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莫言获奖的三重意义

作者:李云雷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530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及社会各界引起广泛的关注。自1980年代开始,“走向世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梦想,在中国作家心中普遍存在着“诺贝尔情结”。莫言获奖或许有助于中国文学舒缓这一焦虑,也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审视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重新思考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但并非代表着世界文学的最高水平,作为一个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也受到一些诟病,比如受到西方中心主义与冷战思维的影响,比如遗漏了托尔斯泰、乔伊斯等文学大师,等等,而在具体的评选程序中,以翻译文本评选世界各国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尽管如此,莫言获奖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来说,却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意义,我认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莫言获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作家的世界性影响。在当前的世界体系中,文学领域正如其他领域一样,由西方世界掌握着游戏规则与评选标准,何为文学,何为优秀的文学?是被西方文学的价值标准所确定的。在这个体系中,作为一个独立文明体的中国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对于西方来说是双重意义上的“他者”,而中国文学要为西方世界所认识和欣赏,需要穿越重重障碍。莫言的重要性在于,尽管存在重重障碍,他却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的大门,当然,我们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莫言作为一个优秀作家,在1980年代就确定了他在文学界的重要位置,但中国文学界还有另外一些重要作家,如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韩少功、余华、王安忆、张炜、刘震云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灿烂星空,只有深入阅读他们,才能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中国作家的重要性愈加突显,我们必须摒弃1980年代以来追赶与迎合的心态,以真正富有创造力的文学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方面需要具有更加开阔的世界视野,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做出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我们应该具有主体性与主动性,以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表达出现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另一方面,在“文学奖”之外,中国文学应该有更大的追求,文学作为一种心灵的形式,其重要性不在于奖项的肯定,而在于它对人类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探索的深度与广度。在这方面,中国作家既应该充满自信,也应该具备文化自觉,不满足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而应该像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或者拉美的“文学爆炸”一样,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展示中国的形象,讲述中国的故事。

其次,莫言获奖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在中国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传统中国还是20世纪中国,文学都在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80年代文学更成为整个社会瞩目的焦点,凝聚了社会各阶层的热情与梦想,莫言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写作的。但自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中,社会结构与社会氛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文学不仅失去了“中心位置”,而且越来越边缘化。对于缺乏宗教情感的中国人来说,文学事实上承担了一种教化功能,它不仅培育美感,而且培育向善的心灵,在20世纪,文学更承担了“启蒙”与“救亡”的功能,成为建构人们精神生活与心灵生活的重要形式,进一步成为改变现实世界的重要力量。当文学的地位逐渐衰落时,整个社会便愈趋世俗化与功利化,缺乏一种平衡物质现实的精神力量。当莫言获奖让整个社会瞩目时,我们也应该反思文学的边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损害,重新认识文学的重要作用。文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它通过作家的想象,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艺术化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来自于现实世界,但又不同于现实世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构与返观现实世界的艺术空间,可以让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中停下脚步,倾听灵魂的声音,反思世界以及我们自身,让我们以更加从容的心态去探寻未来的道路。

再次,莫言获奖让我们看到了“纯文学”的力量。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俗文学、畅销书、网络文学在文学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文学的娱乐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挥,与此同时,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事业的“新文学”传统日渐式微。莫言获奖将会有助于我们反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尤其是,什么样的文学才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会让我们在甚嚣尘上的商业化浪潮中保持清醒,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方向,让我们看到那些真正的“纯文学”并非是“无用”的,它们虽然不能为我们带来即时的娱乐,但却可以让我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思考和把握这个世界,为我们带来独特的美感,为我们带来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莫言获奖便是“纯文学”的胜利,这位30年来一直坚持自己文学道路的作家,将为无数青年作家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看到,如何在喧嚣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如何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如何建构起一个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艺术世界?我想,只有更多的青年踏上追寻文学梦想的道路,才能让中国文学迎来更加繁荣的明天,也才能为世界理解中国打开更多的窗口。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李云雷
李云雷
《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
0
0
0
0
8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