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海:给现代商人和企业家们的忠言和劝告
给现代商人和企业家们的忠言和劝告
——为周济谱先生的《商诫—中国商学院学不到的经商秘诀》一书作序
花了两天时间,饶有兴致地读完了周济谱先生的《商诫——中国商学院学不到的经商秘诀》。还在国内的时候,周先生和我见面,虚心表示希望我能帮助看一下他的新作并作序。可笑我也大言不惭,竟然满口答应了。
然而,一进入书中内容,我便被深深吸引进去了。这是一个历经中国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企业经营者商海沉浮、落落起起几十年的肺腑之言啊!虽然,我自己也经常向别人吹嘘,我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然而,与周先生相比,我不仅时间太短,而且游得太浅——我主要从二手资料了解改革开放;而周先生是以一个个知名企业决策者的身份,从金融、证券、房地产到建筑业,历经沉浮至今。这样的感受,又岂是我这样一个年轻一辈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能够迄及的?!可以说,一打开周先生的书稿,就如同孙悟空被吸进镇元子的“袖里乾坤”——我完全被周先生的文字“吸”进去了。看到书中风趣幽默的文字,令人忍俊不禁、抚掌大笑;而书中提到的严肃深刻的话题,又让我不觉扼腕叹息。近两年来,除了由我负责的,还没有哪本书能够如此令我如此一气读完的。这也说明了周先生此书的内容,确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值得推荐给各位读者。
商人的本质在于通过社会分工和管理劳动实现对社会的奉献
按照周先生的设想,这本书是写给现在的商人和希望成为商人的读者们看的。我在这里就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商人的含义及其属性。商人是什么?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商人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人。狭义的商人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人;而广义的商人则凡指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单位和企业经营者。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商人是作为市场经济下商品和服务供给主体——企业的经营者和掌舵人而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人是当今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主导者,成功的大商人甚至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经济波涛中的“大鳄”。他们每日聚焦于媒体和公众的视野,每一个举动都会在经济社会中掀起巨浪。由此,身处“大鳄”的商人也通常忘记了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飘然不知自己到底是何方神圣。只是在企业经营失败流落街头,或者由于各种原因锒铛入狱之后,才明白原来经历的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而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普通一员而已。
所以,商人的本质是一个“人”,这是作为商人本人以及大多的局外人,必须时刻清醒认识到的。既然是人,商人就必须遵循人应该有的伦理道德,争取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分子。从财富创造的来源看,“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商人要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自己对社会的奉献。说到商人的劳动,肯定不是直接的体力劳动,而是对于企业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是通过承担风险和创新活动,通过提供价格低于自给经济成本的商品和服务,完成商人和企业对社会的奉献。
说到奉献,不少中国商人一定会哑然失笑。他们崇信的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这个原理认为企业和个人对自利的追逐促进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信仰缺失和道德约束的弱化,“自利”通常被“自私”所取代,以不违法或者违法不受惩罚为边界,商人们开展了对利润最大化的疯狂追逐。由此,谁的财富越多,谁就越成功成了社会对商人的主要判别标准——这也使商人虽然拥有财富但越来越脱离社会认可、甚至被公众鄙弃的一族。究其原因,就是商人们及其主导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顾争夺利润,而丧失了作为一个人所必备的社会奉献功能。
实际上,企业的市场空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提供的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相比于自给经济和政府经济的成本节约的部分。这属于企业对于社会的奉献,也是企业生存的空间和存在的意义。只有遵循了这个原则,企业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通常我们所说的价格竞争,其实不如说是“奉献”的竞争,就是看哪家企业提供给公众或政府更多的“剩余”。提供的多的,一定是市场竞争的成功者;而过于追逐利润的企业,由于在“奉献”社会上的不足,必然面临竞争失败的局面,企业的发展也就无法保证了。这个道理十分简单,如果你的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比消费者的自主经济的成本还要高,消费者可能会选择退出市场交易,而以“自制”方式取代价格偏高的专业化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追求利润的竞争,不如说是追求社会奉献的竞争。从长远来看,那种“百年企业”,通常并不是惟利是图的企业,而是拥有“奉献高于一切”崇高使命和价值观念的企业。
掌握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修补商人及其企业受“看不见的手”支配形成盲目追逐短期利润的模式,从而通过企业成功的经营活动推动社会进步。
什么样的商人、富豪称得上是企业家?
