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刘瑜是中国目前炙手可热的公众意见领袖,而且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前剑桥大学讲师的经历,更是让人仰慕不已。怀着景仰的心情,本人找到刘瑜目前任职的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看到其所谓的学术成果后,不禁感叹不已。
刘瑜在其“学术成果”黑体栏的介绍里,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是“主要论文”,一是“时政专栏集”。http://www.dps.tsinghua.edu.cn/publish/ps/1921/2010/20101220103430721247380/20101220103430721247380_.html。 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惊讶,“时政专栏集”怎么也归到“学术成果”了?如果说是土鳖不懂,拿时政评论充当学术成果,还可以理解的话,刘瑜在美国念的博士,什么时候见过美国学者把这样的东西归于“学术成果”的呢?学术与时政评论完全是两回事。时政评论过于简单,缺乏系统的数据与论证。而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你哪怕发表一千篇时政评论,哪怕出版十部象《民主的细节》那样的杂文集,都不能当作学术成果考评的依据的。这也是美国学术界的“普世价值”。
再看刘瑜所列的“主要论文”。除了2005年在一本文集里有一篇文章外,分别在2006年、2009年、2010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文集里面的文章,由于没有经过多名学术同行的匿名评审,其质量远不如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所以要主要看其3篇期刊论文。
2006年和2010年的两篇论文分别发在China Quarterly(《中国季刊》)、Modern China(《现代中国》)这两家期刊。这两家期刊被归类于地域研究的SSCI期刊,没有被归类于政治科学的SSCI期刊(政治科学类的SSCI期刊目前共有141家)。2009年发表的文章,不是学术文章,只是非常简单的时政评论,发表在民间机构德国外交关系协会办的一个非学术类杂志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国际政治杂志》,简称为IP Journal)https://ip-journal.dgap.org/en/ip-journal/regions/pitfalls-chinese-populism。但是,刘瑜在简历上把它写为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政治》), 有误导之嫌,因为后者是政治科学类的一个学术性SSCI 期刊http://www.palgrave-journals.com/ip/about.html。我刚看到她简历上列的期刊名也被误导了,以为她这个文章真发在SSCI期刊International Politics,后来在该期刊找不到她的文章,通过Google才知道她的文章其实是发在非学术性刊物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而且,这篇时政类非学术性评论,本不能与学术论文放在一起的,刘瑜却将它与学术论文放在一起作为“主要论文”,存在故意误导不懂国际学术期刊的国内学术界,也误导了清华的政治学系与人事部门。
最近(2011年12月),刘瑜与人合著,在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华盛顿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但是,这个期刊也不是学术性的,是为对外交事务感兴趣的公众办的,期刊的介绍就申明“《华盛顿季刊》不是同行评审刊物”(英文原文: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is not a peer review publication,见http://www.twq.com/info/about.cfm,而学术期刊,不仅要求同行评审,也要求匿名评审。
也就是说,自从刘瑜2006年博士毕业以来,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只在与中国相关的两家地域研究期刊发表了2篇论文(这种地域研究期刊很杂,搜罗的文章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社会、宗教、法律等各领域的,在这样的期刊发文章比在专业学科领域的期刊发文章容易),没有在其专业领域—-政治科学——的期刊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我不禁要问刘瑜同行,你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了个政治科学博士,博士毕业也要满6年了,怎么在政治科学领域的141家SSCI学术期刊上至今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呢?
这样的学术水平,清华怎么能给她副教授的职称呢?清华不是要与国际接轨吗?如果是在美国,博士毕业6年只发表了2篇学术期刊论文,早就被学校赶人了。而且,清华招聘的留美博士,很多人比刘瑜的学术扎实,至今却还是讲师。例如,与刘瑜同在清华政治系任教的苏毓淞,2009年从纽约市立大学获得博士,他的学术成果比刘瑜强很多,但他的职称还只是讲师。清华政治学系的教授和领导们,你们肿么了?难道是以貌取人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