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多不多?

作者:飞剑客 来源:新潮沉思录 2021-05-19 566

文科生,多不多?

 

飞剑客

  我们之前的文章《大国工匠与职业教育》提到过中国这个最大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需要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中高端技工缺乏已经是业内共识,然而我们过去的职校体系相当落后,“生源质量”上不好保证,培养效果也不佳;如此一来只能造成本科生白菜化,造成了知识阶层无产化。

  其实知识阶层无产化本来就是扩大教育面的应有之义,不过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因为毕业前不怎么重视实践课程,同时还因为学历通胀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于是导致了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同时,又培育了过剩的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尴尬状况。

  当然,现在为了暂缓本科生社会失业压力,研究生尤其是专硕大幅扩招。此外就是自从20年起的初中生毕业,政策大方向是一半人读上高中,另一半人读职校,侧面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技术人才减少带来的问题。

文科生,多不多?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文科生的就业问题。

  前不久,央行的一篇对于人口问题的论文流传于朋友圈,从古到今,洋洋洒洒。全文只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偏后的部分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是“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这个观点过于直接,将文科生太多导致东南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默认为事实,来证明中国需要加强“理工科教育”。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当然,该观点本身不是论文的主要内容,央行相关人员显然也不想去论证,没有其他文献引用,因此论据缺乏证明,可信度存疑。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东南亚这个无具体国家的指称,是否是因为先是文科生太多,才导致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还是反过来。

文科生,多不多?

  回到大家关切的问题上,中国文科生是否太多?至少从这几年的高考数据上看来,文科生本身的占比就不是很多,我专门看了一下几个卷省比如安徽、山东、河南的这几年高考数据,发现在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文科本科录取率表现得稳步下跌,至少是没有起色。说明现状是文科生并没有理科生受社会的青睐。

  以近两年安徽高考为例,2018年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总报名49.9w人。其中文科22.4万人、理科27.5万人,录取人数为文科49181人、理科141830人。

  而2019年总报名51.3w人。其中文科25.1万人、理科26.2万人;录取人数为文科49313人、理科142723人。

  2020年总报名52.4w人。其中文科26.6万人、理科25.8万人,录取人数为文科48197人、理科146306人。

文科生,多不多?

  文理科生这种二元划分,其实源于58年开始引入苏式教育以后,高产出比和专业化的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在高中阶段更是延续得很久,使得这种文理二分法延续至今。很多人对于理科和文科的理解就仅限于高中那些基础知识(另一个常见的偏见是认为现实中很多人是理科读不下去才来文科)。

  但是到了当今的大学,会发现这种划分未必靠谱。因为现在的学科有交叉的趋势,文理交融早已屡见不鲜。就比如说心理学,心理治疗,社会心理之类属于社科,但是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生理心理学又属于自然科学;再比如经济学、金融学很多都是数据分析和运算:且不说史学也计量化了,就算是被大众当作无用的哲学,一些学校也要学泛函分析、高等代数、偏微分方程等等。

  虽然作为人类的知识系统的三大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没有高下之分,它们共同构筑了人类文明之光,但是身居唯物的世界赋予我们共识: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主要由科学技术贡献,直观上划分,那都是纯纯的理工科领域。其顶尖人才的研发今朝一有突破,明日就可能释放经济效益,让蛋糕大一圈,甚至改变生产方式。这个时候再需要一些学科,去研究存量领域的规则,专注于蛋糕怎么分,或者深入文明肌理,让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社会的发展同调。

  在这共识里面,就有了先后之别。

  愿意选择走入后两者领域(存量领域、意识形态),并谋求自身发展的人,为了行文方便,贴合题意,我们仍可称之为文科生。大学里有法律、金融、管理、历史、中文、新传、外语、哲学等专业,社会上有对应的记者、公关、品牌、律师、翻译等等岗位需求。另外,也有生化环材这些坊间吐槽的理工科天坑专业,未必不会转向去卷一些文科职业。重点在于这些人如何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锚定自己的位置?

文科生,多不多?

