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擂茶映初心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网 2019-07-08 1188

金溪碧波凝翠,青山郁郁葱葱,茂林修竹,白墙黛瓦,擂茶飘香……

这诗情画意的地方是福建省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

然而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三无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幢新房子,没有一盏能亮的路灯。村民只能靠种植水稻、烟叶等的微薄收入度日,年人均收入仅24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才3.6万元左右。

转折发生在1997年。

那年4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常口村调研,实地了解和察看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新农村建设等情况,明确提出要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你们要画好山水画,扎实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

常口村村民将习近平的嘱托总结成72字的村规民约,刻在碑上,立在村口。

“总书记当年走进我家,我拿出擂茶招待他,他还叮嘱说要勤劳致富、重视教育、团结邻里,这些后来都写进了我们村的村规民约。”常口村村民邱彩立对这一幕记忆犹新。

当年,曾有一家木筷厂看中村口对面那片树林,提出收购山林建厂。这对于年集体收入仅3万多元的常口村来说,“诱惑”不小。但大家集体讨论后,决定“不卖”。

“如果当时用几万块钱卖掉林子,现在哪还有这么美的新农村?”常口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木有感慨道,“总书记叮嘱我们‘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多么有远见啊!”

20多年来,常口村牢记习近平嘱托,在守望绿水青山的同时,探索富民强村的新路子,成为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去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百万。

一碗小小的擂茶,连着地方和中央,系着党心和民心。

2019年3月10日,北京。

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三明市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发言说:“总书记,1997年4月10日上午,您来到我们常口村,到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这唤起了习近平与常口村村民的一段专属记忆:“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里面有米吧?还有芝麻、茶叶、橘皮……”

习近平还细致询问了常口村环境卫生整治得如何、厕所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等情况。他依旧语重心长地说:“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最是情怀出本心。

从福建常口村的老区群众,到甘肃农村的困难家庭,再到海南三亚的黎族花农……习近平到各地考察调研总会走进田间地头,走到农民中间,和乡亲们唠家常,话发展。

他关心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从厕所革命,到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再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老乡们生活的桩桩件件一直是他的心心念念。

“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常口村的变化正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截至今年5月中旬,全国已经有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占全部贫困县的52.4%。

此外,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更加绿色高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乡村环境更宜居。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次第展现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

青山巍巍,绿水潺潺,茂林幽幽。

多少年来岁月荏苒,风物变迁,但常口村擂茶的味道不变,绿水青山不变,村口静静矗立的石碑不变。而这一切,也正印证着习近平关心农业农村发展的初心。

“大家都盼着总书记能再到常口来,看看常口的新变化,再喝碗常口乡亲的擂茶!”常口村村民热情地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