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旭:永远的刘庄
永远的刘庄
赵东旭
编者按: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把习近平同志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思想落到实处。而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为几乎所有榜样名村一再证明的真理。
为了总结经验、提供助力,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和中国政治学会科学发展与政治和谐专业委员会密切合作,多次组成课题组,用时1年多,奔赴1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入到数十个榜样名村进行调查采访。在获取足够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或整理了50多篇报告文学和口述材料。后又经过反复斟酌,确定48篇汇集成《田野的希望——榜样名村成功之路》书。今年“两会”以后,又请王宏甲同志将长篇报告文学《塘约道路》改写为《塘约:新时期的大寨》,作为该书的压卷之作。该书已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
应广大网友要求,除本网已经发表的《华西村的高度》、《周家庄的阳关大道》、《时占经与行乐村》以外,其他篇章从即日起陆续转载。
刘庄村名片
刘庄村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全村现有360多户,1700多人,是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60多年来,刘庄先是在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史来贺的带领下,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成为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吸引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来此参观、访问。近些年来,刘庄在史世领书记带领下,弘扬史来贺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围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调结构,上项目,经济社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刘庄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多亿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刘庄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文明村、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文明村镇、全省“五个好”村党支部、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被河南省委确定为全省干部教育现场培训基地。
新乡刘庄村——一个奔向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60多年一直闪亮在中华大地上。
一个不足360户人家、不到1800人的村庄,何以在跨越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中傲然屹立?
2016年4月中旬,我们一行4人,再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沃土。
为刘庄而生——史来贺永远是刘庄的名片
史来贺是刘庄的名片,它永远与刘庄联系在一起。
在刘庄展览馆史来贺同志纪念馆,我们再次见证了史来贺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纪念馆二楼展厅的壁挂电视屏里,史来贺那略带沙哑的声音沁人心脾:“我这几十年来,只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让刘庄人跟共产党走;第二件事,让刘庄人富起来。”
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原党委书记。他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并列,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1979年,他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8亿农民宣读了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倡议书。
在刘庄土生土长的史来贺,用毕生的精力去回报刘庄,回报社会,用心血和汗水缔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刘庄。
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昔日曾是个“方圆十里乡,最穷属刘庄”的村庄。从刘庄建村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刘庄,历经500多年的漫长岁月,面貌未改,山河依旧。村庄依然贫穷,人们依然贫困。
1952年12月,年仅22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土地分不分到农户,工厂包不包到个人,是集体走富路,还是个人奔小康,刘庄面临着痛苦的选择。
此时的刘庄,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突破了单一农业格局,工林牧副占总收入的70%,2/3以上劳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集体实力雄厚,机械化程度高,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较强,各方面都呈上升趋势。
史来贺带领刘庄坚持走集体主义道路,再次证明了共同富裕的正确性。1980年,刘庄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小康村”。
1982年,刘庄农工商联合社成立,分为农业、园林、畜牧、工副、商业、农机、建筑7个专业36个承包单位,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工协作、奖罚联产的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史来贺去世前的2002年,刘庄固定资产近10亿元,总产值8.8亿元,上缴税金4500万元,人均实际分配1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村民享受20多项公共福利,上学、看病、养老费用由集体承担,并在兴建别墅新村。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粮食亩产稳定在千斤以上。除19名劳力在农场经营1050亩耕地,其余劳力从事二、三产业。全村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
1989年,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视察刘庄,激动地说:“我今年80岁了,就是要看到农村人的这一天!”
