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根先:兵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作者:全根先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3-09-28 1926

兵家文化,顾名思义是由兵家学派衍生、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类型,由春秋末年吴国大军事家孙武开创,其代表作即是人们所熟知的《孙子兵法》。经过战国、两汉,一直到清朝末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连绵不断的军事、政治斗争中,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感受到兵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历史上,兵家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春秋末期至西汉初期,兵家文化在理论上达到高峰,而受法家思想影响尤为明显;二是西汉中期至清朝末年,兵家文化全面充实,日臻成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并逐渐与儒家兵文化融合;三是从清朝末年直至当代,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建立新军,到国民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兵家文化完成了从传统文化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代转型。

兵家文化诞生于中华文化第一个高峰时期,即春秋战国群星灿烂的百家争鸣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军事著作《武经七书》中,《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尉缭子》均产生于这一时期,整体水平远远高于其他时代。《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的兵家著作,后世兵家文化理论几乎都没有超出孙子兵学的理论范围。正如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兵诀评序》中所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兵家文化诞生以后,在中华大地上持续上演了治乱兴衰、朝代更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大片。频繁的战争,为兵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实践基础。兵家在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乱世时代群雄逐鹿、豪杰并起、争夺天下的最重要利器。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稳固,中国传统政治中呈现重文轻武的大趋势,兵家文化也呈现高开低走的一种态势。

那么,在今天看来,兵家文化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呢?个人以为,起码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一是兵家文化所蕴含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崇尚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大公无私。从姜太公、孙武、孙膑,以至韩信、李靖、岳飞、戚继光等,历代军事家在其军事实践中无不重视集体力量。姜太公曰:“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六韬·文韬·文师》)强调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孙子兵法》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始计》)“上下同欲者胜。”(《谋攻》)《吴子·图国》云:“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战。”他们都认为决胜的关键在于上下同心,有集体主义意识。

秦汉以来,大一统帝国格局基本形成,生活在国家统一、社会繁荣的国度里,这是国人的一个梦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忠君爱国成为历代军人的精神支柱,成为兵家文化的主旋律。西汉以后,兵家与儒家逐渐合流,忠君爱国思想在兵家著作中越来越得到强调。例如,《六韬》提出“人君有六守”,即仁、义、忠、信、勇、谋;“将有五材”,即勇、智、仁、信、忠。戚继光《练兵实纪·正集·练胆气》中强调军官应忧虑国事;《曾胡治兵语录》中,曾国藩强调将领最重要的是要有“忠义血性”;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为代表的历代战争题材通俗小说,都是不遗余力地讴歌忠君爱国思想。

二是兵家文化激发了人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有志青年献身国防、报效祖国,在疆场建功立业,成为杰出人才。英雄人物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坐标。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不曾有过英雄崇拜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英雄情结,兵家文化则将其激发并升华为英雄主义精神。在当代,兵家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相结合,激励无数青年走向绿色军营,献身国防事业与此同时,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著作,鼓励着青少年追求顶天立地、叱咤风云、赴汤蹈火、冲锋陷阵、战无不胜、气吞山河的光荣梦想。《三国演义》中武艺超群、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关羽、赵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等猛将,成为青少年的崇拜偶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他们中,有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有的正气凛然、为民赴死,有的高瞻远瞩、励精图治,有的砥节奉公、助人为乐,有的废寝忘食、勇于创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都与兵家文化熏陶不无关系。

三是兵家文化有助于养成不畏艰险、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和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古今中外,凡军旅之事都充满了艰辛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兵家自然要大力提倡不畏艰险、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三国演义》中,刘备屡遭挫折、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终成大业;邓艾率领孤军独辟蹊径,偷渡阴平,攻陷成都,为魏晋统一作出重大贡献,何等艰辛。《曾胡治兵语录·将材》中曾国藩强调,带兵之人要“耐受辛苦”。中国古代诗词中,对前线官兵艰苦奋战都是大力歌颂。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兵家的根本在战场,勇于奉献、不怕牺牲是兵家最为推崇的重要品质。《孙子兵法·计篇》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所谓“勇”,不仅是上阵杀敌,还包括作为将领的果敢与坚定。《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军事题材通俗小说,都大力讴歌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兵家文化倡导的这种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契合的。

当然,作为传统文化,兵家文化必然有其局限性。兵家文化是一种智谋文化,人的才智既可用于积极向善,也可用于消极作恶。兵家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既可用于鼓励人们不拘陈法、开拓创新,也可用来施以诡诈,不讲信义,破坏和谐,败坏社会风气。民国时期,李宗吾创立厚黑学,这是对兵家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公然扭曲,必须对其保持警惕,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陈腐有鉴别能力。

以上,是我学习兵家文化,学习黄朴民教授学术研究成果的点滴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文系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兵家文化论坛暨黄朴民教授荣休仪式上的一个发言,2023年9月27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全根先
全根先
4
3
1
7
3
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