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崖,我眷恋着的乡情和乡亲
弹指一挥间,进入耄耋年!回想一生经历,马家崖的往事是我无时不刻眷恋着的乡情和乡亲。
马家崖的往事是我的三观启蒙点
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虽然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父母艰难地转战南北,而我们新四军的后代有部队的保障、有老百姓的呵护,在行军路上由老百姓推着独轮车一左一右、挑着担子一前一后,无忧无虑地长大,我都记不得童年受的苦。大军南下,建立新中国,我的少年时期在学校住宿。以为上学、入队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想过学习、人生、前途与国家有什么关系。我就是党的孩子,将来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直到1958年9月,我15岁戴着红领巾保送进同济大学工农预科,两年后直升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学习5年。这7年中我得以政治启蒙,渐渐明白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
一是新中国一穷二白,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急需科技人才。为了更快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1958年上海市的教育改革,在8所高校创办工农预科,选调优秀的专业教师,直接从初中毕业生中选调品学兼优的工农子女、干部子女入学,缩短高中学习一年,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快速实现大学专科深造。
二是新中国来之不易,推翻“三座大山”,是父辈的鲜血和头颅换来的,我们是作为革命的“种子”留在世界上!
在校除了专业知识学习以外,参加教育改革,到工厂学工、到农村学农,正规的学习教育、政治运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两年预科的学习真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我16岁入团,1960年直升大学,当了班级团支书、系总支委员。在社会活动、工作能力上得到锻炼。大学学生党员不多,我班仅两位同学高中入党,与班主任3人是一个党支部。在一次忆苦思甜的活动中,我讲了1947年2月新四军从苏中转移到山东的途中,母亲为了减少行军困难,把我和弟弟送给在山东沂水马家崖村老百姓的故事。他们说,没有老百姓,你早就被尾随的敌人杀死了!我们是作为革命的种子留在世界上!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现在该发芽、成长了!还要开花、结果,报效人民、报效祖国!我在党章学习中明白了党的宗旨、党员的义务,坚定了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1963年《文汇报》刊登了《我们要做红色的种子》(张自强文)一文,记叙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成长的事迹。1964年我被上海团市委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学校表彰为三好学生。1964年12月10日党支部通过我的入党申请。
入党是一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飞跃、人生的洗礼!我觉得党组织和群众时时刻刻都在检验着我的思想和行为,以后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严谨地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准!
寻觅马家崖的神力
马家崖怎能产生这么大的神力?那时我才3岁半。父母多次讲此往事,要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以后脑海里总是浮想出我姐说的一个画面——我和爸爸去接你们,看见你和弟弟在一个后山坡上哭……我在梦里都很想到那个后山坡上去探个究竟。但学习和工作时一直很忙,退休后母亲高寿而无法远行。
直到迎来党的百年华诞,有新时代高科技网络,寻找当年已经十年无后的干爹娘、寻觅马家崖神力的企望愈益强烈。2021年4月15日晚,就在“钱妈妈 的孩子们”微信群求助“小老虎”姐姐(属虎)。她当年9岁,是随队行军的小孩王,行军到哪就上哪的小学,她在马家崖村小学有同学马中兴,退休后还寻访过马家崖。姐姐说:“我有马家崖的亲人,请亲人帮忙!”当晚23:06姐姐就建立了马家崖微信群。真是无巧不成书,姐姐还拉进了已经多年在寻找沂蒙干娘的“芳草地”(杭三八,新四军后代发小)进群。
群里的亲人是“马到成功”,他是当年小老虎姐姐同学马中兴的儿子。16日8:08我们就聊上了——
“马到成功”发:“姨们早上好!我是沂水马家崖马传亮,欢迎您们方便时再回老家看看。”
小老虎姐姐发:
“呵呵,咱们一村人团聚了!”