为了让刘庄群众尽快富起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领村民先后办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在那个物质紧缺的年代,这些工厂很快为刘庄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刘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史来贺和村班子成员反复考察,引进了高科技生物工程项目,在刘庄建设了一座全国最大的以生产肌苷为主的生物制药厂。经过此后几年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创新,刘庄药厂已经位列全国医药行业百强, 生产的肌苷产量已占据全国的一半以上市场份额,年产值占到了刘庄总产值的80%以上。史来贺运用边学边干的实践中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集体经济的新格局。
2000年,由我国著名的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研究设计院总体规划和设计的刘庄新村别墅,是集楼宇、办公、消防、通讯、保安自动化系统为一体的全方位现代化农民公寓。全区别墅建设呈组团式、全框架排列,共分A、B、C、D、E、F六个区,每个区内都有2~4个绿化休闲广场,绿化面积达15%,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单户住房面积472平方米,人均120平方米,并配有中央空调、宽带、现代化家具、闭路电视、电话、车库等,集中供热、供气等设施设备齐全,造价近40万元。抗震设防烈度十度的全钢架结构,豪华中不失朴实,美观大方,舒适方便,结实耐用。用史来贺的话说:“楼房翻一个个都不会塌。”但别墅建好后,史来贺让村民分批搬进别墅,自己始终住在原来的旧房子里。
刘庄贸工农一体化、农林牧齐发展。2001年,全村各业产值4.6亿元,比1949年增长11790多倍,比1978年增长360多倍,集体积累资产6.1亿元,人均净收入7000元,还享受上学、看病、住房等10多项免费福利。
几十年来,刘庄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党员违纪。从计划生育、婚丧嫁娶到养老抚幼,刘庄的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村里14个姓氏、300多户、1600多口人,没有宗族矛盾及派别之争,没有封建迷信、赌博、打架斗殴、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和友好人士前来参观访问,国内各地参观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
史来贺16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选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代表,当选三、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五、六、七、八届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有重大贡献专家、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植棉能手……
2009年4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刘庄,握着现任村党委书记史世领的手说:“你父亲的名字,我很熟悉。他的事迹我也很熟悉,一个50年代的老典型,不断地与时俱进,使我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要研究怎么做到的与时俱进。”
史来贺是为刘庄而生、为刘庄而死的。他视刘庄为生命,生为刘庄人,死为刘庄魄,一生一世都没有离开过刘庄。
1953年,上级要调他去当国家干部,他拒绝了。
1957年,他当上全国劳模,在北京受到周总理接见。上级准备破格提拔他当新乡专区农业局长,他又谢绝了。
1965年,新乡地委下达任命,他当了新乡县委副书记,但还兼任刘庄大队党支书。
1977年,他再次当选全国劳模,河南省委任命他为新乡地委书记。他要求兼任刘庄大队支书,平时在刘庄办公。直至转任新乡市人大副主任,他仍然没有离开刘庄。
史来贺的一段话说明了原因:“1949年8月6日,我在刘庄第一批入党,掏心窝子说过,为了刘庄父老乡亲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都过上好日子,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怕死,不怕苦,不怕吃亏,跟党走一辈子不变心,永不回头。”
史来贺离不开刘庄,刘庄也离不开史来贺。他与刘庄融为一体,与生俱来,浑然天成。
2003年4月23日,史来贺带着对刘庄的眷恋,带着对刘庄未竟事业的守望,溘然长逝。在他的身后,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令人仰目的物质基础。
扬帆再起航——后史来贺时代的接力赛
史来贺的大儿子史世领接过了史来贺的接力棒,在全面奔小康的大道上再铸辉煌。
为全面提高刘庄人的素质,刘庄投巨资建起了高标准的学校,使村里的娃娃不出村就可以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教育。在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修的同时,刘庄又邀请大专院校到村里办班。村里建起了科技大楼、卫星地面接收站和电视差转台,开办了图书馆、阅览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订阅500多份科技报纸杂志,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条件。在刘庄,还有几项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中未毕业者不安排工作,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没资格嫁到刘庄来;新过门的媳妇,必须到科研队接受几个月的科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安排工作。
2008年全村销售收入19.8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36亿元,人均纳税8万多元,人均实际收入20662元,基本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管理民主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轨道。刘庄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文明村、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文明村镇、全省“五个好”村党支部、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被省委确定为全省干部教育现场培训基地。
隶属刘庄农工商总公司的河南新乡华星药厂,现有职工3000人,固定资产7.1亿多元,总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是我国大型抗生素和肌苷生产厂家之一,主导产品有年产量达8000吨的青霉素和500吨的肌苷、氨苄西林钠、红霉素、先锋5号及青霉素粉针剂6亿支等10多个产品。其中,青霉素原料药生产能力占全国产能的40%,产品销售国内江苏、广东等10多个地区,国外销售到印度、阿联酋、菲律宾、马来西亚、乌克兰等10多个国家。
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是由华星药厂与国内500强江苏国泰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现代化高技术制药企业。项目总投资10亿元,设计生产半合青和头孢类、维生素类等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投产后年营业收入可达50~60亿元,大部分产品将销向国际市场。
绿园公司项目建设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生产过程达到了节能、高效,绿色环保,保证了零污染和完全达标排放。
依托刘庄华星药厂、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的生物医药科技园区,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正在打造成全省最大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012年,刘庄364户1795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刘庄现已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配套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格局。
2009年元月,刘庄人全部入住别墅新村,修建了史来贺纪念馆和中心广场,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成为刘庄人最骄傲、最亮丽的风景线。
