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收暴动》与秋收起义
作者:涂开荣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5-03-23
2430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八十年前,毛泽东等亲自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过程中,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了《西江月·秋收暴动》。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采取倒叙的写法。下阕分析了秋收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时间。“农民个个同仇”,反映了当时严重的阶级对立,“地主重重压迫”却正是造成这一阶级对立的原因。秋收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本应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却因为以蒋介石为首的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丰收时节却是“暮云沉沉”,正可谓是官逼民反,于是“霹雳一声暴动”,在毛泽东等的带领下,湘赣边界爆发了秋收起义。
上阕阐述了秋收起义的特点及暴动的地点、经过。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相比,秋收起义有其明显特点,秋收起义诞生了我党的第一支工农武装,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
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约有5000人,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师部驻修水,下辖三个团,驻修水的警卫团及平江工农义勇军一部、修水西乡农军被编为第一团,团长钟文璋;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醴陵农民自卫军,萍乡、安福、莲花农民自卫军被编为第二团,团长王兴亚;浏阳工农义勇军、警卫团一部(由伍中豪率领一营人自修水调至铜鼓)、平江工农义勇军一部被编为第三团,团长苏先骏;驻修水渣津等地的原国民党黔军邱国轩团被收编,编为第四团;罗荣桓率领的崇通农民义勇军被编入师属特务连。从起义部队的组成看,既有国民革命军,又有工人、农民,特别是农军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被称为工农革命军,即词中所述的“军叫工农革命”。与南昌起义全部是国民革命军有着较大的区别。工农革命军的建立,表明我党开始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
秋收起义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第一次打出了我党自己的旗号,在修水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了图案为“镰刀斧头”的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据时任师部参谋的何长工回忆:“因我在师部当参谋,又在留法期间学了一点几何知识,师长就将设计军旗的任务交给了我和参谋处长陈树华、副官杨立三同志,我根据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见过的苏联红军的旗样,提出了设计方案,经过副官杨立三、参谋处长陈树华的反复修改,终于设计成功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红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有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意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斧头劈出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工农革命军军旗的升起,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修水、铜鼓都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特别是修水,是秋收起义主力的集结地,是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和率先升起的地方,是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的地方,所以毛泽东以亲历者的口吻,写出了“修铜一带不停留”,对修水和铜鼓在秋收起义中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准确评价。诗词再现了起义部队从修铜出发,分别攻打平江和浏阳这一历史史实。
1986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毛泽东的修改抄件重新发表了《西江月·秋收暴动》,诗词中将“修铜”改为“匡庐”,将“便向平浏直进”,改为“要向潇湘直进”,“沉”改为“愁”。仔细品味,不禁惊叹作者用词之考究,对待历史态度之严谨。因“匡庐”为九江之代称,而修水属九江管辖,且修铜与“匡庐”同为幕阜山之一部,“修铜”改为“匡庐”,准确地道出了在我党领导下,整个幕阜山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秋的怒号的情势。同时,“匡庐”对应下句的“潇湘”,“匡庐”也可引申为“江西”的代称,意为除了修铜外,还有安源等地举行了秋收起义,这样就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会议后,整个湘赣工农运动的态势。“平浏”改为“潇湘”,准确说明了当时的斗争意图,平浏不是秋收起义的最终目标,其指向是当时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在文家市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等实事求是,改变了斗争方向,最终作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策,并随之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独创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沉”改为“愁”最为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秋收后的真切感受,秋收后农民的劳动果实被地主阶级无偿占有,并饱受压迫和摧残,白色恐怖的背景下,农民只有“愁”了,最后被逼挥戈暴动,进一步说明了“霹雳一声暴动”的原因。
毛泽东是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义的直接指挥者,他的诗词《西江月·秋收暴动》尽管只有短短的50个字,却真实地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具有诗史价值,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秋收起义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