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姜文的英雄主义情结

作者:刘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372


姜文的英雄主义情结

作者:刘仰

    姜文导演并主演的《让子弹飞》即将上映,这是一部商业电影。姜文此前曾经参与过一些商业电影,但大都是主演,由姜文作为导演而创作的电影,《让子弹飞》应该算是姜文的第一部商业电影,由此引起很多期待,便在情理之中。这部电影从商业电影的角度说,质量还不错。主题非常清晰,一个杀富济贫的故事,不会让观众对于电影主题云里雾里地搞不清;故事情节比较曲折,但又不至于太复杂而让观众大费脑筋。姜文、周润发、葛优三个人的表演各有特色。
    关于《让子弹飞》这部电影,我想说一个话题。姜文在影片中扮演的人物,原先是蔡锷将军的手枪队队长,有一定的革命意识和现代观念。蔡锷死后,他在乱世中无奈成了土匪,人称张麻子。有一次打劫了一个买官后正在赴任途中的县长,张麻子决定自己去当这个县长。这个“土匪县长”在县城与黄四郎的地方恶势力展开斗争,借助群众力量,最终消灭了周润发扮演的黄四郎,为当地百姓扫除一害。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主题可以看出,姜文扮演的土匪头子张麻子,具有一种正义感,而他最终靠智慧和勇气,在敌众我寡的局面下获得了胜利,也完成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塑造。如今我们说起英雄,往往容易往政治概念上靠。事实上,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有英雄,每个时代的英雄,未必只是某一个特定政治概念的产物。
    在我看来,姜文从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开始,就体现了他本人的英雄主义情结。然而,英雄主义的主题在近三十年的中国电影中,日益被削弱和排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丑星、谐星成为中国电影最为风光的角色。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旧的价值观被放弃之后,新的价值观并没有真正树立。在缺乏文化价值观的社会大背景下,英雄主义难以立足,只有丑星、谐星的插科打诨、冷嘲热讽的俏皮和幽默才能够生存。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怀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姜文未能有施展的空间,虽然他也参与了一些电影的拍摄,但他自己要么不是创作主导,要么只是偶尔地展示自己英雄主义情结还没有消失。就像他在《太阳照样升起》中表现的那样,个人英雄主义在那部电影中,突出体现于姜文扮演的角色,但只是一个主题边缘的角色。因此,《让子弹飞》可以说是姜文英雄主义情结重新张扬的一部电影。如果这部电影受到观众的欢迎,它是否意味着英雄主义将重回中国的荧幕?我认为,这个结论值得我们期待和观察。
    电影虽然有可以多种主题,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或艺术,英雄主义都应该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即便美国好莱坞也是如此。英雄主义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它使得一个社会能够形成凝聚力。尽管我们可以对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展开批评和讨论,但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主流价值观,这个社会就会成为对立冲突的撕裂状态,或者成为一盘散沙。社会需要主流价值观,也就需要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体现主流价值观最好的载体之一。中国社会近三十年来主流价值观的缺失,造成英雄主义在荧幕上的消失。张艺谋的电影竭力想把主流价值观往西方标准上靠,结果两头不讨好;陈凯歌的电影经常在主流价值观上犹豫不决,怀疑和随波逐流大于肯定,使人难以体会他的真诚;冯小刚的电影在主流价值观方面经常以失败人物来反衬,使得主流价值观未能清晰。而姜文的《让子弹飞》则在树立主流价值观上迈出了一步。当然,这一步只是相对于近三十年的停滞不前而言,它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电影英雄主义回归的先声?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基于上述判断,《让子弹飞》中三个主要男主角的关系颇为微妙。我很早就设想过周润发与姜文在同一部电影中出现的情形,但是,我无法想象他们两人共同出现时,会是怎样的关系。周润发最早被观众熟知是《上海滩》中的许文强,此后则是吴宇森的系列暴力电影。应该说周润发最早的荧幕形象也是英雄。然而,周润发的英雄形象更多是黑道英雄。在《让子弹飞》中,周润发与姜文终于会面。周润发依然维持了原先黑道英雄的形象,而姜文则继承了《红高粱》中正面英雄的形象。不同的是,周润发以前所扮演的黑道英雄,大都是胜利者,或者是被同情的失败者。而这一次,周润发的黑道英雄彻彻底底地败给了姜文的正面英雄。这只是一个巧合吗?如果把周润发以往扮演的黑道英雄理解为黑社会,周润发在荧幕上难以消失的黑道英雄形象可以看成是黑社会的必然存在与顽强,甚至是被人谅解和接受的,那么,姜文在《让子弹飞》中,从一个土匪变成帮助穷人杀富济贫的正面英雄,是否也预示着中国社会的一种变化?
    《让子弹飞》中姜文与葛优的关系则是另一番情形。当我们说姜文是一种英雄主义的回归时,其实,这种回归多少也有所保留,显得有点犹豫。这一给自己留后路的体现,正是葛优在《让子弹飞》中的出现。近三十年来,英雄主义伴随主流价值观的混乱而退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葛优,或者说是葛优所代表的这一类荧幕人物形象:他们缺乏英雄行为,常常是胆小的人物;长相不够英俊,但不失机智的智慧,却总是把自己的小聪明用在自私自利的目的上;他们缺乏坚定的信念,只有随机应变的机灵。在主流价值观缺失的社会中,他们嬉笑怒骂、插科打诨而游刃有余。虽然也能招人喜欢,但毕竟不能成为长久。换句话说,正是葛优这类丑星、谐星的大行其道,遮蔽了姜文的英雄主义情结。然而,在《让子弹飞》中,姜文重返英雄主义的轨道,却大大借助于葛优的谐星效应。从电影效果上说,虽然有不少笑点,但是,总让人觉得不能有机地结合,有两张皮的感觉。从背后的寓意上说,它是否表示姜文对回归英雄主义还没有充分的把握,所以才不得不借助无主流价值观的标志性人物来帮忙站桩?在我看来,如果《让子弹飞》中没有葛优这个角色,姜文对英雄主义的回归表现出更加彻底的坚决,效果可能更佳。
    杀富济贫虽然是一个很老套的主题,但是,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伸张正义不管如何重复,总是能够受欢迎。尤其当人们在社会上经常遭遇不公正的时候,尤其当社会上的富人们常常被发现非法暴富掠夺的不干净尾巴时,伸张正义的英雄总是容易引起共鸣。我想,这是姜文《让子弹飞》能够被当前中国观众接受的主要社会基础。然而,我们对社会正义的要求,并不能靠荧幕英雄来实现。荧幕上的英雄只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社会的需求。社会要变得公正,还需要荧幕以外的真英雄。即便一个社会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主流价值观依然需要,英雄主义依然需要。我希望《让子弹飞》是中国社会英雄主义回归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之后,姜文也许能够让自己长期存在的英雄主义情结充分地施展。我还希望,日后,这一英雄主义将不用局限在杀富济贫这个主题上,可以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乃至世界性主题。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也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以英雄主义的回归展现新的主流价值观。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刘仰
刘仰
著名文化评论人
0
0
0
1
0
0
0
0