当然,现实中比比皆是的是相反的例子。由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弊病认识不足,把本应由居民自主生产的经济活动都交给企业和市场了,由此给商人和企业提供了一些不合理的盈利渠道。我们看到,不少民营企业富豪在企业创新和经营管理上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凭借资本的权利,以“企业家报酬”名义,拿走了本该属于全体劳动者的大部分社会财富,这种极端自私、靠掠夺为主的商人,能称得上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紧接着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成功地获得财富的富人,是不是等同于企业家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我看来,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并推动社会进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我的观察,当今我国富豪排行榜上“企业家”们,很少有人有资格戴上“企业家”的桂冠,他们大多是利用了我国转轨时期的政策漏洞获得巨富。这些大多数根本缺乏企业家才能的人,之所以抓着企业经营大权不放,一方面是要获取“企业家”的头衔和荣誉,另一方面是出于作为其核心能力的腐败资源外泄和腐败证据为司法部门掌握的担心。可笑的是,在一些富豪云集的峰会上,富豪们动辄将自己归为“智者”,而不自觉地将广大人民群众视为“愚者”。他们崇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资源整合”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但翻开他们资源整合的内幕,看看他们整合了什么呢?很多是腐败官员资源和黑势力等见不得人的资源而已。利用这些腐败资源,他们强买强拆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土地房屋,通过摧残人身和压低拖欠工人工资获取黑心利益,肆意向江河或农村村庄排放工业污染,生产大量在其他国家根本就不允许上市的潜在有害产品。从俯拾皆是的活生生案例中,我实在看不出这些集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的富豪们从哪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他们有什么资格妄称自己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这让想起来我国解放初期,当那些“人上人”被平常他们蔑视为“土包子”的苦难百姓专政的时候,历史倒是被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即使是称得上企业家的社会精英人才,他们的贡献也主要在于通过组织协调生产经营活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而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劳动,企业家才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所以企业家说到底起到的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请注意,由于企业家才能的作用而带来的成本节约或效率提高的部分,是企业家创造的价值所在;而企业家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取决于这部分价值创造与企业家报酬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家本人拿走了超过这部分价值的收入,那么他们也就不能再称之为能够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企业家了,他们将成为企业的负担和社会的危害因素。
对当前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一点建议
当前,相当多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普遍存在着一种失落甚至不满的情结,主要是认为自己权力太小、责任过大,收入偏低,这主要是对照民营企业主的结果。
相对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主的能力并不高,社会贡献也不大,但他们的个人财富却是国有企业领导人远不能望其项背的。近年国家税务局要求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人申报个人所得税,全国只申报了100万人。除了明星艺人等高收入者外,基本上为工薪阶层,当然包括国有企业领导人这些高薪阶层;而那些位于财富排行榜前列的私人富豪却很少申报。是他们的收入偏低吗?显然不是!是因为他们的所有消费支出,包括家庭成员的大部分支出,都通过企业办公费、招待费、超旅费等形式冲销了,因而他们根本不需要开支工资;而且,相对于国有企业负责人,民营企业主吃回扣同样很厉害,这样他们就有了大把的现金用于花销和行贿——这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秘密了。这个问题同样困扰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税收部门。怎样区分私营企业主在职消费和私人消费,怎样清查民营企业主索要的回扣,是摆在税务部门眼前的重大课题。
尽管国企领导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但他们的高薪一直是公众诟病的问题。记得在今年4月份搜狐财经举办的经济学家联谊会上,我和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谈到要把国有控股上市银行高管人员的工资降低到公务员水平时,引起一旁某银行总行一高管的强烈反对。他说按照你们的安排,谁还愿意干这个职务。我当即回答他有的是人愿意干,而且能力、职操甚至可以远远高于现有在位人员。比如,我本人就愿意拿公务员的工资去接替他们。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领导人总是拿自己和同等规模的民营企业主的收入相对照,很少或几乎没有和国营企业一线员工,以及那些在企业改制中成为牺牲品的下岗分流员工的薪酬待遇水平相对照。莫非这些老总的工作就一定比一线员工的工作高级、高贵吗?而且现有职工和下岗分流员工当中就挑不出可以胜任现职老总的人员吗?我看不见得。这样看,国有企业领导人既享受公务员的干部级别和铁饭碗,又享受远比公务员高得多的薪酬和在职消费,还有谁能得到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呢?诚然,仕途上也许不如现任官员更加“正道”,但高额、合法的经济回报,难道还不足于抚慰委屈的心灵吗?
至于和民营企业主的比较,我看还是不比为好:究竟是比较物化在谁身上的财富符号呢?还是比谁最先锒铛入狱呢?一般而言,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职业风险,多与他们的平常心、满足心态和对贪欲的控制能力有关;而民营企业主的职业风险因素则要广泛得多,从而落得不好结局的概率更高。
还好,本书作者周济谱先生就给我们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示范。从金融、证券领域回到建筑施工领域,周先生经历了“上天”与“落地”的所有感觉。当年与其一道创业的冯仑、潘石屹,如今都已经成为身价亿万的富豪;致力于企业上市的潘石屹,甚至有望借当前50倍以上的市盈率发行股票,使自身资产价值翻番几十倍,一举摘取“中国首富”的桂冠。但这些并没有对周先生形成任何刺激,而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财富问题,使本书具备了对国企领导人抚慰心灵的功效。
让我们一起学习本书中提到正确对待财富的一些观点:“死于巨富是一种耻辱”,“国企商人的第一追求不是赚钱,而是安全、健康、快乐”。这种淡然处之的心态,确实是根治国企领导人心态失衡的一剂良药。
此为序。
曹建海
2007年6月4日
于美国密苏里圣路易丝大学国际研究中心
(序者曹建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经济学博士)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