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群众获得感大增

作者:佚名 来源:中青在线 2017-09-24 285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定,共启动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

截止今年8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已举行38次会议,共出台改革方案和文件1200多项,覆盖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出发,高擎改革旗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谱写出了豪迈空前的改革乐章。习近平总书记在726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这一目标启动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亲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至今已召开38次会议,对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监督落实。

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重要特征是“全面”,强调的是围绕改革总目标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方法是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致力于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着重点是“深化”,必须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以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敢于触碰深层利益,敢于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一些人的奶酪;改革者也要敢闯敢试、尽责担当。落脚点就是“改革”,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在汲取过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又展现了新的特点:着力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改革,改革强调领导中枢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倒逼改革,突出重点,蹄疾步稳,狠抓落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改革,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立法也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注重以制度创新推动改革,改革强调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衔接的统一性;着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

这五年来,在党中央统筹协调、顶层设计基础上,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和文件1265项,覆盖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各领域标志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快形成,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扬帆起航

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逐步深化,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

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延续中华优秀文化文脉和世界先进文明紧密结合。

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人民生活质量更加提升,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扶贫脱困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形成了全面铺开、点上突破、上下互动、统筹推进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局面。

国防和军队改革使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

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促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更加强化。

全面深化改革,注定是一场空前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改革还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担当、善谋实干、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为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指明了方向。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会处,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必将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