“在马家崖,山村小学20来岁的老师在一个教室里教着4个年级,我上四年级。……”老师教我们:“高山流水响叮当,妈妈叫我去放羊。”曾经叫我在班里表演《公鸡叫》:“公鸡叫,太阳高,根据地的老百姓乐陶陶,天翻个身,地打个滚,如今老百姓做主人。”……
我迫不及待地在群里发了找干爹娘的信息:“@马到成功:我妈是把我和弟弟送给了当时已经十年无后的民兵队长夫妇,住在山坡上……”
小老虎姐姐发:“@马到成功 亮,爽的小名叫榴榴。榴榴他爸就是咱们黄河大队的政委刘季平。我记得真真的,就是他不许我们再买粮食了!他说,要不你们会把最后一颗粮食给我们的!那就会饿死了!”
……
简直是神了,真有缘分!没想到刚聊不一会儿, 10:15 “马到成功”发来好消息:
“@爽姨!那时候我大老爷(我爷爷的弟弟,我们称大老爷)是武工队的,和我大奶奶一直无后,在庄最后边坡上住,我大奶奶经常说过她给人家养过小孩,一男一女,后接走一直没有消息。我大奶奶姓夏(夏守英),我大老爷也打过仗,国家还发给他钱。可能就是我大奶奶。她养孩子的事很多人都知道,她也经常说起,我父亲也说过,可惜已经走了好多年了。”……
“我这就回家问问去……”
他想起父亲说过爷爷的亲兄弟马修会的往事,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鞭打快马”地从镇里赶回村去,找到健在的老支书马现田(91岁)和大奶奶的妹妹(夏守敬88岁)追溯往事。
紧接着,14:40 “马到成功”就发来图片和信息:
老村支书马现田
马传亮听大奶奶的妹妹夏守敬讲往事
“姨!我刚去老家回来,上面这位我叫大爷,今年91岁,是咱村老党员干部,他说我大奶奶当时养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孩子她爸来领孩子时带了四个警卫,大家说他是军级干部,……我又找了我大奶奶的妹妹,比我大奶奶小16岁,今年88了,她说,应该就是我大奶奶养的了……”
我都惊了!一句话中仅有的4个关键词居然都对上了!我与马家崖真是有缘分!
“@马到成功 :是的!确认了!确认了!我早就想找马家崖的亲人。今天是 “小老虎”姐姐牵线,马到成功!后会有期!”
“芳草地”看我找到了干爹娘,心急火燎地发去自己的情况:“我那时3岁,我父亲是杭苇,母亲是陈怀白,干娘家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第二年干娘把我送到益都……” 她还联系自己同学会的王武官(沂水人),请他通过沂水人的微信群找干娘……
20:51 “马到成功”又发来信息,又对上三个关键词!
“@爽 姨!您两位老人是我大奶奶养过。‘芳草地’姨是我大奶奶的亲姨曹氏养过的应该很准确了。”
“@芳草地 姨!刚才我和我大奶奶她姨的闺女的儿子(张在高)打电话了,已经很清楚了,他开口就说出来了,听他老娘说姓杭,就是他姥姥送益都的,我让他今晚上把他知道的事情和家庭情况、联系方式全部写下来,我明天过去拿,这就非常准确了!我明天回来再跟您老汇报。”
4月17日11:50“芳草地”发来信息:
“已经从王武官处收到有关资料,是他的弟弟从美国转过来的,世界之小!也已与俺娘的外孙张在高通过电话,71岁的张在高不识字……”“看到我发的那些资料了吗?不用专跑一次了,得便时去带过来,谢谢!”
“马到成功”还是又赶回村,14:56又发来“芳草地”干娘曹氏和张在高的照片,以及张在高请人带写的信息,还认认真真地按了手印:
“芳草地”的干娘曹氏
张在高
小老虎姐姐做了总结:“最近可就是马家崖没有疫情感染,传亮跑回村好几次,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啊,终于帮榴榴和三八都找到了家!遗憾的是老人都不在了……”
小老虎姐姐:“@马到成功 :我觉得你特别乐于助人!”
