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他和他们

作者:戴晨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2022-02-27 1013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这段铿锵有力、热血澎湃的文字,出自《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彼时,这封信一经公开,便在中国留学生中引起轰动。那藏在文字中,对祖国崛起的火一样的热情,感染了无数个在外留学青年的心。

而牵头组织起草这封公开信的人,名叫朱光亚,当年才25岁。

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他和他们

信件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

身处盛世时代的我们,可能已经无法切身体会到这封信、这个选择在那个时代的深层次含义。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落后、百废待兴,贫瘠的华夏大地上很难看到一朵鲜艳的科技之花,正需要这群拥有先进知识和技术的青年学者回国效力。

那时候,朱光亚已经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原子核物理的博士学位,同时拿到了高薪任教的工作。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那颗悸动已久的报国心早已按捺不住。他迫切想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个人回国还不够,还要呼唤更多的海外学子用自己所学的本领,建设自己的家园。于是,便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在爱国情怀的驱使和国家政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生历经无数曲折,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新中国建设。

身为其中一员的朱光亚,回国后成为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一名老师。1952年,他又作为翻译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与美国谈判。在这里,朱光亚亲眼见识到了美方谈判代表的嚣张。因为有核武器作底牌,美方代表非常强硬,谈判异常艰难。不安分的美军机还在谈判区上方来回盘旋,时不时在远处扔下一枚炸弹。如此无赖的行径让朱光亚再次看清了美方的真面目:依靠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可以做到肆无忌惮、横行霸道,不到签字的那一刻绝不会低头。

这番经历,给朱光亚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加上之前在报纸上看到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的报道,他内心为之一颤,暗下决心要做好一件事:打造大国重器,铸就自己的核盾牌,只有这样,敌人才会有所忌惮,不会欺负压迫我们。

1955年,党中央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发展核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朱光亚被调回北京领导筹建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从此与“核”相伴终生。

但想要开始又谈何容易。那些年,外国专家陆续撤走,西方科技封锁加剧,国内经济发展极其困难,连最基本的设备器材都难以保障。人们完全想象不到,一张破桌子、几把破椅子、几平米的破房子就成了“国家级实验室”。

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他和他们

聂荣臻(左)与朱光亚(中)在核试验场

靠谁?靠谁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

朱光亚组织科技人员艰苦探索、协同攻关,先后编写了我国核武器的两份纲领性文件,为后来的原子弹研制工作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每逢重大试验,他必亲临现场,亲自指挥,遇到问题更是深挖到底,不留隐患。

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朱光亚领导的团队很多人背井离乡、隐姓埋名,把汗水与热血甚至是生命留在了茫茫戈壁,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牢牢镌刻在新中国发展的史册中。

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他和他们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无人区,一声巨响后,巨大的蘑菇云升腾于空中,久久不落,照亮了整个大地。站在远处的朱光亚,注视着这朵蘑菇云,潸然泪下,他想起了朝鲜谈判的日子,想起了日本上方的那两朵蘑菇云,想起了科研攻关的日日夜夜……

紧接着,1967年6月17日,另一朵蘑菇云也在这片戈壁滩上升起。

历史记载着: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时间。

世界震惊,再也没有人敢小觑我们。

之后的日子里,朱光亚依然把所有的心思铆在核研究上,先后参与组织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组织筹建秦山核电站等重大项目,为中国的核事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他和他们

毛泽东同志接见朱光亚

1999年,深藏功与名多年的朱光亚,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他的事迹才逐渐被人知晓。

这位事业上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为人处世却是极为低调谦和。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撰写的回顾文章只说别人所作贡献,从来不提自己。许多人都曾试图写下他的个人事迹,却总是被他本人拒绝。2004年,国际编号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他望着群星闪耀的天空,淡淡地叹息,说自己不敢当。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这是朱光亚常说的话。可这件事情不寻常——那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改变世界的一件事!那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挺直脊梁的一件事!

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他和他们

2011年2月26日,这位一辈子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的老人与世长辞。但他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如同寰宇中那颗明亮的“朱光亚星”,永远光耀后世。就像“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词中所说的那样:“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追思先辈,回到当下。不妨思考,“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是天下不太平,国家需自强,个人要发奋。如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时有抬头,国际安全体系和秩序时常受到冲击,世界并不太平,战火离我们并不遥远。这让我们深刻明白和平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享有的权利,也让我们无比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因如此,我们更加怀念那些为国防建设献身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给了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自信和底气。

斯人已逝,但他们眼眸中的忧思并没有随之远去,我们要做的就是仰望星空,常怀忧患意识,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理想信念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13
0
2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