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劳工是五四运动前因之一(劳工为中国赢得尊严)

作者:刘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688

劳工:五四运动前因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于西历1919年,直接原因是是巴黎和会。西方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四年多,战争结束后,为了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参加了。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一战之前,德国占据了中国山东境内的青岛、胶济线等势力范围,因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将青岛交还给中国。然而,英美法等战胜国否决了中国的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了日本,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有一个更加长远的间接原因,它能让我们看出,西方文明国家是如何野蛮地对待中国的。
    西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的中国,满清政权已被推翻,由袁世凯主政民国政府。然而,清朝政府签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依然套在民国政府头上,必须遵守执行。此前,孙中山把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并不完全是他们个人之间的事情,也不完全是中国国内政治决定的,而是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列强决定的。孙中山始终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孙中山以为接受了西方“民主”之类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西方就能够平等对待中国,但是,英国等西方国家根本不把“制度”当回事。当初它打你的时候,它说因为你没有“民主”而落后。等你也像它一样搞“民主”,它还是不愿意,因为,西方根本就不想同你平等,只想欺压你。如果平等了,清朝政府答应支付的那些钱怎么办?而袁世凯从小站练兵时就开始接触西方,既有实力,又不想同西方闹翻,借着外国势力当上了大总统,自然欠了一份情。与之相对应,孙中山就任大总统时,英国控制的香港禁止民众庆祝,就是因为孙中山到处宣扬要废除不平等条约。
    西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曾经向中国政府表示,愿意将胶州湾归还给中国。如果那个时候就把这件事做成了,估计就没有后来的“五四运动”。为何没成呢?表面上是因为日本强烈反对,实际上是因为英国反对。德国主动归还胶州湾是有条件的,它是想把中国拉入世界大战中德国一方。在这里可以看到西方政治的一个原则,既然双方成为盟国,地位就是平等的,德国归还胶州湾,也是平等的体现。然而,英国不愿意看到中国加入德国一方,同时也不愿意中国获得平等的国际地位,因为,如果中国与德国平等了,也等于同英国平等了,清朝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怎么办?英国人当然不想废除。北洋政府之所以没有接受德国的要求,还有一个中国自身的原因。中国人很聪明,也很能判断形势,当时北洋政府的高级幕僚通过仔细的分析认为,在欧洲发生的这场战争,德国一方肯定要败。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如果中国接受了德国的条件——收回胶州湾,与德国站在同一条战壕——战后中国就会很被动,一切都可能得而复失,空欢喜一场。应该说,当时北洋政府梁士诒等人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英国对德宣战后,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局的判断,又基于渴望通过参战获得参战国的平等地位,袁世凯政府曾经向英国提出,由中国出兵攻打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地,中国不用德国人归还,而用自己的实力夺回来。这不是没有可能。北洋陆军基本上按照德国军队的方式训练,对于德国军队那套东西很熟悉。而且,德国既已在欧洲开战,也没有多少实力投入中国战场,小小的胶州湾,中国军队围而不打都让德国人受不了。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向英国提出这个方案,还有其他意图。如此一来,中国与英国就算盟友了,至少可以获得一些平等的地位和条件。然而,袁世凯的建议被英国断然拒绝。为什么?英国并不是担心中国打不过胶州湾的那些德国兵,而是不愿与中国平等,不愿因为这一平等而让出从清朝政府那里得到的权益。然而,德国在中国胶州湾的权益终归是一个问题,怎么办呢?英国找到了日本,英国需要日本这个盟友。把德国的利益让给日本,对于英国没有任何损失,还能获得日本这个帮手。把利益交还给中国,英国不愿接受这个损失和激发中国民众爱国热情的潜在风险。于是,在英国支持下,日本在青岛与德国开战,中国不得不宣布中立。
    袁世凯还是不死心,又向英国提出,直接派兵到欧洲,参与英法协约国一方的打仗。这一建议被英国再次断然拒绝。因为,袁世凯附带了一些条件:庚子赔款延期50年,不计利息;中国可以自己定关税;战后的会议如果涉及到中国,必须有中国代表在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中国自己定关税”的问题。从晚清开始,中国的海关就被英国把持。一些洋奴说,英国人给中国带来了现代海关意识,这种媚态令人恶心。英国把持中国海关的后果是,英国商品的进口关税极低,大量倾销中国;而且,海关收入作为中国主要的收入来源,中国人无法独立支配,必须经英国人之手转交给中国。英国人想给就给,想拖就拖;给你的时候,还会规定用途。袁世凯的这个条件,英国流氓当然不同意。袁世凯的这种动向被日本人察觉,日本担心,一旦英国有所松动,连英国答应给日本的利益也会受影响。于是,日本人立即炮制了“二十一条”,逼迫袁世凯接受。袁世凯拖了很长时间,一点点地向社会透露“二十一条”的内容,希望英美法能够干预。但是,英国已经同日本达成私下交易了,已经答应把德国的权益转给日本了,怎么还会干预日本?袁世凯最终接受修改后的“二十一条”是什么心态,还可以深入研究。比方说恨英国,索性让日本在中国获利更大,刺激英国,甚至埋下将来英国与日本冲突的引信,这是一种可能。比方说想当皇帝,希望获得支持,也是一种可能。必须指出的是,袁世凯当皇帝的念头,与美国人的挑唆也分不开。英国不也是君主立宪吗?为何你英国可以,我中国就不可以?不管怎么说,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算是“前门去虎,后门入狼”,日本像它的英国流氓教师一样,也不是一个好东西。袁世凯失算了,在全民唾骂中死去。但是,在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和日本的确成为了敌人。
    袁世凯死后,中国政府还是不甘心,还是希望借助欧洲战场的残酷厮杀,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当初直接攻打德国所占的青岛被英国否决,直接派兵去欧洲,也被英国拒绝。梁士诒又提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派中国劳工去欧洲,负责战争后勤,等于变相地参战,他的提法是“以工代兵”,此举对于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会有重大影响。但是,这一设想再次被英国否决。原因很简单,英国就是不想中国获得与之平等的地位,哪怕提高一点中国的地位,英国也不愿意。英国只想永远压制中国、控制中国,从中国获得最大的利益。然而,英国拒绝了北洋政府的建议,法国却很感兴趣。法国对此感兴趣是有原因的。首先,法国当时在中国的利益不算很大,让出一点,损失可以接受。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法国,法国被战争摧毁的非常严重,不仅如此,法国士兵伤亡严重,尤其是适龄当兵的男性。当时法国的男女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倾斜,法国人甚至提出实行“一夫多妻制”。因此,中国提出愿意派劳工去欧洲,法国求之不得。(待续

