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作者:何干强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3-11 2013

努力表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创造精神

——新中国初期的一尊红色雕塑作品钩沉

何干强

1952年8月30日山东省的《大众日报》在“文艺版”第四十期的显著位置,刊载了一幅主题为《开动脑筋,找窍门》真人石膏雕塑照片。真人身份注明是“青岛四方铁路工厂漏板翻砂法创造人、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王继伯同志塑像”。[注1]时隔70多年,原来的雕塑是否仍然存在,现已不得而知。但是,作品的原始照片仍被雕塑作者的家人珍藏着。[注2]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注1]雕塑《开动脑筋,找窍门》刊载于《大众日报》1952年8月30日文艺版文艺版。塑像为“青岛四方铁路工厂漏板翻砂法创造人、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王继伯同志塑像”。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注2]雕塑《开动脑筋,找窍门》原作右侧照片。

从原作照片看,那人物脸型的轮廓,那上身的骨骼,那汗衫外的手臂和肌肉,都显示出雕塑的作者有着相当的美术专业功底。据家人介绍,作者何之培生于1907年,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更名为“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擅长雕塑、油画、水彩,还翻译了法文原版的《希腊神话学》、《艺用解剖学》(留下了未公开出版的译稿)。新中国建立后,先在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主任和美术系教授[注3]。后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1952年受聘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科教授[注4];不久调到无锡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注5],任美术系主任,1956年因肺癌去世。这尊雕塑是他在山东大学任教时的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注3]1951年1月何之培被广西桂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为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注4]1952年1月何之培受聘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科教授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注5]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在1958年1月迁址南京,并入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11月24日,南京艺术学院为庆祝建校90周年(12月8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纪念文章,列举该校在“我国现代史上文化名人和著名艺术家或教育家”人名,何之培名列其中。下图是上图中有关人名部分的放大。

提到这尊人物雕像,固然需要介绍作者;然而更重要的是弄清这尊红色雕塑作品的内容和由来,认识这是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不应被忘却的一尊红色雕塑。

其一,这是为工人阶级的劳动模范塑像。称它为红色雕塑,这是主要原因。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美术家专门为工人阶级的劳动模范雕塑真人石膏像,实不多见。雕塑创作于1952年,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时值新中国建立不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一旦翻身做了主人,就展现出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和在生产第一线的伟大创造力。至今75岁以上健在的老人们,对建国初期涌现出的创造“细纱工作法”的郝建秀、创造刨床上“万能工具胎”的王崇伦等众多劳动模范,依然记忆犹新。应当说,《开动脑筋,找窍门》这尊雕像,正是伟大祖国步入新社会后,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姿态和伟大创造精神的艺术再现。

这尊雕像取名《开动脑筋,找窍门》,符合雕像人物的实际,也抓住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本质:他们已经不再是旧社会只为养家糊口,被迫干体力活的工人或“奴隶”,而是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自觉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的“自主联合劳动者”中的一员。现在,一些媒体对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往往提出要发扬“工匠”精神,这不能说不必要,但是,“工匠”精神毕竟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精神,它在旧中国就已经存在;它显然体现不出我国工人阶级在新中国初期就表现出的国家主人翁精神和在自主联合劳动中的创造精神。看到《开动脑筋,找窍门》这尊红色雕像的照片,无疑能唤起人们,回顾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翻身做主人的精神面貌,从而鼓舞斗志,投身于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洪流之中。

其二,这幅雕塑凝结的是工人阶级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创造精神。面对《开动脑筋,找窍门》这尊雕像的照片,人们难免想到法国有一尊世界著名的雕像《思想者》。[注6]简要地对比一下这两尊雕塑的照片,有助于人们理解前一雕塑的崭新文化价值。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注6]左图为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的雕塑作品《思想者》,该作品取自作者巨型雕塑《地狱之门》的局部,右照为雕塑《地狱之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0%9D%E6%83%B3%E8%80%85/647802。

《开动脑筋,找窍门》和《思想者》两尊雕塑确有相似之处,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劳动者;人物都是在思考;人物外形都取曲背的坐姿。从这方面看,前一雕像的作者很可能是受到了后一雕像的启发;因为作者早年留学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又学过雕塑专业,不可能不知道《思想者》及其作者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据资料,罗丹的《思想者》取材于被马克思称之为伟大的佛罗伦萨(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的作品《神曲》中的《地狱篇》。罗丹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发展到正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作为一位对劳动人民有同情心、正义感的艺术家,他不能不对人类社会遭受的苦难,陷于深深的悲痛与沉思之中。这就促成他创作《地狱之门》,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在这尊巨型塑造中,处于上部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弯着腰,右手托着下颔的劳动者,他默视着自己周围和地狱之门下边的发生的悲剧,沉浸在痛苦中的思考中。后来,这个人物雕像被独立出来,就成了著名的雕塑《思想者》。

比较雕像《思想者》和雕像《开动脑筋,找窍门》,虽有异中之同;但更重要的是同中之异,表现的内容有根本的区别。前者表现的是在私有制社会,处在被剥削的劳动者对苦难的沉闷深思;而后者表现的,则是已经成为社会主人翁的工人阶级的劳动模范,为提高生产力正在开动脑筋、找窍门的伟大创造精神。两者的主题思想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可以说,在艺术上,后者对前者有技术上的继承,属于洋为中用;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后者则是对前者的超越和推陈出新,凝结着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创造精神。

其三,这幅雕塑是新中国美术工作者自觉改造世界观,向工农劳动者学习的结晶。见过给真人雕像的人都知道,雕塑《开动脑筋,找窍门》这样的作品,作者是必须与“模托儿”直接见面的。而给劳动模范塑像,这只有了解并向劳动模范学习,作者才能把人物的思想特征塑造到雕像上。不言而喻,这幅雕塑是作者深入到工厂第一线的创作。高校的艺术家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还深入到工矿企业,为劳动模范塑像。这种动力从何而来?探讨这个问题,不难得出结论,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开展知识分子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取得的重要成果。从《开动脑筋,找窍门》的作者留下的书籍,可以看到当时知识分子的这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与自觉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是紧密联系的。这尊雕像的作者,显然认真学习过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懂得知识分子必须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向工农学习的道理。作为刚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一旦决心改造世界观,就会懂得学习马列著作的重要性,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6页)在雕塑《开动脑筋,找窍门》的作者留下的马列原著中,有选编本《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马克思著《哲学的贫困》、恩格斯著《〈资本论〉提纲》等单行本,还有建国初期的版本《列宁文集》、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等,从这些著作的页面留下的圈圈点点和眉批,可以看出其学习态度是很认真的[7]。一位搞美术专业的教授,能够读这么多马列主义原著,足见我们党领导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是多么扎实和深入。这正是《开动脑筋,找窍门》这样的红色雕塑作品得以产生的思想根源。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何干强:这尊工人阶级塑像是当年知识分子自我教育的杰出成果

[7]《开动脑筋,找窍门》雕塑作品的作者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学习过的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红色文化网学术委员会委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何干强
何干强
教授、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