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中国支援”背后的反华套路

作者:佚名 来源:环球时报 2020-04-02 660

“抹黑中国支援”背后的反华套路

“抹黑中国支援”背后的反华套路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医疗物资短缺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有效控制住本国疫情扩散后,为其他国家提供支援,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共同抗疫。一些西方媒体却给中国扣上“新冠外交”“口罩外交”等帽子,歪曲中国的善意之举带有“地缘政治目的”。近日,中企向荷兰、西班牙等国出口的医疗产品质量出现争议,这些外媒仿佛又抓住了质疑中国的新把手,借此声称中企“将疫情变财源”,有“趁火打劫”之嫌。客观来说,部分中企医疗产品确实有质量问题,但中方的态度一贯是坦率回应、及时处理。部分西方媒体却不就事论事,执意要在恶意揣测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背后,有西方舆论对自身抗疫不力的焦虑、想要转移注意力的算计,也有那些一贯对华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偏见在作祟。这些年,部分西方媒体和政客在反华上已经形成了套路。

炒作中企将“疫情变财源”

外媒最近集中关注中企向荷兰、西班牙、捷克等国提供的口罩“不合格”、试剂盒“错误率高”等问题。对于相关事件,中方都在第一时间厘清事实,有的已经澄清是使用方法的问题,有的正在调查中。

西班牙阿尔特亚市议员胡安·巴贝里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西班牙采购的检测试剂“准确率低”的问题上,退货后此事就告一段落了,“在国际贸易中出现质量争议,及时处理了就好”。对于中国为西班牙提供医疗支援,他表示,疫情急剧扩散令西班牙医疗物资补给跟不上,来自中国的帮助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

“在当前全球疫情紧急的背景下,中国出口和援助如此大规模的医疗物资确实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宋微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尽管如此,我们需要在这一非常时期加强对内监管和对外协调”。宋微建议,外国政府应注意中国官方公布的合格采购名单,而中国要加强海关对相关物资的检验检疫,并依法对劣质医用物资的生产企业进行严厉惩处。另外,中企要积极与欧盟对接生产标准,为医用物资开通“绿色通道”。宋微还表示,从长远考虑,中方可帮助欧洲建立医用物资生产线,提高本地产量。

中国政府开展援助行动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在扩大医疗物资出口,尽可能满足全球需要。然而一些外媒却借上述质量争议,炒作中企在挖掘“危机化商机”,将“疫情变财源”。“美国之音”援引北京一家贸易中介公司的说法称,有意购买医疗防护器具的外国买家在最近一段时间明显增多,许多中国企业“看准商机,纷纷转产”。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学者沃森认为,“中国工厂选择调整国外需求,也是受到国内复工受阻时不得已的反应”。

其实,大量国内企业是在政府号召下从春节开始就扩产和转产的,用于支援湖北乃至全国各地区。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转产口罩、防护服的企业多数来自纺织行业,或是具有强大制造业基础的大型企业。

疫情暴发后,我国医疗物资产能快速增加,比如此前口罩日产量为2000多万只,如今已经突破1.1亿只,这背后是大量工厂夜以继日地赶工。浙江建德朝美日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焰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平时工厂的医用口罩日产量约为20万至30万只,2月中旬已经提升至50万只。“机器一天开机12个小时,并且增加了近一倍员工。”林焰伟表示,公司的产能已经达到极限了,“机器工作时间再长就要坏了,我们真的是投入了所有资源”。

直至2月25日,国家发改委才表示医用N95口罩总量已经基本能满足医护一线的需求,但“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和生活秩序逐步恢复,除N95以外的普遍口罩需求也会迅速增长”。工信部在3月4日表示,防护服的生产供应已经由十分紧缺转为能够满足需求。

林焰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公司到3月19日才完成来自政府的物资调令,开始恢复向国内外市场的供货。随着中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企业才刚刚有余力对外出口产品。

“美国之音”还声称,中国在医疗用品方面已经构成“垄断”,加上疫情期间“囤积货物”,因此现在在对外供货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宋微对此表示,这种说法毫无道理,“这实际上是西方多年来去工业化的结果,导致制造业都聚集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还有外媒宣称一些中企“哄抬物价”,英国路透社甚至称,有将紧缺医疗器材价格上涨高达10倍的情况。对此说法,天津一家贸易公司负责人李军3月3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虽然现在全球医疗物资是“卖方市场”,“但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不太可能”。“我们与多家欧洲公司有医疗物资进出口业务往来,他们对全球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如果我们的价格给高了,他们会选择另一家合作,中国的生产和出口商太多了。”李军介绍称,近日他们向北欧某国出口一次性医用口罩,单价为2元左右,并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价格随行就市,完全是靠走量赚钱”。

声称中国媒体高度夸张对外援助

一些西方媒体在中国的媒体报道上大做文章。法国《世界报》称,欧盟1月底给中国送来56吨医疗援助物资时“没做任何广告,(因为)不想让中国难堪”,而中国媒体如今反而在极力宣传如何慷慨地对外援助。不过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3月18日对中国援欧表示感谢时明确说,中国没有忘记欧盟此前提供了帮助。西方媒体还衍生出另一种观点:中国媒体模糊处理提供的物资“是捐还是卖”,比如报道捷克总统感谢中国提供快速检测试剂等医疗物资时,没有点明这批物资是否是捷克政府出钱购买的。