  如果不考公或者考研避开就业,处于底端的文科生,很可能会流向中小企业的行政内勤、媒体运营、文案、内编之类的岗位,网上有人称之为“文科生垃圾桶”,这种说法不是说文科生是垃圾,指的是什么亲戚朋友的孩子或者专业不对口暂时考不上公务员的,都往文员上扔这种现象(当然实际工作中很多理科生也会选择这类文职岗位);无论社会学,营销,管理,新闻/广告,哲学文学,最后会获得的荣誉都变成“小编”。除此之外,很多人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大尺度结构中必然给出的“福利”,比如文化漕工、很多互联网和产品运营、金融漕工……等等。

  虽然,一个保持高速发展的国家的“核心部门”必定在于物质生产部门,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高产出比和专业化的人才结构和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出的理工科的专业人才带来的“工程师红利”。但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文科”职能部门对社会影响也很大很大,因为社会需要稳定,不能让大部分人失业。

  这些工作有些可能不生产价值,而是社会组织必要的冗余结构,或者是资本家从底层制造和研发部门那里分享或是渡让一部分剩余价值过来;往好的方面看,在产业升级背景下,他们中拔尖的人才或许可以帮助能创造剩余价值的人更好更快地创造价值,美其曰为“管理人才”或是“职业经理人”。

  但近些年如互联网里的某些领域,以及金融这些行业的发展似乎有打破这种社会分工的趋势,这些可能不创造价值的行业,却会拿走相当部分为国家创造价值行业的成果,如果不干预任由其发展,不仅仅导致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上篇《大国工匠与职业教育》谈到的),纷纷“提桶跑路”,其作为不能创造物质基础的“职能部门”也可能找不准自己的定位,甚至也会以主人翁姿态管理分配并抽走相当多的社会发展成果。

文科生,多不多?

  继续说回文科生,如何服务于创造剩余价值的人,让他们更好更快地创造价值,这大概是文科生们在产业升级中能挖掘的一大方向,若是产业升级能在内外和平环境的催化下平稳进行,在这过程里,科技业、制造业,越精细化发展,正规的企业越多,正规的运行对行政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就多,那么内部的行政管理和文秘岗位的界限也越来越明晰。

  在美好的职业规划大饼中,小微企业老板们一旦做大,业务逐渐扩大,老板就不能像以前掺和行政销售财务等领域,得把精力都放在业务的提升和扩展上,行政管理得有人分担;做行政的人呢,又要把手下的文秘带好,把文秘带成办公室主任;公司扩展了新业务,再被去新的子公司运营,奔着做职业经理人去了……当然,目前来说国内很多中小公司还无法提供这些前景,新人可能占着这个坑,心里琢磨着等考上公务员就把老板给炒了。

  产业升级也会把滋养带到一些法律行业或部门,让法律行业实质变为服务行业,其发达与精细程度依赖于客户的产业高度——而在产业升级有成效之前,法律实务还是相对基础的,比如对接行政口的海量非诉模版化文件和基础民事诉讼;相反,诸如像会计财务这些个职业,其电算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做基础工作的技术含量相对就低了;在物联网的未来里,仓库、商品、材料都刻有各种“码”,出库、入库都能自动生成科目,仓管等选个具体的用途就行。从卷的角度来说,以上都意味着文科不仅要学好数学、统计,甚至编程。

  笔者之前也提到,文科生还有一个领域,就是“深入文明的肌理,让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社会的发展同调”,换言之做好文化事业,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做意识形态(也就是人心)的工作,但这个要求并不比让文科生学好数学统计以及编程要低,它需要在大学阶段,多读书,多洞悉社会的构造,譬如学习哲学,要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意识强,这是一门内功,再去学其他“外功”,会感觉吐纳自如许多,当然不是让你阳春白雪,而要呼应和激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这时候要先把脑子里的优越感放在一边,再去做文化事业。

文科生,多不多?

  总结来说,文科生要靠的,一是人心;一是社会的大乱和大治,在国家积贫积弱时,学医救不了中国人,首先需要出现一帮知识青年呼吁新文化新生活,改造国民的精神面貌,再探索工业化的道路,而在如今正常化的民族国家里,我们有相当多的存量领域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做的不足,很大原因在于,中国的文科社科还缺少自己的方法论,即使是台面上那些社经大牛们,他们扔掉那些的西方舶来的新自由主义或凯恩斯主义,也寸步难行,西方资本主义对文科知识体系的垄断类似于光刻机一样。

  所以我们说到底,还缺少一种底气和先例,去构建未曾设想的道路,对内公平分配,对外和资本主义分庭抗礼,去创造出全新的制度,这或许是让文科有所突破的当务之急吧。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0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