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谈学习马克思:凡是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 记住一条, 绝对不回一句话!

作者:胡鞍钢 来源:经济学家圈 2018-05-10 1931

胡鞍钢谈学习马克思:凡是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 记住一条, 绝对不回一句话!

胡鞍钢

胡鞍钢谈学习马克思:凡是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 记住一条, 绝对不回一句话!

我们来看一看如何做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向马克思学习,也向毛泽东学习。

马克思创造了独特的社会科学方法,应当是我们学习的范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二版跋中写道:“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①这是马克思从事社会科学特别是撰写《资本论》重要方法的经验之谈,更是一种真正科学研究的范式,这对毛泽东研究中国问题影响很大。

毛泽东在1941年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写成的,先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部分,然后加以综合,得出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来。”①同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再次谈到马克思的方法论,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毛泽东还非常有针对性地批评说:“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这就可以看到一个好的研究与不怎么样的研究的区别所在,也是高水平研究与低水平研究的区别所在。一篇文章、一部书,只要看一看所占有的资料就可以知晓了,我称为有没有信息量、知识量,有没有含金量。

不过,毛泽东研究中国问题还有自己的特色,他在《关于农村调查》这篇文章中比马克思又前进了一步,十分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长期坚持调查研究的必要性。他指出:“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作了许多调査”。“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同时,毛泽东指出调查研究应注意的方法。要用对立统一观点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要详细地占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假若丢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仍然没有发言权。如此等等。这是我们达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保证。但是,认识客观世界有一个过程,不能一次完成,因此,调查研究也不能一劳永逸。“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的知识。”?可以认为,毛泽东提倡的调查研究,就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学习社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是“知行统一”,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的。

从毛泽东的角度来看,他非常重视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有相当多的讨论。他1941年讲到,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说人比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屋的图样。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也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①从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比较前瞻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个阶段,“两步走”;以及后来社会主义时期提出“两步走”;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等等。我想这都是源于马克思的一个基本精神,不仅是认识世界,还在于改造世界。当然你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也就很难改造世界。

毛泽东在1959年年底到1960年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时就讲到,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本质的矛盾。他特别提到《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使用这种方法。我们看到也包括其他的数量分析,马克思的记录非常的详细,特别是他的《伦敦笔记》,有24本笔记,总共有1250多页,摘录了当时的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各种资料,这是马克思后来能够写出《资本论》非常重要的来源。诚如毛泽东所言,马克思是用这种方法,总是从现象出发找到本质,然后又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就能够提纲挈领。实际上毛泽东也是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去获取新的方法来研究和讨论中国问题的。

当时毛泽东就认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没有辩证法。正确的哲学思维是经济学家学好经济学论著的必要条件。大家看见没有,韩老师是读明白了,写了《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因为这是哲学家写的经济学的书。确实现在我们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很好的哲学基础,更谈不上阐释精辟的哲学思想,所以说写的论文就是经济学,有学术无思想,或只有很少的思想。恰恰这一点很重要,要想成长为比较优秀的学者,还真的得学习哲学,应该向马克思学习。毛泽东也指出这个问题,他认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没有哲学思想,他加了一句话:“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从这一点来看,李瑞环同志虽然不是经济学家,又不是科班的哲学家,但是他能够写出具有哲学思想的文章和著作来指导中国社会实践,如《学哲学用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务实求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他的书雅俗共赏,也很受老百姓欢迎。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的学者是能够贯通这两个学科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讲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①他们才能够(写出)完整的严格的系统的科学著作。我觉得科学方法训练与哲学方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要结合这个来讨论一下,我自己也是有长期经验和深刻体会的。

如果马克思没有哲学的基础,他不可能像毛泽东所说的通过商品发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他可能就商品论商品,就好像我们看到的一大堆数据,就数据论数据。深刻的思想一定要从扎实的学术研究中凝练出来,我称之为文章的“灵魂”。好的论文一定既是学术性达到规范标准,得到同行(特别是小同行)的认同,更要有思想性,其他方面的人也能够受到启发和启迪。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法文版序言和跋中讲了一段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称之为“马克思精神”。

可以说,《资本论》就是一座社会科学的高峰,这是马克思毕生的研究成果和最重要的著作。马克思花了40年的时间,从19世纪40年代起直到他逝世,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一步一步地攀登上这一辉煌的顶点。这既是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心得,也是马克思不朽的伟大精神。

我记得在1971年时,在黑龙江北大荒记下了这段精彩格言。这不仅影响了我的青春年华,后来还影响了我的一生。回过头来看,人生之途就如同登山,马克思的精神成为我在国情研究的领域科学攀登的一种激励,一个最好的榜样。

马克思的许多论点或某些理论可能会过时,但是马克思的精神是不会过时的,他的这些人生格言始终是至理名言。

为什么马克思敢于攀登科学高峰呢?马克思在初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就清楚地懂得一个人怎样选择职业,又是怎样为人类服务他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什么是“伟大人物”,什么是“最幸福的人”。他还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年轻的马克思写的一段话。正是有了这篇文章这段话,才成就了后来的马克思。在座的同学们,你们非常年轻,要想清楚,要多看看马克思的书包括他的传记,跟马克思这样的伟人对话,非常重要。

