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党性教育和青年励志的“好教材”

作者:管青山 来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02-18 932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和青年励志的“好教材”。通过学习研讨和现场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不易,这七年中所发生的故事、这七年的意义,对习总书记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中我也领悟出了许多道理。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党性教育和青年励志的“好教材”

一、历史的契合与传承

1.时间的契合。1969年1月13日习近平等一大批北京知青离开北京赴偏远贫穷的延安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时间上,恰好与32年前的1937年1月13日党中央进驻延安相契合。

2.背景的相似。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由于国民党的追剿围堵,加上我们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革命受到严重挫折,我们党为了保存力量,寻求正确的革命道路,开始伟大的万里长征。习近平当时也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家庭受到严重的冲击,在不到下乡年龄的情况下,来到了偏僻贫穷的梁家河。

3.精神的相传。党中央在延安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形成了宝贵的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同样经历了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考验,所体现出的不怕困难、向上向善、探索真理、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爱民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当年的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党性教育和青年励志的“好教材”

二、习近平艰苦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如下启示和体会

1.志存高远,才能致远,理想信念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当年习近平不到十六岁,从首都北京的一个革命家庭来到梁家河,各方面的反差是巨大的,面对的困难和考验也是巨大的。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贫穷农民家中的我,自以为经历了同龄人最艰苦的环境和生活,自己的家乡原来是最落后的。但当我来到了梁家河,才对什么是偏僻贫穷落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想而知,那时的梁家河又会是怎样的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能志存高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意志,是不会坚持呆下来,更不可能不断快速成长进步的。所以,只有立大志,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变困难为快乐,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对过去、现在、将来进行概括和描述,展现了他的人生志向和政治抱负。

2.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棵树,要想长的高、长的壮,都离不开土壤、雨露和阳光。群众就是土壤,党的培养就是雨露,理想就是阳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经历,厚植了他的理想信念之根,也为他后来辉煌人生积累了第一桶金。实践再一次证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造就英雄。习近平从刚开始怕农民接近自己,到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与梁家河的群众结下深厚情谊,都说明群众是淳朴的,是可爱的。也充分说明,习近平有浓浓的爱民情怀。事实证明,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群众如同一面镜子,你如何对待他,他就会如何对待你,有时不是群众不听话,而是干部不像话。七年的知青生活,使习近平知道了群众的苦、群众的难、群众的情感、群众的期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在他青年时期的心中深深扎下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讲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是他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最好的诠释。

3.只有经历艰苦的磨练,才能养成良好的作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近平总书记形成的敢于担当、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爱憎分明、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都是与他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磨练分不开的。正如《孟子·告子下》中所说,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公道处事,赢得了群众的认可,让他懂得了做官就要公道正派。事实告诉我们,秤不在于大小在于准,官不在于大小在于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义是最强的力量”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他旗帜鲜明反腐败的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

4.认真学习是不断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意志品格、实践能力离不开勤奋地学习。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更应向实践学。习近平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求知若渴,博览群书,使他在书本中找到了力量、开阔了眼界。他讲话中的旁征博引,都是他不断学习积累的结果。他虚心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上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到了大学里得不到的人生大学问,为他后来的人生系好了第一粒扣子,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5.让我们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根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在字里行间都会感受到他以人民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为民情怀。他语音朴实,没有华丽的词句,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如“钉钉子”“修枝剪叶”等都是民言民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没有七年的知青生活,是达不到这样境界的。

6.个人成长离不开外界条件。习近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除了其内在优秀的意志品格,与外界的积极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是他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辈传给了他红色的政治基因。二是梁家河人民以朴实善良、勤劳淳厚的情怀滋养了他,在他孤独无助的时候,给予他无私纯朴的爱。三是当地党团组织给予了他公正无私的关怀,不以他是“黑帮子弟”疏远他、歧视他,而是给予真情关怀和帮助。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党性教育和青年励志的“好教材”

三、以此为镜,认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十多年前的故事,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更具有十分现实而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在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征程中,更需要伟大的延安精神。我们今天的物质条件与那时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理想信仰、意志信念、为民情怀、作风建设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必须予以正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1.解决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问题。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理想动摇、意志衰退、忘记初心的问题一定程度存在。有的政治方向迷茫,忘掉了理想追求,注重追求个人的美好生活,不同程度存在利己主义、唯薪主义和享乐主义。有的甚至自私自利,以权谋私,围绕个人私利打转转,患得患失,囿于房子、票子、孩子、位子、车子、杯子(吃喝)、裙子(美色)的追求之中,比房比车比待遇,讲吃讲喝讲享乐。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2.解决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都来自群众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过去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党和人民建立了鱼水关系,人民给予了我们支持和力量。现阶段在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脱离群众、“跑旱船”、弄盆景,对群众冷暖漠不关心,抱怨群众觉悟低、认为群众土气、嫌群众脏、怕群众给自己添麻烦,为人民服务流于口头,存在“叶公好龙”现象。有的与民争利,甚至侵害群众利益,把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变成了血肉分离。背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这些问题,要通过拓宽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渠道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增强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把教育引导、团结带领、关心服务群众这门功课做好。做习总书记的好学生

3.解决作风建设缺失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按照这一精神,各地都出台了具体规定,在全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但是,许多作风问题依然存在。搞形式主义、虚报浮夸、欺上瞒下,高高在上、自恃高明、唯书唯上、摆官架子,工作应付、得过且过、慵懒散拖、贪图享乐、追求奢华、铺张浪费、娇气十足,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格格不入的。我们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和期盼,才能激发出工作干劲和爱民情怀。靠坚定的理想信念解决价值观陷阱问题,靠加快发展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靠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解决塔西陀陷阱问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不懈努力。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党性教育和青年励志的“好教材”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5
7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