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亚平:美中贸易巨额逆差真相

作者:丛亚平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449


美中贸易巨额逆差真相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丛亚平

  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争端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频频以与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发难,所谓的反倾销裁决和贸易保护措施频频出现。然而,中国真的存在与发达国家的巨额贸易逆差吗?

  联合国经济专家最近在北京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大举进入,使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出现了巨大误差。而真实的情况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额应属基本平衡,甚至中国方面还有一定的逆差。

  旧有贸易统计体系存在巨大偏差

  从传统意义上看,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大,表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强、贸易发生额多、在贸易中的获利大,而全球化的推进却使这种传统看法遇到了挑战。

  美国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贸易上的受惠程度,都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的统计数字却显示,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141.7亿美元(而美方的统计认为美中贸易逆差竟达2020亿美元)。难道美国和中国比贸易能力反而大大不如?中国反而成为国际贸易的最大获利者?事实显然不是如此。联合国贸发会议高级经济事务官李月芬的分析,对解开这一迷局提供了很大帮助。

  李月芬介绍,现行的国民经济和贸易核算结构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贸易差额制度的初衷是用来衡量跨境商业交易,因为当时外国直接投资和中间产品交易并不重要,所以当时并没有把此列入考虑因素。这样,进出口被定义为商品流进和流出国界的物资流动,贸易差额只是流入或流出一个国家的销售总值之间的差额。

  如今,世界经济正经历一场巨大的结构性变革。全球制造业中的一些产业已经被分割细化或模式化,垂直化的分工允许各种产业在不同的国家内开展。资本迅速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而劳动力依然是国际流动性最差的生产要素,因此大量的资本及中间产品流向劳动力丰富且便宜的地方。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对具有大量直接投资流出到国外的发达国家而言,国际商业活动正变得越来越无国界化。由于发达国家到别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使得部分国际商业活动直接发生在别国而没有统计在本国的贸易额中(相反却变成了别国的贸易额)。然而只有具备竞争力的公司才能这样做,不幸的是,发展中国家仍然主要依赖跨境贸易,而到别的国家去投资和办企业的则极少。有统计表明,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出和流入是差不多的,而发展中国家,外国资本的流入很大,而本国资本的流出则很小。

  李月芬指出,对资本流出和流入基本均衡的国家而言,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仍较适用,但对中国这样外资流入远远数十倍大于本国资本流出的国家来讲,沿用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出现了很大误差。例如2004年,中国引入外国投资共计5015亿美元,而资本输出仅有370亿美元。中国的贸易额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建厂形成的加工贸易,外国企业只是在中国利用便宜的劳动力组装了一下产品又流出中国,实现的贸易收益流入外国企业口袋,而贸易顺差的账却记在了中国头上,因为这些货是通过中国海关出去的。

  她分析,关联方贸易使中国的出口被高估。现行统计方法未考虑出口企业所属权的国别差异,例如中国的电子产品出口额,其中绝大部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华企业创造的,但2004年中国对美国却有加工贸易顺差727亿美元(中国实际只挣了低廉的加工费),另外中国对日本、韩国、东盟5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加工贸易逆差为633亿美元,这说明日、韩、东盟5国和台湾省利用中国便宜的劳力和土地等完成加工后从中国境内出口美国,使得本来是由这些国家或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中,从而夸大了中国自身对美国的贸易差额。大量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都贴着美国公司的商标,这些产品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都由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所生产的。这种三角贸易加上美国子公司返销到其在美母公司的行为,也普遍被作为中国的出口加以记录。

  根据美国统计局统计,2004年关联方交易项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在华美国子公司的反向出口)总值达到530亿美元。而从美国到中国的关联方出口(在美的中国公司的返销)只达到46亿美元。另外,美国在华公司生产的产品还大量在中国销售(2005年美国在华企业销售额达1076亿美元),这些贸易额也未统计在内。

  李月芬认为,跨境贸易额在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仍是用来衡量两国商业往来盈亏的最重要标准,而外国直接投资导致的贸易额大体上不记入此列。在海外子公司销售额高于世界产品和服务出口额达两倍的情况下,此项遗漏就显得格外庞大。

  被夸大的全球经济不平衡

  美林证券公司在2005年的《新兴市场日报》中写道“实质上,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的增长大部分是由于美国在华子公司对母国的返销”。如果考虑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销售,关联方贸易以及考虑由中间产品交易所引起的双重簿记的影响,中美双边贸易差额将会打一个大大的折扣。2005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年度报告,再一次明确了美中之间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其实是由在中国的外国制造业生产扩张带来的。

