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宣战“心肺之患” 中国治霾持久战怎么打?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02-23 269

2017年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帷幕,关乎人们“心肺之患”的雾霾和环保问题料将继续成为今年的两会热门话题。

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2014年全国两会发出“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的声音以来,中国全面治霾战役已经打了3年。面对不时扑面而来的“雾霾大军”和不断拉长的战线,进入“深水区”的这场抗霾持久战要怎么打?人们期盼借两会打开洞悉中国治霾战术的重要窗口。

治霾任重道远

就在新年交替之际,一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雾霾“扰年”,不少民众调侃“立霾”会不会成了中国不定时的第25个“节气”。

事实上,官方铁腕治霾的态度并未有丝毫松动。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执行之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明显改善。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降低了30%左右。

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与民众期待存在落差。中国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坦言,目前中国治霾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冬季空气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一些措施在冬季之前是管用的,但到了冬季之后、进入供暖期,我们的措施还很不够。”

“天不帮忙”是冬季雾霾频发的主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指出,二三十年前,中国北方冬季大风呼啸,寒冷刺骨,但如今冰雪和冷空气都大大减少。气温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的“暖冬”接连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环境也持续产生。加之供暖季的燃煤采暖,重污染极易发生。

环保法规执行不到位也是雾霾难以断根的源头所在,不少企业依然存在高负荷生产、超标排放等问题。环保部上月披露的督察结果显示,在重污染天气里,个别企业存在擅自生产、撕毁封条等行为,违反限停产规定;个别企业未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减排措施等。

治霾之战再加码

毋庸置疑,治霾须从源头出发,真正减少污染物排放,才能让人们看得见,感受得到。

从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到“史上最严”的治霾总指南“大气十条”颁布实施,再到官员政绩考核压缩GDP、增加生态考核权重,中国决策层对污染零容忍的态度早已清晰可见。

近期中国官方印发多个涉及到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办法,对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等绿色指标赋予很高的分值和权重。在这个系统中,GDP增长质量权重不到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权重的一半,占全部考核权重不到10%。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指标若能够最终执行,将有助于改变目前地方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政绩观。

与此同时,各地方也纷纷表态要打好治霾这场硬仗。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安徽、湖南、湖北等20多个省(区、市)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黑臭水体”等作为重要议题写进工作报告之中,治霾、治污等成为高频词汇。

持久战怎么打

对于以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地方,治理雾霾的痛苦不亚于壮士断腕。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等长期策略发挥作用之前,在治霾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殊为不易。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敏俊指出,地方政府必须正视雾霾治理给区域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带来的短期冲击,尽量减轻雾霾治理给区域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过3年“抗霾”,民众大多清楚,由于污染物减排行动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雾霾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大气污染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但这个过程也不会太长。”潘家华说,严格的监管和执法,加上特大城市将优质资源加速疏解到三、四、五线城市中去,雾霾的治理终将会见到曙光。

中国已经打赢了非典、禽流感等一场场硬仗,如何真正攻克雾霾?相信这个问题已经装入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会议文件夹中。他们将如何支招、建言,值得期待。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