劳工为中国赢得尊严

    (接前文《劳工:五四运动前因之一》)

    由于当时中国在名义上还保持中立,因此,中国向法国提出,不以政府的名义进行合作,而以民间私营企业的名义,与中国劳工签订“民事合同”。这一“民事合同”的基本内容是,给予中国劳工的待遇,五年年限,到了欧洲不参与军事行动,只参与后方工作等。这个时候,英国在欧洲战场也损失惨重,英国原以为很快就能结束的战争,看起来进入了战壕战阶段,还将很长时间地持续、消耗下去。因此,英国也终于改变态度,同意接受中国劳工去欧洲。然而,英国玩了很多花招。比方说,英国起初把招募中国劳工的地点放在香港,这个举动的含义是,英国是在它的殖民地招人,就如同英国在印度招募劳工,英国便不需要同假定的“印度政府”有什么条件或约定,宗主国的地位和殖民地的地位非常清楚,战后也不会受影响。所以,从这个举动也可以看出,英国就是把中国当成它的殖民地,英国绝不想中国的受奴役的地位有任何改变。
    然而,中国民众并不怎么相信洋人。此前,去美国的华工受到严重歧视,美国政府制定了排华法案,对于中国民众也有影响。其次,英国曾经在中国招募劳工去南非挖金矿和钻石,那是真正的“苦力”,中国人对此的反映并不好。因此,英国的小心眼使它招不到几个人,不得不求助于中国政府。同时,当时有英国人提出,广东地区的中国人个子太矮,不适合做劳工,北方的中国人身体更为强壮,于是,英国把招募中国劳工的地点放在了山东。此后,英国、法国在中国的山东、河北、浙江等地一共招募了约15万中国劳工。用中国北洋政府的说法,这批中国劳工就是“以工代兵”,就是中国参战的具体行动。但是,英国还是不同意中国获得参战国的身份,只不过,北洋政府向英国提出参战的几项条件,包括战后的处置,英国由于急需战场上的人手,便对北洋政府的条件不置可否。既然没有拒绝,北洋政府就也只当是英国默认了。
    英国招募中国劳工给出了很优厚的条件,很多具体招募工作由英国在中国的传教士进行。这些上帝的使者明明知道被招募的中国人是要上战场,但他们依然以上帝仁慈的名义,不向中国劳工说明真相。劳工经过严格的体检,去往欧洲之前,集中在英国人在威海的租界地内,后来因方便海运码头的原因,改在日本控制下的青岛。英国人把这些中国劳工按照军事单位分为班、连、营。班长、连长由中国人担任,营长由英国人担任,每营满员500人。英国人对中国劳工进行半军事化训练,吃的也不错,服装统一(其实是为到欧洲以后防止逃跑),全部剃光头。这些中国劳工,昨天还是普通农民,今天就有足够的米饭和馒头,去一趟欧洲,还能赚钱,许多人都觉得英国人真好。他们认为,到了欧洲,一定是满地黄金。英国人向中国劳工及其家属支付的是银元,因为他们控制着中国的海关,可以用中国钱来支付。法国没有这个条件,向中国劳工支付的是法郎。每个劳工有一个金属“手镯”,上面有他的编号,没有名字,这个手镯几年都不能摘下,是劳工的身份标识。
    一上了船,情况就开始变了。装运中国劳工的船只,条件比当年从非洲装运奴隶的条件略好些,但是,到了船上,伙食已经打了折扣。海运要走二、三个月,中途要停靠码头进行补给。为防止中国劳工逃跑,并且为了保密,中国劳工即便在停靠码头的时候也不能下船,只能呆在狭小的船舱里。媒体也被禁止报道,生怕别人知道中国也参战了。海运路上,有中国劳工受不了,跳海自杀了。到了欧洲,主要是法国战场,法国还比较遵守“民事合同”,招募的中国劳工大都在后方兵工厂、码头上工作,使得相当一批劳工成为技术工人。但是,中国劳工到了法国以后发现,法国人支付的法郎大大贬值,抗议毫无作用。法国人说,战争期间,汇率变动无法控制。
    英国根本不管“民事合同”,几乎将中国劳工直接投入战场,比方说挖战壕。一战期间,由于重型武器较少,挖战壕是常用的手段,作战双方都在壕堑内进行持久的消耗战。中国劳工挖了上千公里长的战壕,一米宽,一米八深,又快又好。但是,最近的战壕离德国军队的战壕只有50米。而且,挖战壕的时候,英国士兵并不出现,只等战壕挖成之后,英国士兵才开始进驻。因此,挖战壕的中国劳工时时刻刻处于生命危险中,有些人确实伤亡。英国军官对中国劳工的态度非常恶劣,他们虽然承认中国人很能干,是多面手,甚至还称赞中国劳工带去的独轮车,但是,稍不如意,经常用皮鞭抽打,甚至枪毙,或者将违反纪律的劳工送去执行“自杀性任务”。后来有一位法国妇女回忆一战时期的中国劳工待遇时说:盖世太保在集中营里的手段,与英国人对待中国劳工相比,盖世太保毫无创意。要知道,英国在南非的布尔战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集中营,虐杀了大量南非布尔人的妇女和儿童。这位法国妇女说的不错,盖世太保的集中营,就是向英国人学的。英国人管理的中国劳工的驻地,完全被铁丝网包围,一个大房间里是50个人的通铺。一些中国劳工不得不逃到法国劳工营,英国人便指责法国对中国劳工太仁慈了,妨碍了他们的管理。