全天候安保的刘庄新村,草木葱茏,红鱼在水中游弋,农家院的树上垂满了硕大的紫石榴。休闲健身广场之夜更是热闹,村民们随着音乐唱歌跳舞,小孩子玩耍做游戏,还有篮球比赛,下棋打牌。村里每逢元旦、五一、七一、十一都要组织文艺演出,参演村民从3岁到80岁不等,每年春节还要聘请省市演出团体到村里演出。
村民除了年薪和奖金,50多项公共福利几乎覆盖了整个生活。免费分配米、面、油、粉条、豆腐、瓜果,每天定时供应鲜奶,每5天分一次鲜肉;免费用水、理发、洗澡、看戏、看电影。免费医疗,村民由集体出资参加新农合,个人出资部分再予报销;还请县镇医院带仪器到刘庄卫生所,每年2次为村民体检。免费上学入托,村里投资2600万元建起一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园区,并为教师上浮工资。还免费办网络远程教育大专班、中专班和专业培训班。
刘庄的农民,男68岁退休,女60岁退休,享受补助以外,每年发退休金7800元,老党员和65岁以上者发9000元。村老龄委每年还组织免费旅游。
刘庄人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快速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目前,全村农业采用农场式管理,1050亩耕地,经营管理只有19人,亩产粮食持续保持1000多公斤,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水利化。
另外,村里还投资1.8亿元,用一年半时间建成了日处理生产、生活废水6万吨能力的大型水处理厂,是目前中国医药行业设备、工艺最先进的排污设施。现在,通过微生物技术处理后的工业废水与民用废水,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其它产业配套发展的循环经济、循环生产的新型工业格局。
全村群众由集体出资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除享受国家新型合作医疗的各项优惠政策外,集体在此基础上全部报销。刘庄投资2600万元新建了现代化教育园区,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真正实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史世领领导下的刘庄,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先后入股北京、上海等地企业,并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合作,资本运营实现了新突破。史世领认为,原来整体清一色集体经济,形式太单一,现在混合式、股份制,吸取各类优势,弥补缺陷,推动刘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全面奔小康——站在寻梦追梦的新起点上
今天,意气风发的刘庄人怀揣全面奔小康的梦想,继续阔步向前。
今天的刘庄,已经站在了河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第一方阵。
2016年3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新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确定,在现有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础上,再新设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涌现更多创新活跃、特色突出的升级发展新“尖兵”。
这是刘庄的又一次新生。现在的刘庄党委一班人深切认识到,刘庄作为中原最大的生物制药基地,正是这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第一方阵。在实现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上,刘庄人责无旁贷地站在时代的前列。
申请示范区的国家级高新区,条件非常严格,必须在全国14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20位以内才行。从基础条件看,郑州、洛阳、新乡创新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基础好。这3个市均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都设立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优势明显。比如郑州高新区的仪器仪表、洛阳高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乡高新区的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在国内都具有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
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相关产业能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会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自主创新方面也会有大的突破,这将非常有利于刘庄的产业转型升级。
可以肯定地说,示范区将会带来更多机遇和动能,创新发展起点将更高,速度将更快,质量将更高,效益将更优,这无疑将推进刘庄以生物制造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在新一轮转型升级战略中承载更多高精尖技术开发和高大上项目建设,使刘庄农、工、贸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
今天的刘庄,不是城镇,胜似城镇,已经占据了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地。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刘庄在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刘庄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发展,必将促进刘庄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进一步变化,使刘庄与城市在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上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刘庄与其他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更加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今天的刘庄,已经站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头。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创业,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增加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引擎。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刘庄人从来没有停止创业、创新的接力赛。他们人人都是创业者,处处都在搞创新,在农工贸的诸多领域都处于创新的前沿。
我们相信,刘庄人有能力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驱动,创造出更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和新的示范,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史来贺治村名言
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这一条什么时候都不能变。
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带头人就是要带领大家苦干实干,脱贫致富,无私奉献;服务员就是为群众搞好服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个人富了,大多数人还穷,吃饭不香,躺在床上也睡不好觉呀。集体搞好了,群众富了,个人也就福在其中了。
地再赖是死的,人是活的,平好一洼是一洼,治好一坡是一坡。一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咱这辈子不行,还有子子孙孙!
不要光看上级的、一时的评价,要看群众的、历史的评价。
我一生就干了两件事:把群众带到了致富路上,把群众带到了正路上。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有什么不能对群众讲的?又怎么能不听群众意见、不能依靠群众呢?群众是神仙,是勇士,只有吃透村情民意,干事才有办法,才有底气,才有主心骨。如果忘记了群众、脱离了群众,那就是丢了根本,将一事无成。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