,也提供了使想象的共同体在回声之中获得体现的机会”。不仅是国歌,几乎所有的爱国歌曲都蕴含着这种“同时性”和“和谐一致”。伴随着旋律的传递,从而将个体指向集体、小我指向大我。

“一条大河”为何能打动国人之心

中国曲谱网

但《我的祖国》的巧妙之处便在于,它不像通常的爱国歌曲那样充满着战斗精神,而是有着极为抒情的开始。如果是普通的爱国歌曲,大约会出现长江黄河之类的宏伟意象,但该曲的“一条大河”,却恰恰是词作者乔羽的神来之笔。《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专门提及此事:“为什么不用‘长江万里波浪宽’?当时,电影《上甘岭》的导演沙蒙,对这首歌词非常满意,只提了一个建议:把‘一条大河’改为‘长江万里’,这才有气魄啊。乔羽不容置疑地说:改不得,改不得!他说,长江是特指一条江,生活在长江边上的人再多也有数儿啊;而谁的家乡没有一条小河、小溪呢?这河流再小,甚至叫不出名字,但它在儿女们心中也是一条大河,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家就在岸上住’,‘岸上’就是你家、我家门前的那条小河、小溪的边上啊!”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它所唤起的是“我家”的记忆,是我自小“看惯”的场景。这本是一种与民族国家的共同性相对的“小我”的特殊性,一种与抽象的宏大叙事相悖的细微而细腻的个体经验,却以小见大,带出了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的通感。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大河”没有被实指为特定的一条江,却恰恰可以是任何个体记忆中的河流。

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少歌曲逐步被淡忘。若要作为经典长久留存,则大约有两条道路。其一是承载着历史中的“关键时刻”,作为立国之基本,铭刻在民族国家的记忆中,它们大多有着恢弘磅礴的主色调,如《义勇军进行曲》和《马赛曲》。但也有些歌曲,它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仪式性也许相对并不特出,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细腻情感,恰如小溪/大河之水,以天下之至柔(个人、家庭的温情),驰骋天下之至坚(民族、国家的激情),《我的祖国》便是此中的佼佼者,因为这是“我家”的大河,也是“我们”的大河,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家国情怀是深深的眷恋。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1
5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