事实上,中国官方对援助情况有清晰的统计数据。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邓波清26日表示,中国已分4批组织实施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此次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开展的援助,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的最紧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援助行动,难度很大,涉及情况也十分复杂。”宋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官方援助以外,中国民间也有大量的捐赠和出口行为,因此外媒有可能混淆援助和支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3月3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并没有高度夸张、宣扬对外援助行动,媒体的报道是基于事实的。

针对中国的支援行动,《环球时报》记者最近采访了几名欧洲官员和学者,他们都予以非常积极的评价。“中国向意大利提供了真正的人道主义援助。”意大利卫生部副部长皮尔保罗·西莱里3月3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提供了口罩、防护服、防护手套、呼吸机等大量医疗用品的支援,同时派出医疗专家组。他特别提及,在意大利从湖北撤侨时,中方也予以最大协助,“这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但两国顺利完成了工作”。

西莱里表示,一年前,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走上重要的合作道路,如今,两国在紧急情况下的医疗合作也开始了。“这是非常不平凡的合作,”西莱里说,“它远远超越了地缘政治,更多彰显了中意两国民众之间的团结。”针对一些媒体报道中国产品质量问题、质疑中国支援的目的,西莱里认为,这些行为“是出于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目的”。

捷克媒体曾一度密集报道“中国的快速检测试剂错误率高达80%”,后来该国官方澄清是沟通不到位引发的误会。以前,从捷克数次传出一些反华论调。一名当地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捷克真正反华的人并不多,只是他们中的一些政客和学者拥有丰富的主流媒体资源,多数捷克百姓对中国是怀着友好或中立态度的。部分政客反华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想借中国话题攻击对华友好的捷克总统泽曼和左翼政党。

陷入对中国的“三不”思维怪圈

对于中国医疗支援,西方媒体出现一系列政治化解读。第一种说法是,北京正在挽救被新冠病毒损害的声誉。英国《金融时报》以“从掩盖到全球捐赠者:中国的软实力把戏”为题刊文称,塞尔维亚总统公开表示“只有中国能帮助我们”成为北京的“宣传助攻”,这正是北京寻求获得的机会,即能从掩盖疫情、导致病毒加速扩散的国家转变为在世界其他地方陷入恐慌和危险之际提供领导力的慷慨全球大国。

第二种说法是,中国试图将这场公共卫生危机转变为地缘政治机会,“推销”中国发展模式,填补美国遗留下的真空。美国彭博社称,中国现在尤其紧盯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疫情严重的欧盟国家。当这场危机逐渐平息时,美国或将发现欧盟已进一步离开其势力范围。美国《纽约时报》援引一名学者的话称,中国通过捐赠医疗物资表明自己是有责任担当的强国,“同时也是吹捧自己在遏制疫情方面的成功,以表明一党专政优于西方国家笨拙的民主制度”。

法国《世界报》认为,中俄的援助让欧盟感到焦虑,他们担心如果自己对其成员国的援助无法跟上外部国家的脚步,那么这场舆论战和地缘政治战很难打下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日前发表有关警惕“慷慨政治”的文章成为国际舆论的热议话题。他表示,有人正试图诋毁欧盟有责任感、值得信赖的形象。香港《南华早报》解读称,欧盟也担心内部团结遭到撼动。

“上述负面解读中国医疗支援的声音,归根结底是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德国中国问题学者夫罗里扬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每当中国做了什么应受到肯定的事情,一些美欧媒体和政客就会提出警告,比如中国试图获得更大影响力、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他们同时还会提到中国试图为本国企业开拓市场,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等,当然还要渲染“中国制造”质量不行,“这在最近几年已经形成了一种套路”。这名学者表示,欧洲正处于危机中,这些媒体现在应该更关注疫情,并感谢中国的帮助。

宋微表示,渲染“新冠病毒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方社会面对疫情的恐慌与焦虑心理。抗疫期间,美欧一些国家暴露出在危机应对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一些媒体和政客试图“祸水东引”,转移矛盾和舆论的视线。

“抹黑中国对外支援的声音大多来自那些本来就对华持有偏见的人,这样的人在西方政界和媒体界还是比较多的。”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人类需要共同应对疫情危机的时候,在国际上搞舆论斗争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抱着最大善意的中国,这种抹黑的声音可以说是“缺少良心”。

张颐武将西方这种思维概括为“三不”:不服、不认、不信。对中国战胜疫情、本国防控进度缓慢,有不服的心理。对中国经验不认可,要自行探索解决方式,但最终还是采取封城、设方舱医院等方式。最后,中国的措施被证明是有效的,这些人就只能用“数据不真实”来攻击中国。“他们其实很无聊。”张颐武说,“他们甚至不明白,只有接受中国的帮助、效仿中国的经验才能尽快战胜危机……你要是都病死了,靠什么反华?”

《南华早报》援引日本立命馆大学专家广野美和的话说,提供帮助的国家并非只有中国,且每个国家都希望提升自己的形象,“将中国的行动与争夺影响力联系起来,而不考虑人道主义援助的背景和历史,这会让我们对中国支援行为的本质视而不见”。

张颐武表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还处于弱势。“为应对西方诸多非议的声音,我们一方面要遵循客观原则,事实胜于雄辩,中国逐步复工复产证明了我们经验的有效性,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击。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各种声音发出去,结合其他受援国家和世卫组织等力量,证明真实的情况。”

[环球时报驻外特派特约记者 韩硕 陈望秋 青木 王方 本报记者 赵觉珵 王会聪]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0
2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