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俊:植根人民是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之根本

作者: 周喜俊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5-10-31 107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综观中国文艺史,无数事实证明, 只有植根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才会受到人民大众的拥戴;只有与人民心连心的作家艺术家,才能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只有经得起人民检验的艺术作品,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作为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回顾30多年的创作和工作经历,深深体会到,植根人民是作家艺术家生存之根,是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之本。

一、来自人民才明白为了谁

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工作者只有来自人民,才能在各种文艺思潮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创作的最高标准。

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列宁早在1905年就着重提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邓小平1979年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中谆谆教诲大家:“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尽管如此,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思想的解放,文艺界出现过各种思潮,“回避主旋律”、“消解崇高”、“深入生活已经过时”等等论调风起云涌。面对各种文艺思潮,我依然坚守着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方向,一如既往地走着深入生活的道路。我的清醒来自人民,我的成长经历让我时刻铭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作家艺术家只有与人民血肉相连,艺术生命才能常青。

我从小生长在河北农村,初中毕业后在农村劳动过10年,农民物质生活的贫穷、精神生活的匮乏,让我走上了业余文学创作之路。当时写作并没有当作家的奢望,就是要把代表农村先进势力的新人新事写出来,给周围的青年人以激励,让他们看到生活的亮光。也是为了给自己以精神支撑,让未成年的我在超负荷的田间劳作中增添力量。在“敲钟就出工”的年代,我没有条件坐在家里认真写作,只能把构思好的作品先讲给身边的人听,凡是群众喜欢的,写出来寄到报刊大都能发表。这种方式让我从创作之初就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最高标准,作品命中率也很高。我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成果引起了各级组织的关心重视,1983年,我作为河北省社科领域第一个破格录用的自学成才者走进了专业创作队伍,但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没有改变,每当构思一部作品时,首先想到的是群众喜欢不喜欢,观众能从中受到什么启迪。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寓教于乐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优秀的文学应该成为“人的生活的教科书。”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文艺作品之所以称之为精神食粮,就是要通过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让人们在愉悦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可有些人忽略了文艺的教育功能,只想靠感官刺激吸引观众的眼球。所以群众对文艺的“低俗化”现象越来越不满意,尤其对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主餐”的电视剧,荧屏的呈现与观众的期待还有相当的距离。原因何在?关键在于编导者和制作方脱离了生活,远离了人民,对大众的欣赏水平存在误区。

1999年,我创作电视剧《当家的女人》时候,正是清宫戏、婚外恋、青春偶像剧兴盛之时,这样一部纯净的农村题材正剧能不能赢得市场?张菊香这个完美的艺术形象会不会受到观众喜爱?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也曾有人提出让张菊香有“婚外恋”也许更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我固执地认为,不管社会怎么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会变,人的道德底线不能变,否则社会就不会进步!我的理念来自生活,我的自信来自人民。我不相信20年的生活积累,150多万字的生活素材,历时两年七易其稿打磨出的作品观众不喜欢!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当家的女人》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强档悄然播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之后连续七年在央视及各省卫视轮番播出,并先后获得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首届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一等奖等多项全国大奖,成为央视获奖和市场双赢的代表剧目,被专家称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经典”。观众对这部电视剧的喜爱,让我明白了,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没有变,他们需要高尚的精神引领,而不是低级庸俗的迎合。

二、植根人民才懂得依靠谁

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工作者只有植根人民,才能在思想上保持昂扬的正气,在创作上保持蓬勃的朝气。

人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文艺工作者如果离开人民,就成了放飞的风筝,不管飞得多高,都没有依靠。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塑造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生活,作家要是不深入到人民大众之中,就无法捕捉到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不能认识到社会的本质。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对深入生活也提出了质疑,认为现在是网络化时代,体验生活已经过时。我始终认为,网上搜索到的是信息,搜索不到生活的地气。坐在屋里能编织出故事,编织不出与人民的情感。只有真正深入到人民大众之中,才能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如果对生活不熟悉,不管作家的技巧如何高超,也写不出人民大众满意的艺术作品。我1984年调到省城后,从来没有放弃过深入生活,2004年我走上石家庄市文联主席岗位后,不仅自己坚持深入生活,还把我们的文艺队伍带到了生活之中。正是与人民大众的密切联系,让我在创作上保持了蓬勃的活力。30集电视剧《当家的男人》就是我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带回的一部作品。

20054月,市委领导交派我一项任务,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赞皇县行乐村党支部书记时占经为原型创作一部现代戏,准备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演出。县委对这事非常重视,提前给我准备好了一大堆事迹材料,问我是住在宾馆还是住到风景优美的嶂石岩,我谢绝了县里领导的好意,直接到了农村,一住就是十多天。村民从开始的陌生到后来把我当成无话不谈的自家人,那些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不仅让我了解到了主人公的甜酸苦辣,同时也发现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原型。鲜活的人物形象,灵动的生活素材,与村里乡亲们的感情,是所有在网上搜集的材料中都没有的。