  李月芬说,尽管大部分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增值不及出口价值的10%(美国自己的专家也承认一个在中国加工出口到美国售20多美元的芭芘娃娃,中国的所有加工费用只挣了36美分),而这些产品仍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李月芬认为,目前存在被夸大的全球经济不平衡。全球层面的不平衡是存在的,但问题是所报道的数据是否能反映经济现实。某些因素必须仔细考虑:

  1.贸易逆差被认为是美国收支不平衡的罪魁祸首,2001~2004年逆差平均为年GDP的5%。然而如上所述,根据美国(国际收支)补充系统,在大多数年份贸易逆差被夸大了25%左右;

  2.目前资本收益率(现有的资产价格增长)并没有被包含在美国的国民收入和产品核算中。而美国资本收益是巨大的,2001~2004年占GDP的7%以上,来自外国子公司的利润在其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企业储蓄(未分配的公司利润)在2001~2004年期间从2.1%猛增至4.5%,达两倍以上。来自海外经营机构的利润也上升了。美国公司比其他许多国家的公司经营状况都要良好;

  4.美国个人储蓄在2004年达到了最低记录即1%,这引起了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的警觉。然而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显示,由于房地产、公司权益及共同基金实现或未实现的收入,2004年美国个人净财富为支配收入的5.6倍。另外美国国民大部分投资在基金和证券市场上,美国家庭的资产组成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李月芬的结论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率低于发展中国家这一表面数据,并不能证明发达国家的出口在减少。发达国家渐渐使用以海外子公司的形式分销服务与商品,以取代传统的跨境贸易。对于某些发达国家而言,其海外子公司的销售额甚至达到其出口额的2到3倍之多。然而,通过外国直接投资(一种更为直接的市场准入模式)方式所产生的海外子公司的销售额,并未计入东道国贸易收支表。海外子公司计入母公司的利润远大于计入经常账户的金额。

  她强调,反向贸易或子公司对美国的销售被计为所在地国家对于母国的出口贸易额,这种惯常的以“生产所在地”而非“产品所有权”来统计的国际贸易记录体系,扭曲了全球化后国家间商业活动的真实图景,非常偏向于发达国家,低估了他们的实际贸易额而夸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贸易额。发展中国家未拥有前沿科技而处于产业链下游,这种统计使他们的最终产品出口往往被重复甚至三次计为出口,扭曲的统计数据使发展中国家成为贸易摩擦的牺牲品。

  李月芬指出,随着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网络造成的生产国际化,现在的“贸易收支表”编辑体系已经非常过时,并且有极大的误导作用。虽然跨国公司拥有其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数据,但美国等国政府及政策制定者和国际贸易组织者却并不能准确全面地了解国际间的贸易活动。因此,目前非常需要重新建立一个能准确反映国家间商业交流的贸易统计体系。

  真实的情况:中美贸易基本平衡

  李月芬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变“按产地原则”为“按所属权原则”的贸易统计方法,扣除美资在华企业对美国的净出口和美资企业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额,再去掉亚洲国家和地区通过中国向美国实现的出口,那么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额应属基本平衡,甚至中国方面还有一定的逆差。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姚枝仲介绍,以2004年为例,中国海关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为802.7亿美元。其中在华外资企业(包括美资企业)对美国出口822.7亿美元,从美国进口233.3亿美元,实现对美贸易顺差为589.4亿美元。另外,在华美资企业还在中国境内销售了约为750亿美元的大量商品,扣除中国中间产品投入和劳务服务等少量收入后的价值,等于绕过关税壁垒的美国对华“出口”。中国社科院大致估算这部分“出口”价值应有几百亿美元。

  这样,在海关统计的中美贸易差额802.7亿美元中,扣除在华外资企业与美国的贸易差额589.4亿美元中属于外资所得的部分,和中国境内美资企业的对中国国民的“净出口”几百亿美元,2004年中美国民之间的贸易差额要比统计上的802.7亿美元少得多。如果考虑到由于中国代替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和在华美资企业购买产品中的非中国产部分,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国民对美出口的价值增值是否是顺差还未可知!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统计数据,目前无法给出具体数字。