马到成功:“ 姨!万物有灵,多行善事莫问前程;为人为人,应该好好为人才是根本。这是我做人的原则。”
这两昼夜的分分秒秒,马家崖群传递着感人的浓浓乡情和亲情。
马家崖情的追根溯源
马家崖村,位于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我和杭三八都与马传亮未曾谋面,却被马家崖的乡亲宠爱着。穿越时空,追根溯源,首先是源于两千多年的熏陶,山东老乡忠实厚道、豪爽豁达、勤俭朴实、吃苦耐劳、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人格品行代代传承。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浓浓乡情和亲情更重要的是源自军民鱼水情。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全国建立各解放区,由初期基础薄弱聚沙成塔的敌后抗战,到后来的实力雄厚波澜壮阔,由弱变强的发展,山东解放区是其中杰出典范。山东解放区的中共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燃起敌后抗日烽火,并从无到有建立起6万人的武装。1939年3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八路军第115师主力进入山东后,山东抗日根据地迅猛发展。除济南、青岛等少数大城市,山东境内基本为八路军控制。仅正规军就达27万,是实力最强的解放区。在布局东北初期,10余万东北民主联军,有9万人是由山东解放区输送的。
抗战胜利,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蒋帮企图首先占领陕北和山东,集中兵力实施重点进攻。陈、粟大军以退为进进行战略转移,把苏皖边区政府 非战斗人员编成黄河大队,随军北撤。计雨亭任大队长,徐平羽任副大队长,我的父亲刘季平任政治委员,刘丹任副政治委员,负责大队北撤行动。从江苏淮安经鲁中地区,过黄河,进驻冀南地区故城县郑家口大杏基村。
黄河大队包括大队部、参议会、银行、财粮、医院、干校、新安旅行团、印刷、报社、剧团、家属等20多个中队,其中有60位孕妇的产妇队,共2000多人。11月,黄河大队到山东的沂蒙山区,原计划在这里潜伏。然而,1947年1月,国民党调集了30万大军重点进攻山东。2月1日,新四军与华中野战军、八路军一部、山东野战军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应对蒋介石的进攻。正是莱芜战役前夕,黄河大队在向西转移中,被国民党军队误以为黄河大队是“陈毅所部溃败,向西渡河逃窜”,下令在黄河渡口加以全歼。黄河大队的转移竟无意中起到了在战线西侧钳制敌人的作用,使敌军不能在莱芜战役中及时增援李仙洲。
军情紧急,队部决定轻装前进,每人行李不得超过20斤。母亲吴瀚是大队部机要秘书,行军中要背负机要文件、军事地图和枪械。当时母亲即将临盆,还有3个孩子:我大姐6岁半、我3岁半和大弟1岁半。在准备从马家崖撤离时,母亲想:“小孩的鞋就好几斤,能减负的只有小孩!”她独自果断决定将我和大弟送给了老乡。
1947年2月20日,解放战争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莱芜战役打响的那天,在行军途中我的二弟出生了。不久,战友黄希珍生下双胞胎女儿雷豪、雷杰,身体极度虚弱,没有奶水。母亲二话不说,就把体重仅3斤半的小雷杰带到身边一起喂养。而钱妈妈抱着小雷豪沿途向老乡讨奶,小雷豪被大家起名为“公育”。更令人感慨的是马家崖的老乡,明知新四军撤退后蒋匪帮紧逼过来,明知收留窝藏新四军后代会受牵连,还都挺身出手相助。我和三八等新四军的后代就这样成了马家崖人。
回马家崖老家终于成行
我和三八都找到干爹娘了!我们居然都是马传亮家的近亲收养的!我们都更想回老家了!虽然晚了几年干爹娘都已千古,又因新冠疫情、百年华诞活动、天气炎热、健康状况以及家母茶寿仙逝等诸多因素,商量了几个月,10月11日终于成行!我女儿、女婿开车,三八同行,她还约了在上海的弟弟和妹妹,我们分别从南北直奔马家崖。
马传亮向乡镇村领导作了汇报和安排,王武官也委托在沂水的弟弟参与。我们受到热情周到的接待。镇长李红伟亲自接待,请健在的历届村支书马现田、马现仲、马吉光亲自给我们讲往事,又带我们去寻访我和三八干爹娘的故地。
左起:李红伟、、马现田、马现仲、马吉光、我、三八、陈建平(三八弟弟)。
马家崖村的历届支部书记跟我们讲述黄河大队在马家崖的军民鱼水情的往事。马现田(左1,当年17岁):“我看见你父亲跟4个警卫兵骑着马来接你们回部队,你们和干娘都在哭……” 马现仲(左2)说:“那时我1岁,长大后听我妈说,你妈就住在我家,你妈给我织了个小帽子,很长时间家里一直保存着……”
