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 18位委员建言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晚报 2018-01-26 400

昨天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8位市政协委员进行大会发言,从分级诊疗到协同发展,从污染防控到小微企业,市政协委员们为北京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言献策。

分级诊疗

三甲医院重在“瘦身”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阜外医院血栓病中心主任荆志成在大会发言中说,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医疗服务体系的“倒三角”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对此,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和农工党市委开展了联合调研并建议:从优化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入手,综合施策,打出“组合拳”,推动分级诊疗有效实施。首先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功能定位,三甲医院重在“瘦身”,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逐渐减少普通门诊;二级医院重在“健体”,完善学科门类,增强康复、护理能力建设;基层重在“增肥”,增强诊疗服务保障能力。

荆志成还建议要抓好“三医联动”这个“牛鼻子”,创新体制机制,重视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为分级诊疗提供有力支撑。

文化中心

三步走建设“街巷文化”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表示,现在的北京有着众多大剧院、文化中心、博物馆、音乐厅,但城市文化的特色却不突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应该致力于打造“街巷文化”,让每条街巷都变成展示北京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博物馆展厅,让文化“活”起来,让北京成为“博物馆型城市”。

朱岩石建议分三步在北京市统筹开展“街巷文化”试点建设:首先,动员群众自发地挖掘和整理所居住的街道、所工作的单位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历史积淀,并由专家进行统一的整理后,打造区域独有文化特色;其次,根据区域文化特色,针对区域内的某一街道和某一单位,开展“街巷文化”建设试点,即通过个性化的设计,以街头的雕塑、街巷历史简介、用英雄人物和历史名人命名街道、工作场所,APP语音导览等手段,打造以“街巷文化”为代表的城市名片;第三,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和街巷特点,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区域内打造与区域文化特色相匹配的、融入慢行系统的,并且集书吧、活动站、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于一体的“街巷文化”建设模式,并逐步稳妥地在全市推广。

城市管理

街道层面形成数字化管理

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政协主席吴克瑞说,城市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一线。街道只是城市管理的“眼”和“耳”,要解决街道在实施综合行政执法实践中“借法执法”的情况,建议在国家和省市、直辖市层面综合立法,制定综合型的城市管理法规,指导基层街道的综合执法工作。强化区级层面、街道层面的统筹协调,夯实街道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建设,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梳理和明晰市、区、街三级职能、职责和权限。同时探索市垂直管理执法部门职能、职责和队伍下沉问题。

整合市、区物联网、视频监控等多方资源,在街道层面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智能监控系统,促进包括街道等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协同发展

京津冀构建“城市数据大脑”

市政协委员、龙信数据(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数据分析师屈庆超在发言中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高度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应全方位、多维度地发挥大数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第一是构建互联网、企业、政府数据融合的大数据体系,在国内率先形成跨区域的“城市数据大脑”。第二是在重点领域推进大数据应用,如利用工商、统计等数据,服务于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建设;利用环境质量监测、交通监控等数据,服务于京津冀环境保护、交通一体化等社会治理。第三是在大数据支撑京津冀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等方面率先形成突破。运用大数据监测京津冀产业协同进程、引导企业有序疏解和合理布局、促进产业升级。

功能疏解

加快织补优化城市功能

就积极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更加完善的城市功能,市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王英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要聚焦四个中心定位,加快织补优化城市功能,要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严格落实“三线”“两控”,真正实现由扩张性规划向优化空间结构、精准织补城市功能的规划转变。要实现更有品质的民生保障,建议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等方式,有序推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充分整合政府、社会、市场力量,不断推进城市服务管理精细化,进一步提高城市服务保障能力。

防止污染

建立污染源全面监测系统

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李昕表示,空气质量的根本改善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就中短期而言,可以通过应用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科学技术创新,建立全面的、精准的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优化管理方式。

李昕建议,建立污染源全面监测系统。应用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手段对所有大、中、小污染源进行全覆盖监管,尤其是应用传感器对企业减排设施运行工况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促使企业达标排,有效降低区域排放总量。

李昕表示,加强数据深度分析,建立非法排放污染源识别定位技术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对卫星、激光雷达、地面站点等多维度监测网络形成的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应用新的大气流场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溯源,动态识别排放源。

李昕还建议,选择北京周边县市进行试点,深入开展企业污染源工业物联网监测布点、环境监测和工况监测传感器选型、数据质量控制、污染源交叉验证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技术指南或规范,以及污染源定位识别的数值模拟技术应用。

营商环境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引导服务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秘书长王虹表示,优良的营商环境可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小微企业成长为中大型企业,甚至成为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大型企业。而政府的视野和格局对于营商环境的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王虹建议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引导服务,积极推动小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政府要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提供渠道多样、简便易用的政务服务,建成覆盖行政区划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市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例如:采取大部制方式设立专门的综合部门管理小微企业,建立有针对性的政策点对点精准推送模式。要着眼资源共享化、设备共用化和管理共同化,搭建公共管理平台,加强网上办事功能,进一步强化一站式、一窗式服务。

城市副中心

加快推进高端服务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办主任兼国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许槟说,北京设计产业主要聚集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承接其发展,将有利于对接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

许槟建议,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加快推进以设计产业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发展,通过传承大运河历史传统文化、打造环球影城当代科技文化、引导宋庄原创艺术发展等,形成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科技与创意设计产业和品牌,既有助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新时期北京城市和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

美丽乡村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连片整治

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李保国建议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李保国说,经过近年建设,首都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市污水处理率已由2012年的83%提高到了2017年的91%,但农村地区的水污染治理仍是最大短板。

李保国建议,应当注重补“短板”,推进农村环境和生活污水的连片整治,加强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和民俗旅游村等重要地区的污水治理;建立市、区、乡(镇)、村的“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尽快建立现代化的水质信息系统,明确各部门、各级别的监督分工、考核标准和设施运行评估考核体系;尽快出台设施及排水管网运行维护定额及资金补贴管理办法等政策、标准,为财政拨付设施运维经费提供依据。本报记者 叶晓彦 刘琳 张蕾 龙露 莫凡 贾晓宏 孙乐琪 赵喜斌 孙颖 张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