  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为1141.7亿美元。估计在华外资企业(包括美资企业)对美国出口107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279亿美元,在华外资企业实现对美贸易顺差800亿美元;而在华美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向中国国民销售额达1076亿美元(等于“出口”),“净出口”明显高于2004年。扣除在华外资企业与美国的贸易差额中属于外资所得的部分,和中国境内美资企业的对中国国民的“净出口”,中国贸易顺差所剩无几。如果再考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到中国的贸易顺差,中国对美国很可能没有什么顺差,甚至有一定数额的逆差。

  美国:揣着明白装糊涂

  中国社科院王立强认为,从美国统计局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统计司提供的数据,以及美林证券公司、美国对外贸易统计专家组的报告等都表明,美国政界实际上是明白美中贸易中美国是巨大的获利方,美中贸易实际上并不存在他们极力喊叫的巨额贸易赤字。他们这样“揣着明白装糊涂”,拿着并不反映真实状况的传统贸易数据叫板,除了想谋取更大的直接利益,在美国国内政治舞台上推卸责任之外,还想利用失真的统计数据把中国变为世界经济失衡的“罪魁祸首”,把水搅浑。

  对于美国一直指责中国大量贸易顺差挤掉了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李月芬指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本身也表明,并不是所有来自中国的进口都取代了美国国内产品。中国的进口实质上只替代了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进口。例如中国增长的进口份额只是部分取代了来自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地的进口,取代的原因是中国加工的产品更便宜,使美国国民的获利更大。

  李月芬认为,即使站在美国的立场,海外子公司的业绩会影响到股价、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和商业信心。因此,漏记或错记的经济活动将通过传导渠道影响各国宏观经济条件。因此,仅仅基于跨境贸易的统计数据和经济决策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好处。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经济行为的数据,无论是在国家还是国际层面上,其政策制定都不可能是正确的,也不能被大众理解或反映经济现实。而正确的贸易及商业统计必定能大大减少由于错误理解和决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急需建立更科学的贸易统计新体系

  李月芬指出,要害的是贸易统计数字的扭曲,带来了重大的国际争端和对中国不利的局面。人们通常认为,贸易顺差代表着顺差国的商业获利主义倾向,而贸易逆差则表明逆差国的经济脆弱和受损。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贸易争端频繁发生,主要是因为美国认为美方对中国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从国际多边层面看,贸易差额也构成了世界贸易组织评估市场准入和某些争端解决的基础。在很多情况下,贸易差额已经成为国家一级和国际一级做出政策决定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因此,中国亟待要做的一件事,是建立更科学的贸易统计新体系,使遭到扭曲的数据得以还原真相,并将这一真相告知于天下。

  李月芬认为,当前多数国家没有能够反映变化了的经济环境的贸易数据。她建议,这些国家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新的贸易统计体系。美国国际交易账户中关于经常账户部分补充性的、基于企业所属权的框架可以是一种选择。基于所属权的进出口产品价值增值可以作为收集、编制贸易收支表的一个很好的标准。增值可用来比较母国或东道国的总产品价值,以确定子公司的贡献度。像中国、墨西哥、巴西、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应该开始考虑这样的体系。尤其是中国,应该尽快确立这样的体系,因为中国的贸易数据可能是与现实情况相差最远的国家。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迟早也会出现中国面临的问题。

  她提出,在WTO的框架之下,对贸易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论时,诸如子公司销售、关联方贸易及中间产品贸易因素等必须被考虑在内。联合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都在拓展进一步统一国际交易概念及划分的方法。在WTO的大框架内分析这个问题,对于设计出一个适应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模式将会有巨大的帮助。

  李月芬进一步指出:这一新的贸易统计体系的首要原则就是:根据“资产所属国”而不是根据“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商所在国”来统计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根据此体系:

  出口的计算方法为:第一,中国所属母公司与其在海外的子公司的跨国界内部销售以及在华外国公司与外国人的贸易往来都不算中国的出口;第二,中国子公司的海外销售才算中国出口;第三,中国所属公司对在华外国子公司的销售也将算中国的出口。

  进口的计算方法为:第一,从海外中国子公司的进口以及在华外国子公司的进口都不算中国的进口,第二,中国人从在华外国子公司的采购算中国的进口;第三,海外中国子公司从外国公司的采购算中国的进口。

  李月芬和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重要的是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极高,如对贸易差额没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对国家竞争能力和产业结构都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采用这种更接近真相的贸易统计数据,将有力地支持中国在与美欧等国的贸易争端中立于有利的地位,保护和支持中国的企业和外贸进一步发展壮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丛亚平
丛亚平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