    整个一战期间,15万中国劳工,约有2万死亡,很多人只有编号,不知姓名,还有很多人连编号都没有留下。如今在法国的中国劳工墓地,墓碑都朝向东方,那是祖国的方向。这些中国劳工铺路架桥,运送军事物资,挖战壕,排地雷……,他们是不拿枪的军队。一战结束后,英美法一方获胜。由于法国男性奇缺,约有3000名中国劳工通过与法国女性结婚等方式留在了法国,这也造成法国舆论的恐慌。法国人说:我们的男人战死了,我们的女人嫁给中国人,将来,我们的领土和财产是否都要被中国人分了?绝大多数幸存的劳工被遣返回中国。但是,正是这些中国劳工,使中国获得了参战国的资格,也使中国获得了战胜国的地位。然而,巴黎和会上,英美法并不愿意接受。
    英国早在一战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同日本串通好,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转交给日本。面对中国的抗议,英国说: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没花一分钱,没死一个人,不能算战胜国。如今,我们说起巴黎和会,大都只说日本谈判代表的蛮横无理,我们很少提到文明的大英帝国的这一谎言。直到如今,还有某些洋奴重复着英国人当年的谎言,说中国只在最后的时刻宣布参战,以贬低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地位。面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局面,北京和巴黎同时行动。留在法国的中国劳工和留学生听说中国代表要接受协议,便将中国代表的驻地围得水泄不通,不让他们去签字。回国的中国劳工和学生们一起,展开抗议示威游行。最终,巴黎和会的协议上,中国代表没有签字。中国是所有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签字的。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唯一一个拒绝接受的西方条约。此后,留在法国的中国劳工,形成了欧洲第一个华人社区。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李富春等人后来去法国勤工俭学,与留在那里的中国劳工也有很大关系。
    15万中国劳工本身可能并不明白他们前往欧洲的意义,他们可能只知道那是一个赚钱的机会。到了欧洲之后,他们见到的文明世界是一幅野蛮杀戮的场景,他们到那时才意识到,他们是用生命在战场上赚钱,但是,他们的的确确为中国获得了参战国的资格,他们的的确确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虽然他们是被动的,但是,没有他们,巴黎和会上,中国只有任人宰割,很可能也不会有“五四运动”那么理直气壮的抗争。蔡元培先生在那个时候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说的就是他们。狡猾的英国人也的确算是有远见,英国当初竭力阻挠中国参战,担心的就是中国民众的觉醒,他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出现了。然而,当一个老大帝国多行不义的时候,当一个老大帝国不得不衰落的时候,它用文明包裹的野蛮,必将不能延续,中国再也不能忍受被奴役的命运了。然而,真正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还要等到多年以后:新中国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从这个角度说,仇恨新中国的人,无非是因为西方本来在中国的巨大利益从此失去了,他们才恨得咬牙切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刘仰
刘仰
著名文化评论人
1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