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言道丨习近平两会“讲故事”,一以贯之是“人民”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2-03-11 162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梁晓辉)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擅于通过讲述一些生动的故事,阐明事关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让人闻之悦听,听之深省。

  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人民。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习近平2020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让人记忆犹新。审议现场,习近平在讲述一位湖北人大代表抗击疫情故事时,作出如是表述。

  “湖北救治的80岁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有3000多人,其中一位87岁的老人,身边10来个医护人员精心呵护几十天,终于挽救了老人的生命。”习近平缓缓道来。

  “什么叫人民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习近平感慨说。

  在该次审议中,习近平数十次提到“人民”,让人看到“人民”在他心中的分量。

  ——“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

  碳达峰碳中和,是近年中国发展中的热词。今年,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谈到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思考时,打了这么一个比方。

  为了更好让大家理解其中之义,他还分享了一个曾经看过的故事。

  “孙中山当年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讽刺一些人。”习近平娓娓道来:有一个干苦力的,平常拿一根竹竿给人挑东西。有天买了张彩票,把彩票藏竹竿里了,突然发现自己的号码中了头彩,一高兴就把竹竿扔江里去了,心想这辈子再也不用干这种苦力了。结果到领奖处才发现彩票已经随竹竿扔到江里了。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历史警示当下,习近平的故事有现实所指。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有些地方难免步子急了些,步子大了些,甚至踩“急刹车”、搞运动式“降碳”,不仅欲速而不达,更有损害民众切身利益的风险。

  “减碳一定要把握好先立后破这个原则。”习近平的故事引人深思:“双碳”目标的实现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代价。

  ——“‘馒头办’没有了吧?”

  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2019年全国两会,习近平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起了当地有名的“馒头办”,牵出一段历史。

  “河南人爱吃馒头,过去郑州有个‘馒头办’,买不到馒头也是个不安定因素,现在不需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了。”习近平回忆说。

  河南是粮食大省,是中国农业的缩影。将馒头行业管起来的“馒头办”,背后折射出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温饱难题。

  如今,中国人已丰衣足食,“馒头办”也走入历史,但习近平仍然挂念民众的一餐一饭。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再次关注这件民生大事。“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他说,“对粮食安全不能有丝毫松懈。”“养活中国要靠自己。”

  从抗疫、“双碳”到粮食安全,三个故事,“人民”一以贯之。如习近平所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