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赢得“新斯大林格勒战役”

作者:彭晓光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1 963

俄罗斯赢得“新斯大林格勒战役” 

2008年10月31日 《环球财经》

  俄罗斯主要出口是能源和原材料,可以在全球轻易找到买家,进口的工业品及消费品在世界上并不紧缺。这构成了梅德韦杰夫 “冷战吓不倒俄罗斯”的经济基础

  □ 彭晓光/文

  短短几天的俄格战争不是一次战役战术行动,而是俄罗斯对美国控制中亚—里海油气资源企图的一次战略反击。

  过去俄罗斯面对西方的进攻,基本反应是色厉内荏的虚声恫吓和苦苦哀求的好言相劝,而这次的战略反击的反应速度和烈度都大大超出对方预料,并将美国的战略疲态、欧洲的战略虚弱及北约组织的束手无策充分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美国疲 欧洲虚

  本来,美国为了保护对自己如此重要的地缘盟友格鲁吉亚,不仅可以通过让格鲁吉亚加入北约,也可以通过签订类似美日、美韩那样的双边条约对格的安全承担法律义务。但是即使是美国最强硬路线的捍卫者——副总统切尼,都丝毫没有提到这样的可能性,只是反复重申支持格加入北约,充分表明美国没有能力和意愿单独直面俄罗斯的战略反击,而是希望把欧洲绑上美俄对抗的战车。这暴露了视“单边主义”为自己天然权利的美国现政府的战略疲态。

  欧洲为摆脱对俄的能源依赖,主观上是支持中亚—里海油气资源西向管道的,但欧洲现在三分之一的油气供应来自俄罗斯,这样的战略虚弱地位使其根本无力采取同俄对抗的方针。很难想象欧洲几个大国在俄的坚决反对下能够不惜牺牲切身利益支持美国继续推动格加入北约的进程(新成员加入北约需北约现有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更别说俄格战争后即使要使格满足加入北约的法律条件,西方和格鲁吉亚都必须彻底改变现行政策: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独立地位,从而使格鲁吉亚成为没有领土争端的国家。

  美欧威胁俄将失去的所谓“主流文明社会中的地位”,无非是G8成员、WTO成员等等,这只能使其显得更加软弱。以这类“虚假的面子”换取俄的实质国家利益,对所谓“民主派”这类对西方抱弱智般天真幻想的人或许有些作用,从梅德韦杰夫—普京政府得到的只能是不屑一顾。

  俄罗斯何以“小”而无畏

  俄罗斯国内不存在支撑大量就业、依赖西方市场的庞大加工制造业,其出口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金属、木材资源等),今天和未来,俄的能源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轻易找到买家,俄大量进口的工业品及消费品在今天的世界上并不紧缺,而是产能过剩。以上几点构成了梅德韦杰夫 “冷战吓不倒俄罗斯”的资源经济基础。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俄的国力远远弱于美国西方,采取“对抗”措施是俄的战略失误。坚持对俄采取强硬路线的波兰官员,就反复提及“美国欧洲的财富比俄大二十倍”。这样的观点即使在纯学术理论上也是片面偏颇的,因为历史上既有弱小一方不自量力招致强大一方毁灭性打击的众多案例,也有数不胜数的相反案例。

  俄格战争,俄面对西方不仅占有地缘优势,在道义上也是不吃亏的(美国在科索沃、格鲁吉亚问题上公然推行的“双重标准”,早就在世界上失守了他们自认还存在的“道德高地”)。

  而且,俄政府在俄格战争后的外交还是颇有技巧的,包括强调同美欧的全面合作,指责美国政策时尽量回避布什总统本人(这也是普京一贯的风格),尽量使欧盟显得重要,给欧盟以必要体面的台阶。

  除了“能源武器”,不用挥舞核大棒,俄依然拥有强大有效的应对方式。

  首先是环境合作。欧盟日本主导的“京都议定书”被美国严词拒绝之际,俄基于国际责任和对欧合作考虑加入进来,但普京曾说过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俄罗斯并不怕全球变暖”。显然,拥有众多低洼濒海地区的欧日,同拥有大面积冻土的俄罗斯对全球变暖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俄罗斯退出同欧盟日本的环境合作,最起码在道义上也不低于西方的盟主美国。

  其次,是全球核不扩散体系和导弹技术控制体系。俄退出这个领域同西方的合作,肯定会对自身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但对西方的全球政治安全体系,将造成严重性完全不对称的的冲击。

  西方媒体指责俄挑起“新冷战”是基于其一贯的话语霸权逻辑:美国西方对俄国家战略利益的步步紧逼侵吞是合理的,俄的任何其他反应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如俄罗斯人所说,“我们张开双臂拥抱西方,却被他们认为是来投降的”)。

  俄罗斯通过俄格战争、通过敢于为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动用军事力量的行动向美欧发出了坚定清晰的信号:“旧的逻辑失效了,继续这样对待俄罗斯是不行的”。

  发酵效应

  俄罗斯击溃了对美欧能源地缘战略如此重要的格鲁吉亚的军队,美、欧、北约除了“口头谴责”高度一致之外,不仅无法实质制裁俄罗斯,甚至至今还是不敢给格鲁吉亚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双边或多边安全承诺,事情已经开始发酵:

  美欧在格鲁吉亚的软弱无力已经导致乌克兰支持加入北约的亲西方阵营的分裂,因为乌克兰同样有克里米亚和东南部亲俄地区问题,还有俄罗斯黑海舰队租借乌克兰基地2017年到期问题。原本是俄极为头疼的乌克兰问题也开始让美国欧洲头疼了。

  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不仅拒绝了美国加快修建联接中亚的里海海底油气管道的建议,甚至认为自己的油气资源通过北面的俄罗斯管道输送比通过格鲁吉亚更安全,同时阿塞拜疆也没有随格鲁吉亚一起退出独联体。

  在阿塞拜疆都开始动摇,俄罗斯又坚持所有里海油气管道都必须经过里海沿岸所有国家同意(这就包括俄罗斯、伊朗的同意)的情况下,美欧在格鲁吉亚的表现肯定更无法说服中亚各国顶住俄罗斯的巨大压力修建通往巴库的里海油气管道。

  俄罗斯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态度,使美国对于一旦军事打击伊朗俄罗斯的反应感到更没把握。这显然给美国的对伊朗政策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因素,而美国本来就因为对伊朗军事打击的难有把握而迟迟下不了决心。

  金融危机火上浇油

  美国金融危机正在进入了更大规模的金融“海啸”阶段。金融“海啸”的出现,是美国经济社会运行主要特征决定的,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大举借债消费、拉动经济需求并实现个人生活方式的所谓“美国梦”,同时,还通过美元—华尔街的货币金融霸主地位,通过连专业人士都看不懂的所谓“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将风险卖向全世界。

  这场危机的影响还需要时间来观察,但美国继续靠“印刷纸币”向全世界举债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对美国的民族自信心、世界霸权和国内社会稳定而言是灾难性的。

  俄罗斯不会放过金融“海啸”导致的美国行动能力下降的机会,肯定会不仅在中亚—里海、还会在世界其他主要产油区加速推进实现“能源超级大国”的构想(包括建立卢布及其他非美元货币结算体系)。

  至于美国,一方面,冷战结束以来形成的“超级优越感”第一次受到实质性挫折,另一方面,美国强化对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地区的控制、拯救处于困境中的美元霸权的冲动也更具有了紧迫性。

  金融“海啸”将大大加剧美俄全球能源地缘较量的烈度。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客座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彭晓光
彭晓光
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1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