这个地方就是当年收养我和大弟的干爹娘的家,因为无后,老房子已倒只有地基了。我的6岁半的姐姐和父亲来接我们,就在坡下看见我和大弟在这个坡上大哭。
镇人大主席马超强、镇长李红伟、村长马万选和马传亮又带我们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参观了抗大一分校的原址,到沂南县东高村寻访了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老书记为我们现场演唱《跟着共产党走》。
镇人大主席马超强(后左2)、镇长李红伟(后左3)、村长马万选(后右一)和马传亮(后右3)带我们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
纪念馆有二百多位红嫂的故事。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其中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红嫂祖秀莲的故事尤为感人。7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展开扫荡,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兵郭伍士在战斗中受重伤,被镇西北6公里的桃棵子村的祖秀莲发现后悉心照料,宰杀了家中唯一的母鸡熬鸡汤补充营养,为他擦拭清洁伤口,最终郭伍士康复回部队。抗战结束之后,郭伍士不回山西老家,领着妻儿落户桃棵子村,侍奉祖秀莲如同亲生母亲。
在沂蒙山区“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
战争年代的沂蒙山区只有400多万人,却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沂蒙儿女血洒疆场,成千上万人成为拥军红嫂,正是这乳水交融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保障着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我们拜见了我的小姨的夏守敬(左图中,88岁,当年14岁),按辈分她算是三八(左图左1)的姐的姐姐喽。她说:我姐让了抱小女孩(三八)去玩,我抱不动,就背着她去玩……
我们到三八的干娘(曹氏,是我的干娘的亲姨)的外孙张在高(右图右1)家歇息。他是因为舅舅(三八的大哥)参加华东野战军南下到了浙江,姥爷(三八的干爹)去世后姥姥没人照顾,舅舅让他从临村迁居到马家崖家中,他与儿子张德发(上图左2)照顾姥姥。姥姥告诉他,解放前收养过解放军的小女孩,解放军姓杭,后来推着独轮车把小女孩送到益都……姥姥1988年去世,享年92岁。
马传亮和母亲
我与嫂子和传亮姐弟俩
我们回家去拜见了马传亮的母亲——我的嫂子,已经年老体衰了,有传亮姐弟俩日夜互相配合、贴身照料着。我们在马传亮家照了全家福。
我们在马传亮家的全家福
我们看见了“世界奇观,中国崮乡”。沂蒙山,是经亿万年地质演化而形成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是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因地质景观世界稀有,崮型独特,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命名为“岱崮地貌”。昔日,在这里的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中决战”计划,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如今云蒙风景区也成为美不胜收的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沂蒙,永远都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
如今蒙山国家森林公园
昔日粟裕(左2)指挥作战
这次回家,马家崖的亲人们给我们诠释着沂蒙山老根据地的革命精神。面对这片红色故土,正如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10月14日,在沂水美丽的新沂河大桥边与亲人暂别,后会有期!
——写于2022年3月17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