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道人:战争胜负不在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先进”

作者:邋遢道人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23

战争胜负不在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先进”

邋遢道人


一个网友写看《台湾-1895》的感想。他说“甲午战争时中国的船比日本坚,炮比日本利、钱比日本多,怎么也打不羸呢?”是因为日本 “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先进”。中国“仍是个封建集权国家……从政治制度到经济结构比秦汉时期并无根本性的改变。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却迅速由一个封建专制的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君主立宪的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国。”

说实话,这个网友是在嚼一百多年来的剩馒头,一点新意也没有,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首先,甲午海战时,并不存在中国海军“船比日本坚,炮比日本利”的情况。当时大清海军确实比日本海军炮舰总吨位和装甲厚度占有优势,但海战并不全靠这个。这个时候海战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船速和大炮射速上。史料记载,海战中国北洋海军参战军舰的平均航速为15.5节;而日本海军参战军舰的平均航速为16.4节,其中第一游击队军舰的航速则高达19.4节。中日火炮数量比:137门比268门,速射炮比:0比97。

船速慢,火炮少,射速低会是什么结果呢?日本的浅野正恭所著《近世海战史》对甲午海战进行了统计:在1分钟里,中国舰队发射炮弹32.8发,命中3.28发;日本舰队发射炮弹193.3发,命中28.9发。日军火炮命中率15%,命中率高出大清海军10%的命中率50%。为什么会这样?恐怕不是什么大清海军炮手“武艺不精”,主要是日军船速快,机动性强。日军火炮多射速快,双方每分钟发出炮弹数量是1比5.9。你打人家一下,人家打你6下,当然会吃亏。船速低,火炮少且射速慢,最终形成双方军舰挨炮弹的比例为1比8.8。这样的创伤比例,胜负基本就定下了。这与“制度和意识形”没关系,起码轻易说中国海战中大清海军实力比日军强不是历史事实。

当然,究竟吨位和口径是优势,还是船速和射速是优势,没有实践是很难判断的,英国斐利曼特海军中将的评论:“以参加黄海战斗的军舰而事对照,已可得出正确结论矣。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航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虽然中肯准确,却也是事后诸葛亮。虽然丁汝昌在1891年就申请添置快速舰和快速炮政府也没同意,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当然,清政府的腐败、怯战和无能肯定是最重要原因。

认为甲午海战大清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制度和意识形态”先进就更离谱了。如果打仗靠的是“制度和意识形态先进”,那么古代中国一直比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先进。但是双方大部分战争都是中国打败,动辄割地赔款,甚至还多次亡国的现象,怎么解释?摧毁巴比伦文明的是野蛮的亚述人;摧毁亚述文明的是游牧民族西徐亚人;摧毁希腊的罗马比希腊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落后,摧毁罗马帝国的东方和北欧野蛮人比罗马人的“制度和意识形态”落后。因此,要读完世界战争史才好说话。战争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决定论,完全是文人们的纸上谈兵。

一个国家能否在一场战争中获胜,关键在于三点,首先是投入战争的决心和意志力,第二是这个国家组织动员战争资源的能力,第三是军队的作战艺术和军事装备。同样是专制的清政府,康熙时期战争动员能力就很强,加上康熙谁也不服,且不说17世纪末英国和荷兰的军事力量本来就不如清军,就算1840年的英军碰上的是康熙时期的大清,第一仗也许英军胜,但打下去一定英军败,最后印度归谁都不一定。

游牧民族为什么经常打败农业民族?首先是他们把掠夺农业民族的财富,妇女儿童是他们生存方式的组成部分。他们所有男子都是士兵,一说打仗全民皆兵。第三,骑兵机动性大于步兵,马背上的民族自然比拿锄头的民族作战能力强。

当年欧洲列强为什么能打遍全世界?还是这三点。首先,欧洲人当时是欧亚大陆经济、政治、文化最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抢劫是他们发财的唯一出路。因此他们把“为了黄金和上帝”作为一种信念。其次,他们发明了“集资”方式(17世纪后发展为更先进的股份制方式)组织战争资源的办法,让全民都能享受战争利润,达到了游牧民族生存方式的状态。第三,他们把火药和指南针应用到军事上,并且对付的主要是还没有铁器的民族。等到打败中国时,他们的工业化已经进行了50年,军事装备比中国强。

越南为什么能打败美国?还是这三点:越南人是为了民族独立和民族生存而战,死多少人也要打到底;共产党的群众动员能力强;在苏联和中国支持下,他们有基本的武器装备,还从中国那里学会了适合打败强军的游击战和机动作战的艺术。中国在朝鲜战争中能够打得美国坐下来谈判,也是这些道理。

至于作者担心中国现在能不能在下次战争中取胜,别的不用再花时间了,这三点上分析清楚就行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邋遢道人
邋遢道人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0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