体验生活回来,我很快创作出了大型现代戏《七品村官》。赞皇县丝弦剧团和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同时排演了这个戏,尽管他们的艺术水平不一样,但两个团在省城和乡村演出400多场,同样受到了观众的喜爱。我跟随剧团看了20场演出,从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中,我感受到了人民大众对主人公无私奉献精神的褒扬。20063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作为全国两会特别节目播出了评剧《七品村官》,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新华社发了通稿,网上一片赞扬声。该剧巡演和央视播出后引起的轰动,让我看到了观众对主旋律作品的期待。为更深入地体验生活,我把这个村当成了联系点,六年多来一直与村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有时去村里住上十天半月,和乡亲们水乳交融的感情,让我充满了创作激情。围绕这个题材,我又写出了《中国作家》发表的中篇报告文学《时占经:英勇行乐》;《中华魂》发表的报告文学《省城不缺我一个副处级干部》;全国《曲艺》发表的中篇评书《天地良心》;50万字的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同名电视剧也即将播出。艺术的生命来自实践,我在挖掘生活富矿的同时,精神也得到不断升华,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服务人民才知道我是谁

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键要培养造就一支面向人民、服务基层的文艺人才队伍。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培养造就一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文艺人才队伍,是文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各级文联、作协应肩负的使命。近几年,石家庄市文联在基层文艺人才培养上下了很大力量,开门办文联,服务到基层,通过文学讲座下基层、进校园、进社区等有效措施,为人才队伍逐步形成梯次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才培养必须有正确的导向。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市文联主席,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着带出什么样的文艺队伍。为让我市文艺工作者牢牢把握“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方向,我们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契机,连续10年开展大型主题活动。2005年围绕《打造精品力作,建设文化强市》召开了十大协会主席座谈会,《石家庄日报》整版推出这次座谈会发言,成为十大协会活起来的总动员。2006年在正定县召开了为期三天的全市文艺创作大会,隆重举行了百名文艺家新农村建设采风团出征仪式,吹响了文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进军号。2007年召开了文艺发展论坛暨成果展,通过对我市文艺界近十年获奖作品进行展示和回顾,让广大文艺工作者认清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留得下、传得开。2008年在晋州市召开了基层文联工作经验交流会,为推动基层文联如何为群众服务起到了激励作用。2009年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召开了为期4天的青年文学创作会议,邀请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等四位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为150多名基层作者授课,会上我们提出了“以西柏坡精神培养造就石家庄文学创作的生力军”的目标,号召大家以“赶考”的心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这次青创会,使我市不少青年作者由过去的“私人化”写作转为“为人民大众而创作”。20151015日至17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一周年之际,我们在正定县召开了为期三天的石家庄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会议,邀请全国著名评论家刘润为、仲呈祥等四位专家为150多位作家艺术家和基层作者代表讲座,使我市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面对新形势应肩负的庄严使命。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经文联领导班子研究,在这次会上,我们又推出了两项新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作者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创作出更多经得起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

有耕耘就有收获,通过近十年的努力,石家庄文艺界形成了三支队伍: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创作队伍;一支潜力十足的文艺评论队伍;一支无私奉献的基层文艺管理队伍。我市基层文联建设位居全省第一,各县市区文联在经费紧张,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以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精神开展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创作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无极、井陉、深泽、高邑、正定等县先后召开不同类型的创作会议,为基层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栾城、新乐、晋州、平山等地作家创作势头强劲,基层青年作家在全国大报大刊发表和获奖作品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人才培养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拔苗助长,遵循艺术规律,做好培土育苗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石家庄文联近10年来始终坚持的科学发展理念。树旗帜、带队伍、育人才、出精品,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年一度的大报大刊奖,两年一届的文艺繁荣奖,三年一次的文艺创作会议,这些激励机制,为一批有潜力的文艺人才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目前,石家庄市文联下属十大文艺家协会,市级协会会员近一万人,十七个县(市)区都成立了文联,县级会员达两万人,文艺爱好者遍布全社会。这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力的人才宝库,是一支扎根基层不走的文艺队伍,把这支队伍团结带动起来,能为文化建设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2005年在石家庄市第八次文代会上,我们提出了“十大协会活起来,各县(市)文联动起来,激励机制建起来,人才队伍带出来”的奋斗目标。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一支植根基层,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文艺队伍已悄然形成。  

   (作者: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石家庄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一级编剧 )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3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