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林:中国高铁动了谁的蛋糕

作者:邋遢道人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14

  中国高铁没有动中国民企的蛋糕,而是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蛋糕。那些打着为民企说话的旗号指责国有高铁的人,不过是替跨国公司“为王前驱”罢了。

  文 | 杨松林

  动车追尾,高铁刚启动就事故频频,中国人都很焦虑,一方面对死难者哀悼,一方面希望能够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网易读书会上,所谓中国独立经济学家许小年先生“从经济学角度对高铁事故频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金融危机以来,存在“对政府作用的过高估计,民间的创造力被压制”的弊端。总结“动车组事故的教训、避免类似事情再出现”,要解决“铁道部……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集团。在它面前,任何改革都会伤害它的利益,因此它会全力阻止这些改革。”言下之意是只有铁路进行市场化、私有化改革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对许小年的讲话网上议论一片,多数人认为这是为私营老板说话,代表了私营老板的态度。我觉得这些看法不准确,许小年先生并没有代表中国私营资本说话。

  实际上,很少有中国的私人老板对投资铁路感兴趣,甚至连联合做一个局域系统都没兴趣,更不要说参与铁道部的改革了。温州老板们曾经对浙江高速热过一段,参加过很多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但一看根本不赚钱,马上就退出了。公路还可以单算,铁路是个大系统,现在还赔钱。这样的蛋糕私人老板根本不感兴趣,政府怎么会动了他们的蛋糕,需要“独立经济学家出面说话”?只有能赚钱他们才动心,而且抓住就不松手。

  那么中国的动车、高速列车动了谁的蛋糕了呢?动了发达国家的蛋糕,而且动得还很厉害。

  中国改革开放选择的是两头在外的发展方式。也就是资本、技术从外面来,产品向外出口。这是中国恰逢20世纪90年代加剧的西方经济虚拟化,产业空洞化时期,大量西方产业资本要转移国外。当年东亚“四小龙”走的是“进口替代”发展方式,就是进口商品,通过模仿、研究然后自己形成产业替代进口。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进口替代刚开始会对国内产业形成严重冲击,大量落后生产力被淘汰。需要动用国家力量扶持少数财团,集中人力财力形成突破。但好处是发达国家没给你技术,你要自己琢磨。两头在外的优点在于资本技术一起进来,通过合资方式中国企业很快掌握了技术,加上巨额投资制造能力很快上去了,现在基本上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但缺陷在于能形成市场销售的技术得来容易,但核心技术人家不给你。对于竞争性企业来讲,只要能卖,引进比自主研发合算。花那么大力气组织资源搞两三年,最后管用不管用不知道,可别家早上马了。因此,这三十年中国技术进步很快,但研发能力大大倒退,至今没什么说得出的新成果。

  但是中国的航天、军工还是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技术中国已经掌握。原因很简单,这些技术没人给你,必须自己研究。今年,中国高铁一亮相就让世人一惊,核心技术已经高于发达国家,而且物美价廉。如果总结一下这些能够领先发展的技术怎么来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动用了国家力量完成的。铁路如果不是国有的而是私人的,根本不会有高铁,甚至连动车都很难上。只有集中国家级资源,能够忍受初期的亏损,动车和高铁才能诞生。这是两头在外发展方式时期重大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

  哪这怎么会动了发达国家的蛋糕了呢?我们经常听到经济学家讲这样的道理:搞产品不如搞专利,搞专利不如搞品牌,搞品牌不如搞标准。也就是说真赚钱的不是生产,而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响亮品牌,尤其是制定标准。回头看看最近十几年,生产能力我们有了,世界第一。技术、品牌、标准基本是发达国家的。因此人家赚大钱,我们赚小钱。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主要工业品产量中,按人均计算绝大部分中国都排第一,发达国家超市里一半多是中国造。中国制造业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已经世界第一。如果中国再能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品牌,甚至制定出行业标准,凭借超级制造能力,恐怕这个世界就要重新安排了。这会动谁的蛋糕是很清楚的。

  所以,独立经济学家不是白给的,几乎都是国外留学回来的。他们很清楚如果中国真的按高铁模式抓重要新技术的创新,做出计划一个个来,凭中国现在这么大的制造业能力,这个世界格局将会被颠覆!

  利益集团有害,这是另一回事儿。铁路关系国计民生,又是天然垄断行业,形成利益集团对民生不利。但私企本身就是利益集团,而且是名正言顺的利益集团。私企搞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会被国企搞危害要小?恐怕不见得。李嘉诚在深圳修了一段东线高速,现在流量不够,深圳市想买回来扩容,李嘉诚干不干?坚决不干。这一点不关乎道德血液问题,孙中山早就指出这类公权一旦让私人掌握,一定会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邋遢道人
邋遢道人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