当时青年的马克思,他所持有的幸福观远远超过我们当今。他认为为人类服务是最幸福的人,而且他也认为作出这样贡献的是最伟大的事业。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我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我认为,国情知识是公共产品、公共知识。我们研究国情与国策,就是“知识为民,知识报国”。其实是与马克思这个想法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克思给我们的人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读马克思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读马克思,他本人就是一部书,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所经历的极其艰辛动荡的生活,他所研究的重大的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他是如何写作伟大的《资本论》。一个是要读马克思主义。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就其人格和人生道路来看,马克思都堪称是我们的榜样。我在40年之后的今天感慨万千:一旦你能够按照马克思这段话不断地攀登高峰的时候,你也会领略,真的是如同毛泽东所说的那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无限风光肯定不是在平地上,也不在平坦的大道上,能取得成就的一定是那些马克思所说的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确实需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要有一个献身的精神,不断地攀登高峰。马克思是花了40年的时间写出这部巨著《资本论》,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我们也是要天天写中国这部巨著。当然,我们不可能写出《资本论》这样宏伟的巨著,但是我们能够不停地把《国情报告》写下来,这本身就是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信息和知识,积少成多,最终也会形成一个知识的髙峰。所以说,党建读物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国情报告》(14卷,27册)就是这座“白纸黑字”的知识之峰。这也是我60周岁的感悟和感慨。你们将来也会60周岁,你们要从现在就搞清楚,你们在60周岁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不断累积起来的知识高峰。就像我们今天再去读马克思这段话,重温它的深刻含义。一方面你们要阅读马克思的书,不断地与马克思对话,学习马克思的精神;另一方面你们也与胡老师对话,即使毕业了,也还可以继续研讨当代中国问题,不停地写作中国。一个人其实潜力非常大,读好马克思,就有可能攀登出一个高峰来。这就是我60周岁生日的时候不让你们办这个、办那个(指祝寿)的原因。我自己也在反思,今后能不能找到一座更高的知识山峰,能不能持续地花10年、2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马克思传》中曾经讲到,他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写作计划,不过要完成这个计划,他必须活到100岁才行!但是马克思生命比较短暂,只有60多岁,在当时还算寿命相当高的。如果他要是再活得长一些,真不知道要给人类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实际上,人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所谓“有限”是生命有限,所谓“无限”是创造无限。这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要通过“有限”来创造“无限”。因为人总是要死的,但是知识却是永存的。这个知识不是唾手可得的一般知识,一定是科学高峰的知识,通过我称为“天天读”“天天写“天天思(考)”,是可能攀登上科学高峰的,会有“一览众山小”的体会。这是我与你们交流的一个最重要的想法。如果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有高人指点的话,我想我还会更成功,写作更多的书,创造更多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我作为老师一定要把我的想法和体会分享给大家,因为你们在人生道路中有很多诱惑,有很多选择,但是一定要想清楚,最好的榜样就是马克思,最好的话就是马克思这段话。

胡鞍钢谈学习马克思:凡是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 记住一条, 绝对不回一句话!

最后一点我想再说一下,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版序言中说的一段话。大家知道马克思在世时遭受各种人的批判、谩骂和打击,他始终处在逆境之中。所以马克思有了这段话的深刻体会:“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马克思的这段话也很重要,是持有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我称之为“君子风度”,就不需要理睬那些“小人们”了。什么叫作树大招风?你去看看鲁迅,当年抨击他的人最多。最近我看了汪晖也讲了一段类似的经历,他也是被抨击得最厉害的。但是,你不要忘记,凡是科学批评意见,我都欢迎。在20年前张曙光(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对我们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有一个比较专业的批评,他先把评论的报告寄给我,请我去天则研究所当面讨论。我认真研读了报告,又去当面与他讨论,交换意见。凡是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记住一条,绝对不回一句话,用马克思的态度,“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对学者来说,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我从来不会去回应网上各种的非专业的、带有偏见的讨论,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分散精力。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不平静的,总会有各种杂音、干扰甚至人身攻击。你自己的内心要能够调整,你才能够成功。正是马克思科学态度给了我智慧,我才能从容地、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学术之路。

马克思用了毕生的精力,花了40年写作《资本论》这样的著作,即便没有完成,也是一座知识的高峰。这种持之以恒、勇于攀登的马克思精神在世界上或者说人类历史上都是最高的境界和最伟大的精神。这也是我们今天去读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所需要的学习和秉持的精神。我把它称为“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精神”。很少有人注意马克思精神,更多的是注意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没有马克思精神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即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受到挑战,但马克思精神是无可比拟的,更是永存的,它总是可以激励我们所有人的。

我就谈这点体会,也是我60周岁的一个人生体会和感悟。因为有了这种马克思精神,我们就可以想象自己人生的道路应当是什么样的道路,又是如何做好思想准备,不畏劳苦地攀登知识高峰。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